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
2021-01-02吴添龙王国好
吴添龙 王国好
(昌乐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山东 潍坊 262400)
一、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刻影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减少了大约2.5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高出4倍。2020年我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明显下滑,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2020年全年经济增长2.3%,这说明我国通过扶贫攻坚、“六稳”“六保”等措施确保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结构性、摩擦性就业压力仍然存巨大。
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餐饮零售、旅游住宿等季节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营收下滑,中小企业用工人数持续下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个体工商户面临破产的风险,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几率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2021年预计全国毕业人数将达到909万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随着我国疫情的有效控制,经济复苏潜力巨大,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这表明我国正在逐渐摆脱疫情的影响,经济稳定恢复,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就业预期较好。
二、后疫情时代的就业风险
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就业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疫情的影响;二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三是国际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就业带来的风险。
1.疫情的影响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在疫情暴发期间,出于防控的需要,商家企业纷纷闭门歇业,市场需求下降,企业订单减少,生产经营困难,劳动力需求大为减少。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企业不但面临着资金紧张的情形,又因为疫情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企业还面临严重的招聘困难,这就加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企业经营困难则会放大失业风险。例如,批发零售、旅游住宿餐饮行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它们在疫情冲击下纷纷选择降薪裁员,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下降,增加就业压力。疫情导致大量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变长,影响对工作的热情,从而增加摩擦性失业风险。
2.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在疫情发生之前,我国就已经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但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依靠自然资源、人口等要素发展的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因此,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断,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增长更加平稳;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更有活力。这也意味着我国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速会在6%左右甚至更低的水平,就业压力凸显。
3.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供应链中变得日益重要,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品超过300种。在与全球经济融合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国外发生经济危机时,经济风险必然会传导至我国出口部门,对外向型企业生产造成压力,降低劳动力需求,影响就业市场的稳定。
根据商务部消息,2021年1至4月,我国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6.1%、49.3%,说明我国稳外贸的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成效。但是,我们要看到国外疫情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欧美、印度等国疫情不断反弹,这将影响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输入型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三、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宽带普及率接近100%,这为数字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为了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各行各业迅速“云”化,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社区商业等飞速发展,钉钉、腾讯会议等APP的大量应用,微信群购物、直播带货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机构、企业通过网上发布就业创业服务信息,无不说明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首先,随着数字智慧经济的发展,传统就业形式由固态变为动态,工作形态不再局限于固定空间,工作时间不再是朝九晚五,人们工作模式更加自由,职业规划更加灵活。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收入可观,有66.5%的受访者愿意选择放弃全职工作,有57.3%的劳动者计划发展“第二职业”,仅有12.7%的职场人选择专注现有领域。
其次,“无接触”的疫情防控要求加快了电商平台的发展。随着我国互联网不断发展成熟,电商平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平台经济以极低的成本把碎片化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大数据筛选与劳动者进行智能匹配,劳动者依靠自身技能选择就业几率提高,获得的报酬也更高,对企业来说通过平台可以剥离非核心业务,从而节约人力成本。例如在美团,2020年骑手总数为295.2万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6.4%。
再次,此次疫情推动企业加快进行内部管理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加强,世界经济“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因而保持企业结构的灵活就显得愈加重要。同时,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骨干是抵御风险的最大依仗,因此,许多企业纷纷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剥离非核心业务,降低全职员工比例,根据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在后疫情时代49.8%的企业缩减了全职员工队伍、仅保留精英;实施内部转岗调整、雇佣灵活就业人员的企业亦分别达到27.6%与24.6%。
四、后疫情时代加强就业的对策
就业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单纯地从就业角度去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结束,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结束,结构性失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疫情又带来冲击性失业问题,因此,就业问题要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战略高度去解决。
1.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政策支持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营收减少和刚性支出的资金压力,亟须政府、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实施普惠金融政策,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延期缴纳税款,降低店铺租金和其他费用等。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和企业的财政贴息支持力度,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提供紧急贷款,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门槛,保证银行信贷供给,降低贷款利率,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和持续经营的支持,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同时,鼓励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把“专精特新”作为发展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贯彻好中央下达的一系列惠企惠民政策,打消老百姓的顾虑,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刺激消费,使消费市场回暖,增加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的收入,促进线下经济发展稳定就业;还要优化营商环境,利用大数据掌握企业、求职者需求动态,积极促进双方的沟通对接和信息共享。通过高效服务打消双方顾虑,缩短求职时间。继续实施好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挖掘内部岗位,增加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持续提高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通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结合企业转型升级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高精尖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对“电商直播”等新就业创业形式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3.拓宽重点人群就业渠道
落实中央就业优先战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要确保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家庭人员等的就业。对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扩大行政事业单位招考招聘规模,鼓励国有、民营企业增加招聘数量,优先投资扶持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另一方面,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尤其是到西部基层工作,缓解西部地区巨大的人才缺口。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参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对退役军人,要全面摸查基本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大数据为退役军人开展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服务,打通退役军人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要拓宽就地就近用工渠道,通过技能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返乡农民工职业转换和再就业能力。同时,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特色种植和农村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对就业困难人员,要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意愿,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和企业的对接,拓宽困难人员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