APP下载

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问题及其对策*

2021-01-02张晨睿

青年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原子化冷漠大学生

吴 宁 张晨睿

随着社会发展,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社会原子化程度不断加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人际关系曾以“情深似海”“纯洁无瑕”而称颂,但大学生在其人格形成、全面发展、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原子化的影响,人际关系冷漠问题愈发突出。减少和避免“社会原子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构建大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有必要加强对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的研究。

一、社会原子化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这种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提出“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它们之间有间隔并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一些西方学者将原子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社会原子化”概念。哲学家齐美尔(G.Simmel)通过考察柏林的社会状况,详细叙述了城市的发展,在比较“大都会人”与“小城市人”区别的过程中提出了“原子化”的概念:“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1]汉娜·阿伦特(H.Arendt)对“原子化”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将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作“原子化的个体”,认为“极权主义运动较少地依靠无结构的群众社会,较多地依靠原子化的、个人化的群众的具体条件”,“极权主义运动是原子化的、孤立的个人的群众组织。”[2]原子化的个体是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个体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组织所布置的任务。此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将社会原子化与法西斯政权联系起来研究,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é.Durkheim)将社会原子化与社会整合危机结合起来研究。

(一)“社会原子化”概念

中国一些学者受其启发,利用“原子化”来表达人与社会的联系状态,提出“社会原子化”概念。田毅鹏认为:“社会原子化主要是指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3]社会原子化是人与人之间处于孤立、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状态。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助长了注重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倾向,社会原子化逐步蔓延到工作单位、学校和家庭。大学生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原子化的影响,研究社会原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原子化的表现

黄正元指出社会原子化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指社会群体通过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实力强大的新“原子”;另一种是指社会个体成员受到自身实力和环境的局限性而被强势组织排斥在外,逐步边缘化,成为自主“游离”的个体存在[4]。社会原子化导致的社会联结状态的“抱团化”和社会分裂状态的“碎片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产生消极影响:抱团化使“新原子”的实力愈发强大,若不加以控制便会发展为难以遏制的势力集团,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碎片化使“游离”的个体弱化、被社会边缘化,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人民团结奋斗、违背共同富裕原则,最终阻碍社会进步。受其启发,本文认为社会原子化有如下表现:其一,社会原子化导致人与人相疏离,助长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原子化过程中,个人逐渐从不同的组织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离。社会原子化的根源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原子化的反作用,加剧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消极影响。其二,社会原子化造成人与组织相疏离、集体意识薄弱。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个体所向往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然而,社会原子化过程是对群体和组织逐渐消解的过程,缺乏“基本的社会联结”将导致社会松散、组织能力不强,个人在表达诉求和维护权利的时候缺少强有力的后盾。长此以往,社会组织会因缺乏凝聚力而消解。其三,社会原子化引发人与社会相疏离、道德水平下降。人作为社会的细胞,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受社会原子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道德感缺失,对助人为乐、扶贫救难等行为缺少热情,变成“冷眼的看客”,对于社会道德与法律采取漠视态度。大学生“道德勇气缺乏、道德信任感消失、道德关爱不足、道德义务不履行”[5]将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

(三)社会原子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交往所产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关系。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交往双方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就容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反之,则容易造成排斥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切人际关系;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所形成的多样性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需要为驱动力、以与交往对象的距离远近为亲疏,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提高,其成长必然要与不同的人产生联系。社会学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和个性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糟糕的人际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原子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表现在由外到内相互的关联层面,如行为上的人际互动减少,到情感上的人际信任下降,再到观念上的价值共识式微。第一,社会原子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和疏离。社会原子化将削弱社会联结力量,每个人越来越成为能够独立生活的个体。受社会原子化的影响,大学生常常寄希望于个人的努力,而对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缺乏信心和兴趣,不愿与他人分享交流,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情绪。另外,“宅男”“宅女”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的突出表现。如今直播带货、线上消费火爆异常,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各种生活需求在足不出户情况下便能得到满足。大学生一方面对共同解决问题缺乏热情,另一方面局限于宿舍的社交范围,同学之间缺少沟通和了解,必然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和疏离。第二,社会原子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不牢固。社会原子化加剧了个人主义,消解了“助人为乐”的观念,弱化了人们的利他倾向,“人人都没有援助他人的义务,人人也没有要求他人支援的权利,所以每个人既是独立的又是软弱无援的”[6]。依靠人际关系维系的共同体(比如班级或者学生社团)仅在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感在满足个人功利需要的目的之下变得无足轻重。而牢固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热心的帮助才能建立,在此基础上双方相互包容和理解,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能长久维系下去。“只顾自己而且心安理得”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将大学生同集体隔离、同老师和同学疏远,不可能建立起牢固的人际关系,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及其表现

