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类招生教育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
——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2021-01-02肖佳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弱势分流志愿

肖佳恩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按照学科、系或者学院制定招生计划而非根据专业或专业的方向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而“分流培养”是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低年级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对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身实际,再选择具体专业。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通过基础学习然后进行专业选择,继而完成学业。使“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更加贴合学生专业学习现状,是各高校的共同目标。

1 背景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最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在改革后形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使学科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各专业之间事物界限逐渐淡化,学科建设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向深化基础、向扩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等,以此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此后这种模式被各大高校相继采用,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高校招生方式。

在2000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惊人,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学规模达3700万人;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到2018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到达48.1%。在这些入学率的背后,是成倍增长的高校在校生。2004年,赵宏斌对200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含全国30所大学5334名学生,据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各种原因并没能按照自己意愿进行专业的选择或者经过大学学习,不满意自己专业的人数高达53.0%。樊明成在2007年对全国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7级大一在校新生进行专业满意度调查,同时对其中部分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时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就读专业未达到满意。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质量较难保证。在学生数量快速发展,学生规模倍增的同时,面对着许多问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的全面培养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科技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原先“进校即分流”的专业招生模式不能够较好地顺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以前,我国高校仍以专业招生的培养方式为主。因此,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第一摇篮,如何更好地选拔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需解决的问题。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这一背景下,南京晓庄学院(后称“我校”)2012年试行,自2014年至今一直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后称“大类分流”)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了解该模式下我校学生发展状况,使该模式贴合学生培养方案,笔者在我校各二级学院抽取了部分学生,覆盖已大四年级2017级至新生2020级共228人,采用无记名问卷方法,就有关的学生对“大类分流”的了解程度、目前专业满意程度、“大类分流”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大类分流”的发展意见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228份样本中,有31.6%为大一新生,这些新生中有近50%的学生在报考学校时不知道“大类分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对该模式的发展意见上也持“不认同”的意见。而对已经熟知“大类分流”模式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加认同“大类分流”的培养方案。根据我校“大类分流”发展模式,大类专业的同学需要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经过考试,把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换算汇总进行综合排名,再根据排名及个人志愿进行具体专业的分流选择。而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在报考之前并不了解“大类分流”模式,选择的大类专业与心里预期的具体专业有一定的落差,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再进行分流考试更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因此会有意无意地抵触“大类分流”这一模式。和大一学生相比,非大一学生亲身经历了“大类分流”模式,对该模式了解更加全面,更易看到其中的合理性,例如能够有充裕的时间更加全面地了解专业,专业选择更有目的性;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不被高考“一棒子打死”;学生在了解各专业后进行自主选择……除此之外,不认同“大类分流”模式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进行具体专业学习较晚,影响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学习部分无关或者不喜欢的专业,浪费时间;专业选择太多,自己对未来规划模糊,没有方向等。

这些原因,也是“大类分流”模式的优缺点,对此,笔者也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对于“大类分流”模式的优势,有78.9%的学生认同“更多专业选择机会,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在“增加自己被感兴趣的专业录取的几率”、“知识更加广泛,涉及到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等方面是有优势的。而对于“大类分流”模式的缺点,高达7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在报考高考志愿时会有专业的不确定性,有一定风险”,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较同等传统招生起步较晚,无关课程学习占用时间”,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考虑到“在专业分流中容易出现冷门热门专业两极分化”、“分流前课程较少,容易懈怠”和“班级凝聚力”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与专业特点,两者相互结合发挥优势。同时部分同学也担心竞争问题、认为部分通识课程没有学习的必要等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目的上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认为知识学习只和未来职业相对应即可,从而忽略了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知识基础积累的要求。

与此同时,笔者注重我校学生对目前专业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13.1%的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处于“不满意”或“较不满意”的状态;39.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态度为“一般”;近3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态度为“较满意”;有大约12%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态度为“满意”。学生对学习专业的不满意不仅仅是在自己对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不了解,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与其说是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如说是对在学习专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习的辛苦、课程的不感兴趣、未来就业前景迷茫的不满意。

上述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大类培养模式的实行一方面使得学生自主拥有选择权,在专业选择上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仍有一定的不足——学生全面发展意识、专业满意程度以及在分流过程中出现的冷热门专业两极分化的问题需要我们针对思考,找出原因,寻找对策。

3 “大类分流”模式的利弊分析

3.1 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加录取机会

据了解,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能在专业选择上有大致的方向,但是对该方向涉及的具体专业的细微差别还无法分辨。采用“大类招生”模式的高校,在学生进入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后,再实行具体专业的培养。这种招生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在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一选定终生”。采用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一个大类包含过去几个专业,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的很多,选择的范围也一下子扩大了许多,提高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另外,按大类填报志愿,消除了大类内部各个具体专业的等级差距,增加了录取几率,这对于压线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这种做法无疑也降低了他们因为几分的差距而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的风险。

