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成本管理在维修业务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021-01-02郭睿
郭 睿
(西安瑞斯通轨道交通电气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铁路机车、机车设备等都是支持铁路公司顺利完成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铁路机车设备定期检修、保养以及维修是铁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铁路制造和维修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日益提升,但同时也面临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为了扩大维修业务的服务范围,铁路维修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维修技术,同时需要通过成本优势竞标维修项目,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一、铁路运输企业维修业务成本管理现状以及维修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
1.铁路运输企业维修业务成本管理现状
近几年,国内铁路事业发展迅速,铁路设备制造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成熟,但是通过考评企业的铁路机车、机械设备维修业务情况来看,维修业务成本管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缺乏健全的成本责任管理体系,直接影响维修业务成本管理成效。其次,维修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铁路设备维修企业随之加快发展,并且对内部人员的要求更为严格,而维修业务人员未能及时参与企业组织的相关培训,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缓慢,进而影响企业的维修业务成本管理[1]。
2.维修业务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
铁路运输企业维修业务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采办和设计中缺乏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的应用,因而机车车辆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得不到保障。基于机车全生命周期理论,机车的实际效用、维修方面在机车制造时就已经确定,若是铁路制造维修企业在前期制造阶段对机车的设计规划不到位,使用过程中机车损耗严重、故障频发、维修性差等则会增加后期的机车维修费用。第二,维修业务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存在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的情况。随着机车运行年限延长,行走公里增加,机车整体不断老化,偶修偶换的比重必将上升,维修成本(维修费用、工时)相应增加。第三,委外维修占比较大。适当的委外修可以将危险作业流程的风险转移,减少维修作业需要的人力、时间、场地等,降低固定成本。但过于依赖委外维修会降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随着委外修价格大幅上涨,维修成本增大。
二、加强铁路运输企业维修业务成本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维修机车的全过程成本管理
第一,加强前期维修备品的管理。首先,企业维修业务所使用的备品质量直接影响维修业务质量和成本,质量优异的备品虽然提高了采购价格,但是带来的成效却是长远的。它能够有效提升维修业务质量,同时提升机车设备的性能、可靠性以及延长使用寿命。其次,企业能够在铁路公司留下较好的印象,企业的客户资源得到保障,有利于未来的经营发展。再者,结合偶换率的控制,梳理备件在维修作业中的更换领用流程。以往的机车设备维修作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关注更换部件的偶换率,备品的领用、更换随意,维修备件的偶换率超高,且备品浪费现象严重。2020年,针对这一情况,维修作业现场,实行实名检修记录制。检修备件领取、检测数据记录、更换配件记录、高价配件检测记录等,各环节信息记录必须真实完整。并规定,高价配件必须专人领用保管。同时,公司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维修现场,监督指导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经过对维修过程备品更换领用环节的梳理,偶换率恢复正常水平。
第二,加强中期运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后期大幅维修。在铁路机车使用过程中,应对机车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比如,利用精密的智能化技术对机车进行全车扫描,定期检修,通过精密的仪器发现机车存在的故障或者安全隐患,一改之前在故障产生后通过人力进行拆卸检查的操作,且人力检修远远不及智能系统预判及时精确,智能检测系统可以在故障影响范围可控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维修,避免后期投入较大的维修成本,为控制维修业务成本夯实基础。同时,在维修机车阶段,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并结合机车全生命周期成本费用分析结果,对机车内部构造进行调整,从经济性和技术性角度出发,添加新的装置、部件等,进一步提升铁路机车的性能,提升机车的功能性,确保机车的性能可以达到国际化标准。另外,可以利用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与机车设备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从维修的角度提出建议,促使生产企业在机车设备生产阶段,可以根据机车设计图纸和铁路企业的实际需求,基于机车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制定生产流程,并且保证规范生产,尽量避免出现生产环节失误的情况,增强铁路机车的性能,达到控制维修业务成本的目的[2]。
2.强化维修业务人员的技能和责任意识,降低委外修成本
管控维修业务成本费用最主要的角色之一是维修业务人员,维修业务人员技术操作是否合规、责任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维修业务成本,所以,铁路设备制造维修企业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对维修业务人员展开培训,全面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成本责任意识。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且具有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根据维修业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尽量在不与作业时间冲突的前提下分批组织维修业务人员参加培训。同时,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修范围,提高机车维修工业化程度,减少委外修项目。为降低委外修成本,由公司提供场地,承接单位委派技术人员上门维修。由于送厂修包含运输成本,同时由于存在送达不及时,造成机车实际停时延长。采用这一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有效降低委外成本。
3.制定完善的机车保养制度规范
铁路设备制造维修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机车保养制度规范,并且向铁路公司提供销售和维修服务时,告知其机车或者其他设备的保养手段,便于机车操作人员和养护人员有准确的制度支持,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机车设备故障,从而减少维修业务人员在工作中走的弯路。业务部门可以定期向服务对象询问机车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记录问题表现和实际原因,通过与使用者的沟通,能够有效减少维修人员在检测设备过程中投入的资金以及时间,可以根据使用者提供的信息确定大致的故障范围,然后再通过专业技术进行深入检测。完善的机车保养制度,可以极大地节约售后维修成本。
4.做好维修业务的成本预算
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支出的有效手段,铁路设备制造维修企业可以通过成本预算方式做好维修业务成本控制工作。在预算编制上,采用综合定额的预算管理办法。每种车型的维修成本根据修程规定的检修范围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修程的机车维修成本由于车型的不同,导致需要更换的配件价值和维修作业流程不同,因此新车型新修程需要制定新的定额预算标准。2020年,针对开展的四项和谐机车新车型的维修,以已修竣的机车消耗成本数据为基础,调查了解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规程和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等情况,从材料费用、委外费用、工资薪金、折旧费用、间接费用等五个方面核定机车维修成本,根据检修规程和采购单价,运用零基预算法,确定维修预算定额。随着修程的增加,偶修偶换的项目的比重必将上升,维修成本也相应增加。因此,在制定维修预算定额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5.完善维修业务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机车维修业务成本管理体系对强化成本管控效果有积极作用,成本管理体系同样是支持全成本管理模式顺利落实的关键。铁路机车维修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成本管理责任,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级管理,二是归口管控。分级管理责任机制则是根据部门层级进行成本管理,如负责机车维修业务的部门分级管理成本责任具体可以划分为部门、车间、班组和个人,按照层级逐一确定责任主体,准确划分成本责任[3]。归口管控则是上级对下级负责,便于全方位的管理所有成本责任主体,对参与机车维修业务的人员进行管理,全面控制机车维修业务的成本支出。另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普遍应用新技术工具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如经营模式成熟的企业基本已经引进ERP管理系统解决内部管理难题,应对市场经济环境变化,铁路设备制造维修企业也需要充分应用ERP管理系统的优势开展全成本维修业务成本管控工作,借助ERP标准成本体系优化维修业务成本管控流程和效果。企业根据自身维修业务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拓展ERP系统功能,或者融入其他辅助性信息系统,从而解决成本核算难题、报表编制难题、成本分析难题等。在ERP管理系统的支持下,企业维修业务成本控制标准得以确定,系统按照成本标准监测维修费用支出,一旦维修费用超过成本控制标准,则立即反馈至成本管理部门处,由其采取措施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机车设备制造与维修企业在机车维修过程中,需要加强成本管控,减少维修成本费用支出,并且及时解决当前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化成本管理体系,提升维修业务成本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