冷漠是指冷淡和不关心,对一切都不在乎,人际关系冷漠就是对周围人持冷淡和不关心的态度。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展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首先,葛万锋在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时,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6%的大学生感觉自己在与同学交往时有压力,有7%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糟糕。一些大学生在问卷的开放式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具体表现”中,提到班级同学“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回到宿舍都是一张张面向电脑的脸”“很少参加班级院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等[7]。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曾联合腾讯教育对8895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大学生人际关系大调查,该调查以“人际温度”来表示人际关系情况:在总分为10分的“人际温度”评价中,53%的受访者评价一般(5分),感觉比较温暖(8分)和非常温暖融洽(10分)的比例分别为22.3%和6.2%,觉得有点冷(3分)和非常冷漠(0分)的则分别占14.4%和4.1%[8]。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上不容乐观、正趋向疏远和冷漠。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己要合力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现象。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表现

从人际交往的对象来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表现在与人交往的各个层面。一是大学生自我冷漠。大学生与人交往要对自身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应保持坚定的自我意识才能逐步适应、融入社会。如今,一些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按部就班地出勤、完成作业等,但是对生活、学业的心理预期低,懒于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惯于用事不关己的心态处理事务,凡事只想到消极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些大学生一方面不能认清自己,缺乏自我反思意识,遇事消极应付;另一方面逃避现实,例如回避考试、上课迟到、旷课等,缺乏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冷漠。大学生思想逐步成熟,应有较强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观念,然而在现实中,班级同学很多只是“点头之交”,有时在路上遇见了也像陌生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利益的诱惑而逐渐趋向功利化,由奖学金、评奖评优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冷漠问题不断增多;一些大学生在虚拟社交平台的互动要多于现实学习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同学聚会大多时候都是低头玩手机;一些大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前会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利的就积极参与、无利可图的便“失踪”。三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冷漠。大学生一般只能在上课时见到任课老师,任课老师也很难认全班里的学生,大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缺少沟通、难以建立感情、彼此淡漠。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虽然是大学生的依靠和求助对象,但是由于工作量大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及时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对辅导员或班主任失望、冷淡。四是大学生与陌生人之间人际关系冷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最能展现个人品性和修养的是对待陌生人而不是对待熟人的态度与方式。大学生往往用自己习惯的方式与陌生人相处,对陌生人缺少友善、缺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三、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危害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人的本质决定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与他人的实际沟通中才得以实现,“单子式个人正在逐步丧失其存在的历史根据,作为个体的人正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即是走向类的存在,类主体发展的阶段”[10]。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的个体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个人最终要回归集体。社会原子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大学生缺乏共同体观念,集体意识淡薄,难以建立起牢固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与社会以及周围人群相脱离,进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以下三方面危害。

(一)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冷漠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更多是心理上的,大学是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一座桥梁,应当发挥大学校园的积极作用。然而,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大学环境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人际关系冷漠使得大学生之间相互疏离,彼此之间缺乏关心,与之前所期待的大学生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冷漠”而造成的孤独感会让个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的状态。大学生们正处在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个体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不利于身心健康,对其的全面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二)降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

大学阶段的学习,对大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明确人生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也是提高自我认同感的良好路径。因社会原子化而人际关系冷漠的大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不思考或看不到解决共同问题的可能途径。团队合作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表现优异的大学生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团队合作使大学生互相鼓励,即便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也不会气馁,始终充满信心。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己完成任务,无论做得好与不好,身边的同学都不会有所反应。长期得不到同学的回应,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导致自我认同感下降。

(三)造成大学生多方面冷漠

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具有扩散性。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逐步扩散到对各方面的冷漠,例如:对公共设施的冷漠,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冷漠。“从人际交往的方式看,最能显示人的品性和修养状况的不是看他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方式,而是看他对待利益不相干者的态度与方式,即看他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与方式”[11]。一些大学生随意破坏公共设施,对于他人损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也不去制止;在社会生活中,对于那些令人感动的事迹和情感毫无反应,对给偏远地区的人或社会弱势群体献爱心的事情毫无兴趣;另外,对于引人关注的社会道德事件不发表自己想法、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一个对一切都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是一个在社会中机械活动的‘物’,丧失了其生存的意义”[12]。

四、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问题探因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原子化,社会原子化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校园,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在校园内蔓延,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具体的,既有社会状况、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要真正改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状况,需要分析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的原因。

