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学生:误读与重识
2020-12-31毛伟娜
毛伟娜
当下,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呈现出多样、多变、多元等鲜明特征,伴随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更新而“快速”成长的一代学生,其生活空间发生了剧烈变化。从追星低龄化的“饭圈”、偶像崇拜等现象,到“自我中心主义者”“孤独社交者”“数字原住民”“信息茧房定居者”等“身份标签”,无不折射着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的新变化,强烈冲击着我们对学生的固有认知。审视我们对学生的已有认识,走出认识与实践误区,已成为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与新契机。
走近学生才能读懂学生。基于T市9-18岁学生自信品质调查显示,学生整体上非常自信,其自信水平随学段上升呈下降趋势,且男生比女生更自信;基于广州市初中生偶像选择的调查问卷则表明,当代青少年偶像选择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与趋同化特点,其偶像选取的主体意识强烈,并深层次地影响其价值观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数字时代学生的“身份标签”既具有“群像”意义,更内含其个性化的成长诉求,偶像崇拜未必只会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以“理性”的、正确社会价值观引领的“偶像崇拜”,也许是当代价值观学习的有效路径。深度解读新时代学生“身份标签”的内涵,才能找到有效的德育应对策略。
而来自当代学生自身校园生活的叙事探究,更为我们读懂学生,进而反思“学生观”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高校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回溯,既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观背后的隐性偏见和“倭化”伤害,以及成人行为评判标准下的学生观带来的公平性的缺失;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真诚的关爱、期待、信任,就是学生真实感受到的学生观。正如一位师范生的感悟:我给予孩子以陪伴,而孩子教会我耐心与爱。我们需要以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学生观,理解学生之“独特性”与“发展性”,才能准确地“重识”学生,引领新时代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时代之“新”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认识,并以教育实践彰显新时代的精神。我们期待与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携手共建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