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佐藤学“被动的能动性”学习理论及启示

2021-01-02张鲁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佐藤能动性被动

张鲁宁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0)

1 “主体性神话”的危害与“被动的能动性”学习理论的提出

在当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神话”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认为:自主学习才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兴趣、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设定课题,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佐藤学认为,现在几乎在所有的国外课堂中都能看这种“主体性神话”的教学理念,但是,这一理念却是十分有害的。具体来讲,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探究只停留在了表面活动上。佐藤学指出,仔细观察这些“主体性神话”的课堂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也许确定了研究课题,但是却无法制定学习计划;有的学生可能仅仅做了一些调查工作,但是却无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生则因为无法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陷入了困惑与混沌之中。总之,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研究,但是在实质上却缺乏深度,极易走向困惑和迷茫。(2)“主体性神话”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教师、其他学生、教材等割裂开来。在“主体性神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成为了一种仅仅凭借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就可以开展的学习,学习也被理想化为仅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能够实现的“神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与教师、与其他学生、与教材以及与学习环境等发生割裂,让学习变成一种完全主观化的、我行我素的行为。(3)主体性神话的课堂容易出现混乱现象。在“主体性神话”的课堂中,那些不能顺利开展研究或者失去研究方向的学生,为了填补自己的无聊和空虚,往往会捉弄或干涉其他学生,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现象。因此,佐藤学总结认为:“主体性神话”的教学理念会让学生的学习陷入到个体化的、完全主观化的状态之中,会让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

针对“主体性神话”教学的弊端,佐藤学提出了“被动的能动性”学习理论。“被动的能动性”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任何学习并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来完成,恰恰相反,学生的任何自主、主动的学习往往都是在对教师、其他学生、教材等“被动的应答”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什么是“被动的应答”呢?佐藤学举例说:学生在阅读教科书、在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时,总是会被唤起某种认识,而这些“被动”唤起的认识、“被动”唤起的思考就是“被动的应答”。

2 “被动的能动性”学习理论形成的条件

那么,“被动的能动性”学习是如何实现的?依据佐藤学的理论,可以归纳出“被动的能动性”学习实现的两个条件:第一,倾听;第二,相互回应。

2.1 “被动的能动性”学习从倾听开始

与“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不同,“被动的能动性”学习不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的,而是从被动的“倾听”开始,正如佐藤学所言“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在“被动的能动性”学习中学生的倾听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倾听教科书,指的是在阅读教科书时要对教科书传达的信息保持敏感性;(2)倾听教师的发言;(3)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4)倾听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疑惑和思考。但是,佐藤学也指出倾听并不仅仅是指用耳朵去听就足够了,倾听还需要遵循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尊重和接纳的倾听。尊重和接纳的倾听包含两层意思:(1)倾听的学生能够敞开自身,接纳不同的声音。指的是当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或者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时,不管自己赞同这些观点还是反对这些观点,不管自己认为这些观点正确还是错误,不管自己认为这些观点好还是坏,自己都需要耐心地、接纳地去倾听,这样才能够准确、完整地了解教师和学生或者教科书的观点和想法。(2)尊重每一个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当老师发言时,学生往往都会认真倾听,但是当其他学生发言时,自己却往往并不太在意。佐藤学指出,教师和学生应当尊重每一个发言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表达的磕磕绊绊还是顺畅流利,不管这个学生出现了停顿还是沉默,倾听者都要给予尊重、期待和鼓励,因为只有尊重和得到尊重,所有的学生才能够安心、轻松自如地参与课堂交流。

在倾听课堂中,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也不再仅仅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能够在发言者观点的基础上展开思考。佐藤学指出,倾听并不仅仅是“听”本身,倾听实质上是一种与思考、与体验相伴随的复杂活动。倾听者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总会唤起自己的某种思考,总会用他人的观点丰富和和滋养自己的观点,从来理清和丰富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说“我的观点是在听了某某同学的发言之后想到的”,而这就是倾听的价值。

2.2 “被动的能动性”学习需要“相互回应”

倾听仅仅是“被动的能动性”学习的第一步,但是仅仅通过倾听却并不意味着“被动的能动性”学习能够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佐藤学认为,这是因为在倾听时学生们往往只注意倾听与自己的思考相关的发言,只思考与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想法,而并没有“回应”发言者,这也就造成了整个课堂缺少交流,缺少观点的碰撞。而如果要让课堂变成交流的课堂,变成合作学习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回应。

那么,什么是相互回应呢?关于回应,佐藤学曾经用比喻的方式这样来解释:回应就好比是教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棒球投球练习,如果学生投过来的球能被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没有表达什么,但是他的心情却是愉快的,而如果某一个学生投出了很差的球,甚至投出了很偏的球,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还能够稳稳地接住的话,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尽力投出更多的好球。而这种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能够准确地接住学生投球的现象就被佐藤学喻为回应。结合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总结出:回应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能够准确地接住某一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这个学生的想法和发言产生共振的一种对应。

那么“相互回应”会给课堂带来怎样的变化?第一,回应意味着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如果说“主体性神话”的教学意味着学生固执己见的独自探究,那么“被动的能动性”学习则意味着观点的碰撞和交流。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总会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从而将思考、将学习引向深入。第二,回应意味着合作。回应就是敞开自身、交流和互动,回应就是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相遇和对话,回应就是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相遇和对话,这也就意味着“被动的能动性”学习从一开始就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特性,“被动的能动性”学习就是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回应就没有合作学习,就没有“被动的能动性”学习。

3 启示

佐藤学认为“被动的能动性”学习是每一个课堂都应当追求的理想学习形态,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当以被动的“倾听”、相互回应为基础来组织。这种学习理论对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改变有诸多启示。

3.1 警惕我国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现象

佐藤学认为在其他课堂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主体性神话”的教学理念,其实,这种教学理念也普遍存在于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有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为了追求课堂的表现力,追求热闹、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师们往往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但是却很少鼓励学生去倾听、去回应他人,虽然这样的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学生们也很积极,但是学生们的观点和想法却往往仅仅来自于自己的主体性思考,而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的后果则是教学变成了单向的问答,学生的学习也缺少思维深度和梯度。

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现象?正如佐藤学所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化的、完全主观化的状态之中,学习需要进入深度学习、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能从“主体性神话”的教学理论转变为“被动的能动性”的学习理念,以相互倾听、相互回应为基础来重新组织教与学。

3.2 应当构建相互倾听的课堂

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言说”为中心的,但是却并不太重视倾听,造成的后果则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自我表达,而不愿倾听。但是佐藤学却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倾听远远比言说更重要,因为无论学生的观点多么有启发性,但是如果不以倾听为中心,学生们之间就不可能有丰富的交流,也就不可能开展合作学习。因此,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了实现合作学习,就需要构建相互倾听的课堂。虽然构建相互倾听课堂一定会遇到传统课堂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但是却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构建相互倾听的课堂呢?佐藤学认为,构建相互倾听课堂的第一要件就是“教师能够心甘情愿地去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除此以外,并无更有效的方法。佐藤学解释说,教师的示范倾听就是建构相互倾听课堂的最好方法,当教师以尊重的姿态倾听学生时,学生也会以尊重的姿态倾听其他学生;当教师以接纳的姿态面对每个学生的发言时,学生也会以接纳的姿态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这样去做,课堂也就变成了相互倾听的课堂。

猜你喜欢

佐藤能动性被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佐藤海山的诗
中日两国合作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以王坦与佐藤学为例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