(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与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对中国大学生产生冲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再是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而是财富”的思想逐步被大学生所接受。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造成社会原子化,社会原子化又加剧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对大学生的腐蚀,导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时只考虑能否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造成大学生集体参与积极性低、人际关系冷漠。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是投资;“精致”是指智商高、有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惊人的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大学生缺少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由多子女变成了独生子女,如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比较大,在家受到细心的关怀甚至溺爱使独生子女形成自我中心感,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友爱,却不关心和友爱别人。一方面,父母希望大学生长大后能成才、成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促使家长忽视了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导致一些大学生不关心集体活动,成为游离集体的“原子”。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搬入小区楼房,邻里之间大多是点头之交甚至互不认识,巨大的人口流动导致父母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防范陌生人养成孩子猜忌戒备的心理。独生子女既没有兄弟姐妹又缺少玩伴,在步入大学后缺乏与人交往的沟通意识和基本技能。在社会原子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不当加剧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

(三)过度依赖网络削弱了大学生面对面交往的频率和质量

如今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和手机,“低头族”“手机控”屡见不鲜,连吃饭、甚至蹲厕所也要看“抖音”、刷“微博”,过度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是主导者,现实中难以做到的事情在网络中都能做到的成就感导致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宁愿在虚拟世界畅游也不愿在现实中面对面地交往。一些大学生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时无话不谈,但面对面时却缺少交流。对网络的专注和依赖无形中使大学生产生了疏离感,造成人际交往的阻碍,加剧了大学生的原子化。另外,由大学生组成的各类组织多采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联系,虽然网络节省了一些成本,但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人际交往的真实性,网上感情丰富的图片、亲切的语言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网上或微信群发布通知、交流工作时,群员是社会原子化的个体,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有效载体,“很难实现独具个性的个别交流,同学们难以在群里展开真正的感情交流”[13]。

(四)消极的心理抑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大学给大学生提供相对开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使其心理发生最明显、最剧烈的变化。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上的变化,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将对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感觉与理想的大学生活差距大,认为自己的学校、专业不尽如人意,难以在学业上获得自信,进而滋生自卑心理,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社会原子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活更具有独立性与趋向个体化,一些大学生自我封闭、逃避现实,很少参加校园活动,遇事喜欢独自应对,形成冷漠的处世态度,难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些大学生虽然生活在人数众多的大学校园,却与校园年轻、活泼的氛围格格不入,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与老师、同学交往,都显得格外吃力,消极的心理抑制了其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

五、社会原子化背景下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的对策

人际关系冷漠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形成猜疑、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人格,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基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原因,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交流空间、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教学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也导致大学生的冷漠症”[14]。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精神之“钙”,可以化为生活和学习的动力来实现个人价值。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细化的措施,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三观”教育切合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行为。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同时也提高其自我认同感。如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进大学的课堂和教材、进大学生的头脑,以抵制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的侵蚀。

(二)提高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频率与质量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不仅仅局限于扮演工具性的角色,而且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中的个体从血缘与地缘的限制中被剥离出来,传统的社会联结被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所导致的个体化进程所破坏,个体“在娱乐文化的世俗氛围中,既在挣脱传统中独立,又在传统的倒塌中孤立,孤独地面对外部世界,在独立与孤立的张力中陷入‘交而不往的疏离’”[15]。大学生应合理利用网络,从过度依赖的网络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借助新媒体实现的虚拟社交应是现实人际交往的扩充而非替代,拓展交往空间,借助现代传媒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虚拟交流平台,将线上互动与线下交往结合起来,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

(三)提升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一些大学生饱受人际关系冷漠的折磨,面对这种情况不能总是发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的感慨,要从自己做起、摆脱这种折磨。大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信,要树立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人际交往观念,与人交往不能只看到功利的一面,而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所有人。大学生要持平和态度积极主动与人交往,提升人际交往的意识。当他人对自己冷漠时,不要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他人,而要自我反省在要求他人热情的时候自己是否达到了这样的要求,要培养积极主动交往的态度,主动与人打招呼、攀谈,以诚恳亲切的态度表现自己的关心和善意,尽量聊别人和自己都感兴趣的话题。大学生要走出个人空间,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眼下,各高校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元旦、中秋、音乐节等各类节日,辩论队、英语角、文学社等各类社团,校园活动将原子化的个体聚集起来,很自然地与一定人群产生交往和联系,能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难得的机会和场所,有效扩大大学生的交往面,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在其中感受与人交往的价值,体验交往的乐趣。

猜你喜欢

原子化冷漠大学生
突然之间
东霞
基层社区医养结合“原子化”: 形成机制及破解路径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机器人或将令人类进入“原子化”时代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