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乐文化在幼儿民族归属感培养中的运用探析
2021-01-02王芳英
王芳英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查尔玛乡幼儿园 四川·阿坝 624400)
中国的音乐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最早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且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中国民乐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作为中国民乐文化的重要内容,非常具有代表性,可挖掘的内容也非常丰富。经过在所在幼儿园各班级中的调查排摸,笔者发现幼儿对于中国民乐文化了解度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音乐欣赏活动开展起来存在着较大困难,幼儿也反映出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问题。因此,笔者选择中国乐曲、乐器、舞蹈作为切入点,帮助幼儿丰富认知、积累经验,从中发现中国民乐文化的独特韵味。
1 利用乐曲培养幼儿民族归属感
(1)欣赏中国乐曲,如《渔舟唱晚》、《野蜂飞舞》、《茉莉花》等经典作品,感知乐曲中不同的节奏变化及其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联想画面、表达想象,多通道解析乐曲。以中班欣赏活动《茉莉花》为例。教师首先结合个人特色,弹奏了一曲古筝民乐《茉莉花》,在悠扬的琴声中,幼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哇,这首曲子好美啊。”“我好像在哪里听过。”“这首曲子听上去很舒服。”在孩子们猜测花的形状颜色时,教师又通过水油分离的美术手段,展示了一大片绿丛中星星点点的白色茉莉花。孩子们被这点点白花所吸引,孩子们都说:“好想去看一看茉莉花,它一定很香。”这时,教师拿出了一盆真正的茉莉花,满足了孩子的体验需求。孩子们说到:“原来茉莉花的香味是这样的。”“是呀,他很清香,闻上去真舒服。”教师在活动不断的深入,让幼儿跟随优美的乐曲,做做茉莉花的样子,孩子们有的在轻轻地迎风挥手,有的在一边亭亭玉立,还有的慢慢的在开花。随后,多媒体上出现了一大丛的动态茉莉花,震撼绝美的画面把大家都引入到了那个美丽的花丛。最后,教师又出示了几幅图片,有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人演唱茉莉花,有运动员颁奖,还有召开国际会议的图片,让幼儿从情感上感受到我们的民乐是中国的代表,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广为流传,激发了孩子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发挥教师资源和家长资源,通过真人分段演绎乐曲,让欣赏过程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使欣赏感知效果最大化。一般的民乐教学活动内容,通常都是教师根据主题背景预设好的,又或是根据音乐来设计的活动。但幼儿当前的兴趣和经验才是选择活动内容的关键。所以,在选择幼儿民乐教育的活动内容上更要关注幼儿经验积累,兴趣变化而生成的内容。这种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深入幼儿,以便于调整生成的内容。虽然对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难以把握或是缺乏计划性,但它更符合教学当时的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对音乐的体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也应给教学留有足够的生成空间,使教学课堂留白。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一致化,而是要留给课堂足够的生成空间。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变得更自由、更自主、更开放。 在这样的活动中,激发幼儿对民乐的学习欲望与探索兴趣,从而对幼儿进行更有效的促进,让音乐活动成为一个充满惊喜和不断生成的过程。
(3)归属感的培养是需要环境支撑的,乐曲的欣赏和聆听也不是一次教学活动就能让幼儿有深层次感受和体会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顾名思义就是外部环境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现代化设备的运用等。精神环境是一种软性的,可变的环境,通常包括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人际关系,教师的要求与期望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创设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活跃的教育氛围,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教学中的各种要素才能相互作用、相互深入,相互融合。和谐的环境创设有助于激发起幼儿求知欲,使幼儿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民乐学习中,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与音乐进行交流、对话。因此,教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种契机,如午餐音乐、睡前音乐、整理音乐等,增加幼儿对中国乐曲的熟悉度。情感建立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一日生活中对于中国乐曲的反复感知更有助于幼儿归属感情感的建立。
