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探索和实践
2021-01-02蒋兰芬
蒋兰芬 孙 猛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0 引言
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上课以及图书馆、娱乐活动以外,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寝室中进行相关的活动。因此,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个方面的层次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从文化以及教育的层次而言,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作为走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整个寝室管理规范的科学性与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养、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是全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不平衡与不发展的现实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即是这一主要矛盾在大学管理阶段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寝室规范管理进行相关探索有着强烈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1 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概述
1.1 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概念
直观而言,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居住场所,管理规范是对大学生宿舍进行管理与规章方面的约束性措施,其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从大学生的居住场所而言,大学生休息、吃饭、学习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宿舍内部、宿舍之间分布的密度相对较大,人员密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公共卫生、公共财物、消防安全等问题十分明显。其次,从管理规范的角度而言,其是经过学校后勤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寝室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一种约束性措施,这种措施的实施主体是大学生与其寝室的公共环境。这种管理规范就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特征,如果学生出现违反管理规范的现象,其就会根据相关的条款就行处罚。最后,从学生与寝室之间关系而言,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不是单方面的约束,而是通过相关管理规范的制定来实现大学生与寝室环境之间的良心互动发展,为营造整洁美观、规范制度化、安全舒适的整体居住环境而进行的相关管理条款。
1.2 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特征
通过对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概念可以看出,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动的静态概念,其包含了规章制度、大学生主体、寝室综合环境三个维度的和谐互动机制。当前,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特征也主要体现中这三个维度之上。首先,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制定生,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科学性,其往往是通过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辅导员意见、楼管意见等多方位的研究与分析之后最终制定的相关管理条例。其次,从其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实施上,其不同于一般的法律条款,其约束性与强制性较弱,操作的灵活空间较大。最后,从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实践形式与内容而言,其往往进行纪律扣分后相关的劳动惩罚、通报批评为约束力的来源,在内容上有着关于归宿时间、卫生、噪声、衣着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有着显著的零碎性。
1.3 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意义
正如上文中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寝室管理是大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约束性与零碎性的特征。从宏观角度而言,活动时间多、约束性与零碎性特征明显需要统一的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进行统一化管理,因此来弥补大学生生活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对大学生的生活教育意义十分明显,通过不同方式的规范制度,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卫生习惯、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教育塑造与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出发,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之间相互交错影响,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整体。而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为这两个方面的渗透创设出了制度依据,为塑造益于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规范与约束,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2 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内容与方式相对单一
当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寝室管理往往处于整个校园管理的末端环节,有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大量的在校生开始广做兼职或者晚上归宿时间晚、校外租房居住等现象十分明显。在此形式下,大学生管理规范中对相关内容的规定存在着模糊性,在可调节的范围上也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相关管理规范的执行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用寝室评比、纪律分数的方式进行,惩罚措施单一。而对于奖励措施,往往是由楼管来进行表彰海报张贴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出现了裂缝,这些看似集体荣誉的东西在其面前的重视度被大大降低。其更关乎实际的利益,以及整体间的协作。因此,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内容与形式的单一,造成了最终执行度不高的问题。
2.2 管理规范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所谓的人文主义关怀主要指在具体的管理规范中体现出人性化的关心与呵护,不仅要有严明的纪律性要求,也要体现出灵活的人文关怀。在此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制定相关寝室管理规范中发挥的效用并不明显。比如,在对学生归寝时间的管理上,大部分高校定在了晚上十一点之前,但是,对于从外地归校、请假外出的学生而言,这种管理就没有形成相关的系统规定。楼管上锁以后,学生只能自己想办法在校外居住。其次,这种人文关怀的匮乏还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察上,在制定前采用的大多是校领导、楼管、辅导员三方的意见与建议,而没有学生代表参加。这些人群大多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相关内容的制定,这就会直接导致对学生关心的切身利益造成一刀切的现象。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大学生对寝室管理规范的排斥心理,同时也降低了管理规范的执行力与最终的实施结果。
2.3 管理规范的教育性体现不足
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区域,其中人数分布密集,并且邻里之间距离较近,人际交往、卫生、安全等问题在其中体现明显。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方式、道德行为等与其居住的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在当前大学生寝室管理的实践中,对环境的塑造性体现较弱的问题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中,对卫生、安全等纪律方面的规范十分庞杂,基本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习惯教育、安全教育性等方面却明显的不足。比如,大多数高效寝室管理规范中,只有“不能怎么样”,没有“如何不怎么样”的教育活动。
3 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发展策略
3.1 积极丰富管理方式
在具体的大学生寝室管理活动中,作为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积极地转变思维方式,在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前,对以往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与时俱进。首先,可以针对内容覆盖不完善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对于学生夜不归宿、归宿时间晚、兼职问题等进行摸底查清,一方面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管理规范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其次,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违反管理规范的行为进行奖惩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校、院、系等全方位的通报批评与表扬措施,综合利用信息手段,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此外,还有深入研究强化与消退手段的运用,对于学习、思想、生活等表现优异的学生树立榜样,在宣传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寝室管理环境。
3.2 全面加强人文主义关怀
从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主题上而言,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不仅要有僵硬的纪律条例,还要有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怀体现。首先,在相关的寝室管理规范的制定与修改中,应该积极扩大民主性,让学生代表参与进来,对其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实际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其次,在日常管理的实践中,辅导员与楼管要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纪律约束方面对其进行“严”的管理,另一方面,二者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征进行“宽”的管理。比如,对于回宿舍较晚的同学,进行谈话机制,查明原因,关怀其生活的状况,提升学生的存在感。第三,还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寝室主题活动,如安全教育晚会、我奉献我骄傲主题活动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3.3 深入开展管学融合机制建设
在面对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教育性不足的问题上,校方、辅导员、楼管、学生四者之间要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将不同的教育内容融合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从校方来说,要将大学的德育、法律知识教育、习惯教育等积极性内容、典型人物等进行定期宣传,可以通过楼道张贴、报刊栏宣传等活动进行。其次,作为辅导员和楼管,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打好与学生的第一层关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道德高、习惯好的榜样。最后,还可以在将寝室管理规范执行情况与院系的教育情况进行对接,将思政、习惯、安全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具体的管理之中,积极营建管学融合的管理新生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寝室管理在当今大学生生活与教育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的科学性、约束性以及零碎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具体实践管理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而当前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中存在的内容形式单一以及人文关怀、教育性不足的具体问题为以后大学生寝室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指出了方向与着力点,只有不断地丰富管理方式、全面加强人文主义关怀、深入开展管学融合机制建设才能创造出更为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寝室管理规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