3.2 更加贴合学业兴趣,平衡优势与弱势专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类招生有利于使优势弱势专业趋向平衡,能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在过去,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出于对专业的不了解,经常会造成的优、弱势专业分化严重的现象,由此也引起了高校对不同专业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这种恶性循环使优、弱势专业分化日益严重。而大类招生在初步的招生过程中并不分具体的专业,在一个类别中通常包含着优、弱势专业,这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相对提高了弱势专业的生源质量,淡化了因为强调优势专业和弱势专业造成的各种矛盾。我校大一新生经过半年的大类培养学习,已经学习了部分基础课程,通过与学长学姐、老师的交流等多方渠道加深对各类分流专业认识,同时与自己的学业成绩、未来规划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在专业分流时进行具体专业的有准备的选择,尽可能降低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同时,由于各专业的教学资源有限,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也不唯一,不可能保证让每一位学生的专业选择都满意,对于那些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竞争会明显加剧,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剧了学生专业之间的选择矛盾

学生大量的专业需求与教学资源的短缺之间的矛盾,定然会导致优势与弱势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就我校而言,各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会热衷于选择师范这一热门专业。然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分配的相对合理,学校对各学院专业进行了人数上的限制,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能在专业分流中处于主动地位,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而排名相对靠后的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较为弱势的专业。当然,也有一些同学为了进入热门专业,只重视必修课的学习,轻视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缺乏全面发展的意识,这样使得这一教育改革的初衷有所影响,因此变得具有功利性。而对于部分被动分流的学生来说,分流后的专业很大程度上都不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因此对自己的专业并不真正满意,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挫伤。

社会发展的走向,是影响“大类分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发展迅速,功利化趋向明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生在面对专业选择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在社会上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生对于未来求职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因此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学习上也体现了很强的功利性和实惠性,选择热门专业好就业、只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就业。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更加强调学习的专业性,希望能够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更多地考虑一门课程对今后的就业是否有帮助,也就缺乏了全面提升自我的意识。按照学科分流模式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到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权,由于我校是根据新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为根据来进行分流工作的,而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一个学期还不足以使得他们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大学学习及生活的未知和新鲜感依旧存在,对未来的毕业规划尚且没有一个完全的考虑。在笔者了解新生学习情况时,四成以上的学生明确提出分流考试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感,让自己感到十分迷茫。此时的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目标和考虑,在面对分流专业选择时只好人云亦云,选择热门专业。

3.4 仅凭成绩和个人志愿进行专业选择,考评的指标单一

我校十六个院系,在各个具体专业确定招生人数,同时学生在做考量后进行志愿的填报,最后依照学生的专业志愿和期末成绩排名来确定专业选择。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分流优、弱势专业不均衡的情况,但也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按成绩排名来进行专业选择,也就无异于是给学生划分好坏优劣的等级。“尖子生”选到了自己心仪专业,被动分流的学生分到了弱势专业。造成了强势专业基本上都是“尖子生”,而弱势专业集中了综合学业成绩较差的生源。弱势专业的未来学风问题、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较为突出。

4 对策及建议

4.1 重视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就业质量

就业问题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因此学校重视学生就业问题也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人才引进,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特色,树立专业品牌,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就业问题上多措并举,例如学校举办招聘会、提前组织学生实习,熟悉工作环境,提高竞争力,增加自身就业机会。

4.2 强化基础教学,拓展培养口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做到“学以致用”,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把知识用到实际中去。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方宣传影响,利用榜样效应,通过有权威或者有影响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范例,提高学生全面提升自我能力的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时,在满足基本专业需求前提下,要更多引入专业能用、社会需要、的实践类课程,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专业学习的愉悦和成就。

4.3 采取灵活性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阻碍,难以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就感,觉得专业学习枯燥乏味,至此学习动机也逐渐降低。因此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要求老师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用自身的激情与热情感染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多举并施,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弱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我校目前师范专业时强势专业,而其他非师范专业可能相对比较弱势,学校在考虑保持师范专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专业要求,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形成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自身相关专业创新创业大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其中取得的成绩,是学生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强有力手段。

4.4 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了解专业特点,选择合适专业

保证学生对各专业的全面了解是保证分流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我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困惑,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安排专业讲座,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专业发展,进行专业选择。在基础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和特点。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降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对学科专业的盲目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规划,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专业,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为专业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5 结语

我校应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十多个年头了,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想要该教育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状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以上所述是笔者从本次调查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只是一些浅见,希望可以对我校应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发展水平起到作用。

猜你喜欢

弱势分流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我志愿……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