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居住区规划》课程的思政探索
2021-01-02付成华
付成华
(临沂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阐明了践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和方向。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对引导高校充分认识“为什么要践行‘课程思政’”以及“在机制建设上如何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层面,各类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设计、如何结合、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具体要做什么”的问题,是当下高教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以《居住区规划》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深入探讨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以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居住区规划》课程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
在2018年5月召开的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由此确立。这一重要思想理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居住区规划》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城市居住区,居住区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居住区规划应遵循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区。因此,生态文明思想对居住区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分析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居住区规划教学过程中,思政育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些举措为我们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居住用地作为城市用地占比最大的部分,为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规划过程中尤其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这一设计理念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趋向”为例。生态化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向,生态化设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生态化”的设计呢?以居住区规划中场地设计为例,引导学生对这一设计理念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通过这一讨论专题,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到:在场地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质、气象、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保护自然植被、水系和景观,真正将住区规划融入到自然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场地总体布局要顺应天然的地形地貌条件,统筹合理安排各组成部分,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切忌挖山填湖大土方地工程改造,地质复杂之处采取适当工程措施加以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能。居住区平面布局要充分考虑场地气象条件,建筑平面布局的形式、朝向和间距等要达到民用建筑采光的要求,建筑物布置要考虑风环境,建筑物的正面应尽量垂直于主导风向,建筑物之间避免完全的遮挡,使建筑物前后形成正负风压,有利于组织风压通风。建筑群体组合形式和道路走向要利于夏季主导风的引入,冬季严寒地区要注意对上风方向的遮蔽阻挡。室外场地确保足够的绿地率和绿量的要求,并结合水体和植被,充分发挥水体和植被的生态功能,改善室外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提高绿地率。在植物配置的工作过程中,坚持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考虑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改善局部微气候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注意考虑四季转换时植物群落可以展现不同的风貌。场地内种植的植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尽量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并根据生态化场地设计的要求,合理控制场地内绿地率,对乔灌草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形成小范围的植物群落。
2.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居住区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环境的优劣也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已不仅仅停留在住宅面积、住宅户型等建筑内环境层面,而对于建筑外环境,即住区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本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部分,住区居民的需求分析和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住区居民的需求分析建立在人类需求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居民对住区环境的需求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态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构造、能源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置等,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通过思考和总结,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居住区应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谐性等鲜明特征。
2.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理念更接地气的表达,代表了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设置讨论专题“住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在居住区规划中如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从而实现住区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在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居住用地选址时应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源保护上线,坚决杜绝违规选址和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近几年我国陆续曝光的很多违规选址建设的房地产项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由河北石家庄市丽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13年开工建设的石家庄市鹿泉区“西美金山湖”项目,是一个违规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内林地等生态空间的房地产项目;重庆市开州区违反自然保护地管理规定,在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擅自侵占破坏生态资源开发建设房地产;重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房产项目违法侵占黑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安全隐患。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高溢价,违规囤地,不仅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中央政府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法规,严厉惩治房地产开发商长期囤地不开发的现象,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相关法规包括: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等。
3 结语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仅仅要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思想政治培养。课程思政教育让高校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作为教师要充分用好课程教学这一主阵地,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