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理疗法在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2021-01-02王宇婷
王宇婷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600)
随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生产速度提高,人们的责任压力悄然变高,社会出现了很多的特殊家庭,如单亲类、离异类、重组类、贫困类或父母一方有特殊情况,如残疾,如遭遇不幸事故的一些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习惯性格养成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常见的表现诸如自卑、抑郁、自暴自弃等行为。有的学业成绩不理想,有的思想道德观不端正。这些心理问题在他们成人之前,因受到多方面控制着,而没有显现出来,一直到成年后,个体自由空间和时间的增加,问题明显出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就已强调,要加大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性研究。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的强调了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我们的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培养其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更为重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迫切需要积极关注这部分群体,帮助其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助他们健康发展。
合理情绪理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属于典型的认知行为疗法。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的核心是ABC模型,所谓A是指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 指信念(belief),C 则指后果(consequence)。根据艾斯利的说法,激发事件A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后果C的发生最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而产生的信念B。也就说,我们的情绪产生困扰,真正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B,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和糟糕至极的结果。
试想,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合理的信念当中,就会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当中,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情绪障碍。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只有改变他们不合理的信念,将其变成合理信念后,他们才会对事物、事件产生适度的反应。所以,改变情绪的关键在于改变认知。
1 案例背景
杨某,大一男生,成绩优秀,专业排名前列,性格孤僻,易躁,独来独往,早出晚归,不参与同学间的任何交流或活动,除专注于学习外,其他概不搭理。家庭背景独特,母亲离异再婚,并再育一子。在校期间,曾因自己的作业被同学抄写,从而撕毁作业本和学习笔记;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出现暴躁行为。
2 案例分析
该生初步判断已患上情绪障碍,他的家庭问题已对他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小的影响。杨同学在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孤僻,暴躁行为是行为结果C,重组家庭为事件直接诱因A,B是他产生的不合理信念,产生了“自己必须优秀,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绝对化要求,“遇到难题解不开就很耻辱,很悲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糟糕至极和过分概括化。本案例属于因不合理的认知及错误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
2.1 解决过程
2.1.1 诊断阶段,明确ABC
先与杨某的母亲电话联系,了解家庭情况,生存环境,以及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期许。再找杨某进行沟通交流,初步了解情况,安抚情绪,进行诊断。
激发事件A,是重组家庭里生活的压力。自己被现在父亲排斥产生的压力,看到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委屈求全而产生心理压抑,同时母亲寄予自己特别高的期望又让其负重前行。诸多这些厚重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导致了自己产生了特别沉重的心理压力。
不合理信念B,认为学习上遇到难题,是自己的无用导致,学习上只能允许自己优秀,不允许别人超越自己。认为人与人之间无爱,所有的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均是有着目的性,认为与同学交流属于没有意义上的事件,属于浪费时间行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认为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最迅速和最有效的途径。
行为结果表现C,表现出对集体没有归属感,对同学没有友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让自己陷入痛苦绝望中,对学习的自我要求过高。
2.1.2 领悟阶段,理清错误认知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帮助他理清思绪,让其真正认识到引起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自己信念,也就是他自己对待重组家庭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其次,若要改变自己的情绪困扰,必须改变现在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最后,作为成年人,自己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情绪、行为的一切结果承担责任。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将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体验,最后造成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2.2 修通阶段,找到合理信念
