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LOW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探析

2020-12-3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究者体育锻炼个体

(山东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 山东 威海 264200)

体育锻炼是指个体从自身的身体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来增强体质、调适心理、娱乐身心等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不仅具备有效的生理价值,可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同时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也有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随着AI时代的到来,快捷和高效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标志,对效率的追求固然可以加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压力却越来越大,焦虑、担忧、抑郁等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繁重的学业压力和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像两座大山压得他们透不过来气,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一趋势势必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校的体育锻炼在时代的发展需求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在网络化高度发达以及“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下很难发挥出来,这也带来一定的问题——体育锻炼在高校处于尴尬的境地,它的价值虽被认可,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并不高。针对当下体育锻炼在高校面临的问题,本文运用Flow的相关理论探究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不足,进而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1、Flow理论概述

Flow这一概念最早由Csikzentimihalyi博士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该博士采用访谈法对数百名在不同领域有一定深入体验的人群进行访问,这其中包括运动员选手、象棋手、画家等,通过访谈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受访者都报告自己在专注于某一活动时获得了愉快的体验,这种体验让其忘记时间的流逝、隔离了周围环境的干扰、甚至短暂地感知不到周围人事物的存在,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受,特别是当活动有一定的挑战并顺利进行时这种感受最为强烈。Csikzentimihalyi博士将这种感觉称之为Flow,并对Flow的概念进行了界定,Flow是指一种能激起个体强烈兴趣并促使个体完全沉浸于某事物的情绪活动或体验。在Flow状态里,个体能够不受外界干扰,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充满喜悦和满足感、控制感,同时Flow还能让个体身心更加和谐、更高效地行动,进而带来更多的创造性和价值感。研究发现处于Flow状态下的个体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特征:活动中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抗干扰性强、自我意识暂时弱化甚至丧失、知情意高度统一、存在体验失真的情况,例如感觉时间飞逝、自我控制感良好、活动具有流畅性、个体所感知到的活动难度与自身的技能水平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活动的目标非常明确。

2、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教育者和大众媒体一直在倡导大学生应多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价值也广泛地被大学生接受与认可。但即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强烈,从各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并不高。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存在一定的动机,当驱动不足的时候活动就很难持续进行,驱动不足很多时候表现为活动的体验无法带来良好的感受,Flow理论的研究者认为Flow的产生是个体能够持续进行某一行为的原动力之一。虽然Flow体验的产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研究者们发现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Flow体验可以产生在任何一种活动中——学习、运动、演讲等。从Flow的产生条件来看,大学生之所以没办法维持持续的体育锻炼行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Flow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只有当个体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时,Flow体验才更容易产生。所谓活动具有结构性特征即是指活动具备明确的目标,既定可行的规则以及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活动中,活动参与者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流程是什么,自己的操作到了哪一步,同时在活动进行中活动本身能够及时的给予活动者反馈,使得活动者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有足够的掌控感。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多是无计划性无目的性的,也缺乏有效的自我反馈机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多产生于同伴的邀请或者心血来潮的尝试,虽然有一定的目标,但目标多是笼统模糊的,没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行动目标,锻炼方式不固定、锻炼时间不规律、频率不稳定,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行动规则,锻炼完之后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作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

第二,个体的技能与在活动中面对的挑战是相匹配的。Csikzentimihalyi博士在Flow理论中提出了通道模型说,他认为Flow体验产生的关键是个体所感受到的活动挑战性与自身的技能水平平衡,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体的技能与活动的难度相匹配时,个体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进而产生Flow体验。Flow理论的通道模型解析了活动的挑战性与技能之间存在的所有可能性关系,在模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技能与挑战之间的适配度。Csikzentimihalyi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先后推出了Flow的三通道、四通道和八通道模型说,其中八通道模型说是最为科学和应用最为广泛的Flow理论模型。研究者们将个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状态划分为八种,八通道模型表明当活动的挑战性过高时而个体的运动技能过低时会出现一种无所谓的觉醒状态,当活动的挑战性稍高于个体的技能水平的时候会产生担忧的情绪,当个体的高技能水平与具有高挑战性的活动相匹配时就会产生Flow的感觉;当活动的挑战性过低而个体具备的技能水平较高时会产生轻松感和控制感等情绪体验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普遍较低,不了解锻炼的方法,且在参加跑步、瑜伽、健身操、球类运动等体育锻炼项目时多半没有得到有效的科学的指导,在活动中给自己设定了不合理的挑战目标,进行了与自身运动技能不匹配的难度等级的运动,长此以往体育锻炼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挫败、焦虑、厌倦等不良情绪体验,进而导致大学生的运动动机削弱,参与度也不断降低。

3、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措施

研究者发现尽管日常生活中的Flow体验相对较小,但是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几乎每种活动——工作、学习或体育运动都能产生Flow体验。要激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Flow体验的产生,就需要满足Flow产生的条件。

(1)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用内部动机来维持持续的锻炼行为。

心理学认为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源在于内在需求,而Flow理论的研究者发现Flow体验的产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沉浸于当下的行为,促进个体产生更为强烈的内部动机,从而维持活动的持续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除了外部原因(体育运动场地不足、学习压力大时间不够等),内在运动动机不足是更为核心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高校体育教育者应多关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Flow体验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动机。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体育锻炼活动的目的、阶段性的目标、有效的反馈机制,进而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循环。

(2)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多样,包括跑步、瑜伽、打球、跳绳等,不管哪种体育锻炼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锻炼方式具有的挑战性因人而异,可能与个体的身体素质、锻炼习惯、运动技能等有关系,从Flow理论的八通道模型来看,只有当个体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且面对较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时才会产生Flow体验或者当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而活动的挑战性较低时会产生轻松和控制感。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选择的运动方式多是依自己的兴趣或习惯的方式进行,并没有对自己选择的体育锻炼方式的难度进行过评估,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该锻炼方式的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在锻炼中产生厌倦、挫败、焦虑等心理,难以继续维持体育锻炼行为。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比如开设一定的课程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运动技能,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难度适当的体育锻炼方式,促进学生真正的喜欢锻炼,享受锻炼带来的乐趣;

(3)Flow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只有当个体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时,Flow体验才更容易产生。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中只有进行的体育活动具备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并且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反馈机制,体育锻炼活动才能给学生带来Flow体验和满足感、成就感,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明确体育锻炼活动的目的、阶段性的目标、良好的反馈机制等,进而形成稳定的锻炼模式,在持续的体育锻炼中获得强壮的身体和快乐,促进自身健康快乐的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研究者体育锻炼个体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