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的区域样态

2020-12-31李敏

中小学德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育德骨干教师上海市

李敏

摘    要   在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中,上海市通过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了纵横联通的整体格局,在市、区、校联动的基础上探索出分级分层分类的培训实践模式,建构了市级培训课程框架及其所依托的市级课程共享平台,逐步形成了各区、校各具特色且“关注教师专业生活”的师德和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样态。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2-00-04

十多年来,上海市一直以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紧紧关注“教师专业生活”,对本区域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逐步形成了师德和育德能力有效一体化建设的区域样态,为本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等奠定了重要的内涵性基础。

一、顶层设计:师德与育德能力的一体化建设

自上海市“十一五”教育规划中明确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地完善区域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方案,不断地建设相关的保障机制。

(一)提升育德能力的政策导向

2007年,上海市教委颁布实施了《关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的培训内容体系,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教学大纲与指南(征求意见稿)》。2009年,《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四个重点内容。2011年,《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再次强调:要强化师德教育,实施以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训;着眼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开展以法制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情操修养和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养培训。2016年,《上海市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再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提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重点的师训课程体系,并启动相关试点工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好老师”等作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202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更是进一步彰显了上海市针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理念与顶层设计初衷,即:师德建设要与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建设一体化进行,要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

(二)指向“四有好教师”建设师德的目标引领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指向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對此,《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确保广大教师肩负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上海市“十三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教师培训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师德建设目标为: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高尚师德,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由此显见,上海师德建设致力于培养“四有好教师”的目标指向。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更是将师德建设目标直接指向了“四有好教师”的正向引领。“四有好教师”无疑也是将师德建设建立在育德能力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二、体系建设:三级联动与内容贯通的师德培训机制

十多年来,上海市从市、区、校各个层面逐步落实着师德和育德能力的一体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以“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为核心维度、纵横联通的“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体系:纵向层面表现为通过市、区、校三级培训责任分担的联动;横向层面表现为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三种类型的贯通格局。

(一)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纵向培训机制

具体而言,市级层面先后推动实施了学科德育系统研究、创建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师训基地、开展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等一系列颇具实效性的培养项目(如图1、图2所示)。

相应的,各区师德培训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框架的建构以及实施等,在参照市级顶层设计政策的基础上,其维度也采用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两个维度。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各区也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自身区域原有基础,深挖特色,创生出了各具区域特色的师德培训项目。相关调研发现,各区在开展师德培训工作中,都非常注重课程目标的差异化设置,如长宁区就制定了5级不同的培养建设目标:

1. 新教师/见习教师:增强职业责任、使命,职业生态环境意识,帮助见习教师走好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步;2. 职初期青年教师(2—5年教龄):确立职业理想、丰富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3. 成长期教师(六年以上教龄):激发与巩固教育热情,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育理念;4. 成熟期骨干教师培训:提升师德素养、育德能力,推进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5. 高端期优秀教师: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主张的形成。

(二)不同专业发展层级贯通的横向培训机制

概括而言,针对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上海市、区、校级分类培训项目将目标定位落实至每一个教师(图2),具体培训内容则分为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三个层级,分别对应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培训者,由此形成了不同专业发展层级相互衔接、贯通的纵横贯通体系(图3)。

1.职务培训

职务培训针对新任教师,初级、中级职称教师以及高级职称教师的“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展开。上岗一年内全体新任教师的培训由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委托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管理和指导各区教师培训部门的组织实施。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载体,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四大板块、18个要点等专题,目的在于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初级、中级教师的培训则由各区教师培训部门和学校组织参照《标准》组织实施,旨在通过职业理想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究、心理素质培养等专题培训,使教师坚定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实施“两纲”的基本方法,加强人文知识积累。高级教师(含正高)的培训主要由各区教师培训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主要是通过职业理想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究、心理素质培养、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实施“两纲”和“提升计划”的专题性研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等专题培训,使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和育德能力。(相关培训内容参阅表1)。

2.骨干教师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主要由上海市21个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实施,培训对象是上海市各区、各学科市级骨干教师,其目标是期望能在3—5年内,重点打造一支德育名师队伍。其具体实践路径为:由德育名师领衔主持,依托德育名师实训基地,发挥基地孵化示范作用,培养上海市市级德育名师后备力量,探索德育骨干队伍孵化和培养的长效机制。

3.培训者培训

由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划和实施,培训对象主要为各区培训管理者和骨干教学人员,旨在培养具有优良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养并能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中勇于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有较深刻的学术思想、独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风格、明显办学特色的校长和教师,如“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上海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等项目就是比较有特色且成熟的实践案例。

三、课程建设:框架建构与资源共享

培训课程是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十几年来,上海市中小学师德建设在课程理念框架与实践模式上也都有丰富的探索,不仅逐步建立起了以“职业道德—两纲实施—人文素养”为三维的师德培训课程框架,还借助现代信息技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级共享课程平台,逐步建成了“师德培训的共享型优质课程资源库”。

在具体课程的实施上,上海市师德培训尤其强调实践性、过程性和真实性,强调要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有原则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课程,进而建立师德培训课程体系和师德培训资源库。目前上海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向中小学及各区教育学院征集、与高校合作开发、向各级各类优质社会培训机构购买课程服务等优质师德培训课程的多元研发模式,逐渐构建起了市、区不同层面的优质师德培训课程体系。

应该说,目前建设起来的师德培训课程体系,主要依据的是《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市级共享“师德与素养”课程体系涵盖了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大模块,其中“师德与素养”包含职业理解、师德修养、文化底蕴和身心健康四大领域十大主题(图4)。在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以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为主要内容。在综合素养培训中,着眼于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开展以法制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情操修养和身心健康等素养的提升。 这都体现了师德和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的初衷和理念。

四、实践样态:关注教师专业生活

在上海市师德与育德能力一体化建设过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对教师专业生活的关注,首先可以从上述对市级层面的政策设计与规划概括论述中管窥一二。除此之外,从区、校级层面看,师德建设工作开展各有特色,但实施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各区调研过程中反映较为有效的培训方式有讲座式理论培训、浸润式培训、案例分享等,其内容也更加贴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更为关注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如班主任工作策略、工作案例、生涯规划指导等,也更加贴合教师的专业生活。如崇明教育学院的“教研员争创师德标兵”活动,西南位育中学的“六度指标”引领教师成长自觉制度建设等。在这些区、校的参与式和体验式师德培训活动中,组织方会通过主讲教师或导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被培训者共同探讨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研修过程就如同一个同心圆,层层传递,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参与其中的教师,促动着他们从被动的跟随者逐步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在培训过程中,参训的教师成为了师德培训的重要主体,将原本严肃、沉重的师德话题,转换成为一种“有温度”的“如何把专业生活过得更优质”的互助探讨。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育德骨干教师上海市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照片墙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