2 利用乐器培养幼儿民族归属感
民族乐器的了解也可在民乐欣赏的过程中有所涉及,因为一些民乐作品就是由某种或某几种民族乐器进行演奏的。
(1)收集各种常见的民族乐器进行展示,如二胡、古筝、阮、扬琴、马头琴、葫芦丝、琵琶等,通过看、听、摸等多种方式了解不同民族乐器的结构、音色等特点。同时,关注乐器演奏所体现的独特情感,如马头琴的音色传递的是悲伤的氛围、扬琴所演奏出的音色比较明亮,适合表达欢快的情感等。
(2)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他们通常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来了解事物,通过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让幼儿感知中西方乐器的不同特点,尤其是让幼儿聆听欣赏同一首乐曲《茉莉花》在中西方乐器合奏的不同演绎下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效果。在集体教学活动《多彩的乐器》中,则侧重幼儿对于多种乐器不同音色的辨识和感知,如:一首幼儿都颇为熟悉的《小星星》,分别用二胡、钢琴、扬琴、小提琴等乐器进行演绎。活动中,教师选用配对游戏的方式,不仅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又达到了辨认音色、熟悉各类常见乐器尤其是民族乐器的活动目标。
(3)在分室活动中,为了进一步延伸有关民族乐器的相关活动,巩固幼儿经验,教师在中国馆中创设了丰富的环境,民乐一角摆放着古筝、二胡等幼儿较为熟悉的民族乐器供幼儿拨弄、感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提供已下载好相关乐器辨识视频和小游戏的ipad供幼儿自行操作等,通过集体探讨和个体操作的方式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情感。
3 结合民族舞蹈培养幼儿民族归属感
在乐曲、乐器感知的基础上,可融入民族舞蹈这一元素,从视觉、听觉转化为动觉的感受。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从衣食住行切入,幼儿已了解到56个民族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不同民族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乐器、乐曲和舞蹈,而这些舞蹈风格各异,有着鲜明的特征,是幼儿感受民族舞蹈魅力的有效素材。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新疆舞、傣族舞、蒙古舞、藏族舞,以欣赏为基础,感知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基本要素,如步伐、手势、姿态等。欣赏可从视频的观摩、教师或家长的示范多种途径实现。
(2)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展开舞蹈接龙的互动游戏,促进幼儿表达民乐欣赏中的快乐情绪。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步步高》时,为了调动幼儿情绪,教师展开了趣味的舞蹈接龙游戏,带领幼儿在动作传递中,感知乐曲欢快的节奏,体会民乐的精髓所在,实现有效的聆听。舞蹈接龙游戏生动有趣,深受幼儿们的喜爱。《步步高》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进,非常适合舞蹈动作表演。在幼儿们初步欣赏了乐曲后,教师让幼儿依次站成一条龙的队形,并引导幼儿根据所听旋律进行即兴的舞蹈创作,将内心的快乐情绪用肢体动作展现出来,动作的快慢要根据乐曲的节奏来。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和鼓励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自信满满地将动作接下去。幼儿们在舞蹈动作接龙游戏中,聚精会神地聆听,用心感知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并快速用肢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幼儿的思维更加敏捷,同时也点燃幼儿聆听民乐的热情。
(3)在欣赏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学跳民族舞蹈,借助各类平台供幼儿表达表现、展示风采,如迎国庆阅兵式上,教师可与幼儿共同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新年舞会上也可作为节目进行展演,让台下更多的幼儿走近民族舞蹈,感受其魅力等。
4 结语
在幼儿民族归属感培养的过程中,其实一线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从筛选制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根据不同元素设计细化活动方案、组织鼓励幼儿参与体验、根据幼儿反馈及时调适和补充活动内容以及后续的反思研讨等,对于教师团队无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从中要具备:观察能力、评价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调整能力等,有了这些能力的保证才能促使归属感培养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一次次的活动策划组织、共研头脑风暴中得以提升,也对归属感培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民乐教学体会,对其在培养幼儿民族归属感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期待能给其它幼儿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