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1-01-02俞珂
俞 珂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与业务量无关,但变动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呈现出线性变动关系。这一模型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过于理想化,对企业成本的认识单一,忽视了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否认了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传统的成本模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成本性态。美国学者Anderson在2003年经过研究后发现,当企业的销售量增加时,企业的成本也会随之有很大的增长幅度,但销售量减少时,企业成本的下降幅度却没有那么显著。于是他借用经济学里的“粘性”概念,首次提出了“成本粘性”的理论。
1 成本粘性的成因
自从“成本粘性”的理论被提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它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以及成因、影响因素等做出了探讨。国外学者Banker(2010)将成本粘性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代理问题,这也是最为广泛接受的三个观点。调整成本观点认为,出于对资源调整成本的考虑,企业会慎重考虑是否要减少承诺资源。例如企业要增加机器设备和雇佣新员工时,要考虑机器的安装费调试费和新员工的培训费用,减少设备以及裁员时则要考虑处置费用和补偿费用。在管理者预期观点下,管理者往往会比较看好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即使业务量下降,管理者也会认为这是短期行为,未来的状况一定会得以改善,从而保有闲置资源,不会减少承诺资源,以防止未来业务量上升时增加成本。代理问题的观点则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管理者自利行为也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业务量上升时,管理者会提高自己的薪资水平,从而增加成本费用。但业务量下降时,出于自利心理,管理者并不愿意削减资源,降低自己的薪酬,因此成本变化量并不明显。
2 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
本文在以往对于成本粘性成因的三种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2.1 宏观层面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是与宏观层面上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法律政策等密切相关的,而这些因素不能为企业所控制,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根据 Banker对于成本粘性成因的三因素观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的预期来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的。国内学者孙铮(2004)也曾指出,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长期时,管理者的这种乐观预期会被放大,加大了成本粘性。
另一方面,梁上坤和张梦婷(2015)探讨了货币政策对于成本粘性的影响。在扩张型货币政策下,利率降低,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从银行取得贷款,花费的成本低且能获取的资金数量也较多。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企业业务量下降,也不会向下调整资源,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向银行借贷的方式来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运作,而不必靠缩减成本的方式。同时,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往往意味着利率的降低,货币供给的增加,这些手段能够刺激经济的发展,加大市场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从这一方面来考虑,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也能够影响管理者的心理预期,让他们对未来形势产生乐观预期,进而保留现有资源,以免增加重置成本。
此外,成本粘性也受法律效力水平的影响。当法律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水平不高,法律效力低下的时候,管理者就会产生投机心理,他们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去铤而走险,妄图欺诈投资者,期望能逃过法律的制裁,抑或是他们压根不畏惧法律,因为即使被发现,所受的惩罚也很小,而获得的利益却是巨大的。于是这加剧了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而小股东能力有限,昂贵的诉讼费用会让他们却步不前,进而让管理者更加放肆,低效的法律效力对管理者的自利行为没有明显的作用。而当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高,且法律效力极强时,管理者就不会去试探底线,因为他们面临的制裁是极为严重的,为了不以身犯险,他们会收敛自利行为,从而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健康合理,对成本粘性也会产生影响。
2.2 中观层面的影响
中观层面上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行业因素等都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企业需要从要素市场中获得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来维持其日常经营活动。如果企业所处的要素市场比较发达,企业获得要素的机会就会相对容易些,那么企业很有可能会用短期契约来代替长期契约,以便灵活调整现有资源。例如当企业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时,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就会比较低,可以减少一些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且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充足,企业完全可以与员工签订短期契约,以便在业务量下降时能够减少资源,削减成本。
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会影响企业相应的成本管理行为,梁上坤和董宣君(2013)从行业竞争的角度对成本粘性做了分析。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者会存在自利行为,而产品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会给管理者带来危机感,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利己行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管理者对于未来的预期就会越悲观,因为激烈的竞争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讲价空间,企业能获得的利润更少了,一旦业务量有所下降,企业就会选择缩减成本。
此外,不同行业之间,由于公司属性、产品特点、资本构成等情况的不同,使得身处不同行业的企业间的成本粘性也有所差异。刘武(2006)通过分析沪深A股上市公司8年间的财务数据证明了,不同行业间企业的成本粘性确实存在差异,其中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最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的成本粘性却不明显,几乎没有,但不同行业间的成本粘性也有一些行业趋同性。
2.3 微观层面的影响
企业内部最基本组件的变动也会对企业产生影响,而成本粘性是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企业的内部要素也会影响成本粘性。万寿义和徐圣男(2012)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的成本费用,发现他们产生的成本粘性也是不同的。万寿义等人的研究固然开创了一个新的角度,但忽视了造成这种不同类型成本间粘性差异的原因。其实可以将这种差异与前述中观层面上的行业类型相结合。由于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以及面临的经营环境不同,每个行业的各个成本类型呈现出的成本粘性也有所差异。例如制造业,它的各项成本费用粘性都比较高,但其中最明显的要属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企业维持生存的最基本费用,轻易不会减少,因而其粘性显著。而对于财务费用,资本密集的特点使制造业在业务量上升、经济繁荣的时候扩张规模,向银行借贷进行融资,因而产生大量财务费用,而当业务量下降时,与银行签订的契约却并不容易废除,因此财务费用的粘性也非常显著。而对于一些垄断行业来说,垄断的地位会让政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保护,因此业务量下降的同时成本也能够很快缩减,因而其营业成本的成本粘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调整成本的理论前提是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来调整资源,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在融资的时候通常会面临融资约束。融资约束强的企业,他们一般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融资环境困难,向外部融资的成本更高,对于货币政策的变动也更为敏感,因此会谨慎地进行选择。当企业发展形势较好,业务量上升时,较强的融资约束会使管理者冷静下来,不敢大规模扩张生产线和购进机器设备,甚至在融资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会选择压榨劳动力的方式来扩大生产,而非购进机器,这使得业务量上升时成本没有显著增加,一定程度上减弱成本粘性;而当业务量下降时,一般企业出于对未来的考虑会保留资源,但对于融资约束强的企业来说,他们很难通过借贷来维持企业运行,一旦继续持有这些闲置资源,很可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困难,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因此企业会选择变卖设备,裁减员工来大量削减成本,即使在当时可能需要给出处置费用和员工的安置费用,但这之后所减少的大量成本费用也会使企业的成本粘性会有所减弱。梁上坤和张梦婷(2015)则尝试把融资约束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分析成本粘性。对于融资约束强的企业来说,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他们对政策的变动更为敏感,而应对能力却相对较弱,不能及时地调整自身资本结构,同时加大了管理者对未来预期的悲观程度,因此成本粘性会明显减弱。
代理问题认为管理者会在业务量变动时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不及时调整成本,使得企业产生成本粘性。要监督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就要求企业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治理体系,其核心在于董事会。董事会聚集了一批知识储备丰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企业家,他们能给企业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董事会的规模越大越好。事实上,董事会规模太大会造成意见的不统一甚至沟通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也会产生影响,只有董事会真正做到独立自主,才能更多地站在股东的角度考虑,对管理层实行监督,有效制止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减弱成本粘性。
3 结语
成本粘性理论对传统观点中成本与业务量的线性关系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本文从Banker的三个理论出发,进行细化分析并归类,把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以期为未来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成本粘性的相关理论研究能够更科学地了解成本的变动规律,深化对成本性态的研究,丰富了会计理论知识。同时,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粘性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认识成本以及它的变动规律,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做出预测,做好计划工作,科学管理成本,让管理者能有效找出降低成本粘性的方法,帮助企业走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