在本阶段,就是合理运用多种技术,使其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2.1 产婆式辩论
首先,关于学习上只有“必须优秀”这一条路的不合理理念。关于这个理念,我让他先说出自己必须优秀的原因,他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只有成绩优秀才能报答自己的母亲,才能带着母亲出人头地,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成绩不优秀就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成绩优秀才能幸福。根据他的观点,我给他列举了生活中一些成绩普通但生活幸福,而有的成绩优秀但生活一团糟的名人案例,列举了某些聪明的人才因为价值观的不正确最后涉及到犯罪从而走上不归路的案例。出人头地不等于幸福,幸福不等于物质。每个母亲都会给自己孩子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是必然和可理解的,但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是一个母亲最关心的。过上有钱的生活,但自己和母亲过的压抑,不开心,这不是幸福;或许给妈妈亲手做上一碗面,这就是幸福;或许,利用空余时间兼职一份工作,独立自主,这也是幸福。或许,和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这也是一种幸福。在如此这般辩论的过程中我们面质矛盾,修改矛盾。最后,我们得出推论,变成优秀的人,或许在物质上能够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改善,但是片面的只追求成绩优秀,并不能给自己和母亲带来真正的幸福感。要让自己身边的人幸福,成绩优秀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多种方面的渠道去获得幸福。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人间无爱的不合理理念。根据他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功利性,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往,没有爱。为了产生理念的碰撞,我小到用他自己身边遇到的爱来面质,母亲的爱护,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等等具体事例,大到集体精神,民族情怀的事实案例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功利性的关系,但只是少数。爱才是大众。不要过分绝对化。正是因为这些爱,世界才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有爱,人类才能文明进步。而在爱的基础上的学习工作,其效率和结果远远大于单打独斗所获得的成果,人类文明本身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结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最后,关于暴力是解决问题最佳方式的不合理理念。关于这个理念,先让他自己说出选择暴力这种方式的原因,听取他自我的原因分析后,明白他的关键点,再对他的初衷进行合理分析辩解,最后针对暴力之后的初级结果,最终结果,和后续影响做一个引导性分析辩解。
在这整个阶段,合理利用他观点的矛盾点来进行面质,让他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矛盾,迫使其改变不合理信念。
2.2.2 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在这一阶段,是建立合理信念的过程。老话讲,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手拔,不是用锄锄,也不是用火烧,而是让庄稼占据这片旷野。要改变他的不合理理念,必须构建正确的理念,让正确的思想占据价值观的最高度,统领思考。而所谓的理性情绪想象技术,就是这样“种庄稼”的一个过程,定义为,通过合理想象,构建新的故事与情节,改变原有认知,改变情绪体验,建立新的行为的一种技术。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让杨同学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与想象,一方面,从多渠道路径增强幸福的体验感,去感受妈妈的快乐,不一定要做到黄香温席,陆绩怀橘,但却要用心体验妈妈的爱,用为人母的角色来思考自己。另一方面,从关爱同学,大家互帮互助,团结进取的场景体验思考,去感受团队的力量,友爱的力量。另外,我们鼓励他在遇到问题时,在控制情绪的基础之上,换一个非暴力途径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想象结果,用这样的体验感去思考,反思。在他合理想象后,发现原来“那样”的自己是如此的快乐,原来,乐于助人的感觉是如此的有幸福感,和责任感。原来,一笑泯恩仇的处理方法比拳头武力更行之有效。
在谈话结束后,布置三项家庭作业,并要求提交作业完成结果。作业一,主动帮助同学整理课堂笔记或帮助同学解答一道难题;作业二,给自己的母亲亲自做上一顿菜肴,菜品不限。作业三,主动给曾经暴力伤害过的同学说一句“对不起”。
2.2.3 再教育阶段,行为强化合理信念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的情绪体验,让其自己反思之前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范式,进一步强化新的观念。适当的运用强化方法,将其新的合理理念加深筑牢。最后能达到在其在咨询结束之后依然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控制情绪,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的这一目的。
3 总结
特殊家庭里孩子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与其自身本质无关,往往是受到其不合理的认知,以及错误的信念导致的。通过本案例,我们明白,在处理特殊群体的孩子心理案件时,要引导孩子分析自己认知产生的原因,在引导时,换位思考,换方法作业等都是改变他认知的重要方法,而布置恰当的家庭作业是建立新认知,巩固合理认知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发现因自己的改变而世界发生改变的重要途径,增强自信的重要方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利用这种方法来调节自我。在遇到问题时,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出现了要求的绝对化,过分概括的评价,甚至是产生了所自认为的糟糕至极的结果。如果有,那么可以用此方法,尝试改变一下信念B,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