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分析
2020-12-31
(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湖北 十堰 442000)
引言
青少年的健康是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条件,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也是小康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视力。党中央、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到了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户外运动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也可以成为未来体育课程和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1、开展青少年户外运动所具备的优势
1.1、自然环境优势
户外运动可以作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一种拓展方式,将体育课程中涉及到的竞技性内容拓展到社会群体当中,也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作为丰富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户外运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来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其趣味性也能让学生长时间处于参与的积极性之中。他们通过户外活动,一方面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景象,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锻炼身体,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益处非常明显。我国在户外运动优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分布着众多的山川、河流,这些都可以成为关键的自然资源,让青少年们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户外运动类型。例如以漂流为主的水上运动、以越野、徒步旅行为主的陆地运动、以自行车运动为主的娱乐体育项目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内容。
1.2、社会资源优势
通过现代课程内容的扩展,可以突破现有的课程限制,将运动项目扩展至校园外的大型场地当中,一方面开发了社会体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当前体育课程的内容,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社会环境中既包含了物质环境,也包括了精神环境。文明社会下,我们也需要正确认识到青少年户外运动开展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学校教育中,主要目的是给青少年传授他们尚未掌握的知识;而在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运动当中,却主要传授的是生活文化,包括人们日常的行为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保障,青少年户外运动所具备的社会资源优势也能在文明社会中作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存在。
2、户外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作用
2.1、户外运动与德育教育
学生的品德教育可以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而户外运动也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奋斗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的目的和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具体来看,户外任务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人际关系,学生一方面要遵循社会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遵从人际交流准则。这样以来青少年会形成相应的品德并发展道德能力,能够借助户外运动这一载体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如攀岩、野营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都是团队协作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协助,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2、户外运动与认知教育
对于部分青少年而言,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虽然了解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强化学习和实践过程。户外活动可以成为青少年多元价值观建立的方式。户外教育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拓展,成为学生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载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青少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认识层面的发展和提高。户外运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教育方式,实现了知识的再生产,也让学生在环境适应的过程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成为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3、户外运动与挫折教育
户外运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运动本身,还在于各项运动对学生起到的激励作用,尽管这种激励作用更多依靠挫折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作为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年轻群体,现代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优渥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在面对困难时也显得不知所措。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激励和表扬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般的意志磨炼。这也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户外运动的初衷,希望通过户外体育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自我创新的能力,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2.4、户外运动与环境教育
前文提到了户外运动所具备的自然环境优势,而户外运动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合理的环境教育,让学生认识并实践感受祖国的环境,学会敬畏自然、融入自然、并保护自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美感。无论是天然造物还是人工景色,当他们进入自然中,就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在问题解决时发挥自身的能力和创造性。户外运动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合理教育,让学生在发挥自由个性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作用也应得到重点关注。
3、户外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作用
3.1、重点针对问题青少年展开教育
现代社会“问题青少年”的比例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在于家庭环境优秀,家长的溺爱、电子产品的不良影响等。这些青少年不仅对学习缺乏兴趣,也会产生心理问题,缺乏个人进取与开拓精神。例如,他们不常与人交流,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针对此类问题,家长和教师都高度重视,并一直寻找解决方案。但此类传统社会难题可以通过户外运动开展的方式,给此类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参考。具体来看可以在户外运动环境中让他们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完美,得到他人认可。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共同开展,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了解集体的重要性,在无形中展开自我教育。青少年本身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户外运动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得大脑结构更加优化。
3.2、强化现代学生的人格教育
青少年处于可塑性极强的年龄阶段,也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户外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内容和社会实践工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其自律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正确认识能够让其思想形态趋于正常,满足自尊需求和自我需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格。实际上,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终生开展的,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他们在生活中需具备的素养。如何与人正确交流,如何得到他人认可,如何帮助他人并承担责任,这些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行。真正的教育工作应该脱离课堂本身,以人格教育促进素质教育。正如前文提到的户外运动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一样,户外运动可以成为学校传统教育的补充,让项目多样化的户外活动成为青少年放飞自我的场所,促进其全面发展。
4、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开展方式
4.1、重点关注专业户外运动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我国户外运动起步时间较晚,所以需要良好的青少年户外培养体系作为支撑。目前大部分户外运动都是由社会培训机构所组织,而户外运动教练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学、地理学知识。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相关机构,都应该注重学科和专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让人才与市场实现接轨,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户外运动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人员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资源开发组合能力,将具有校园特色的户外运动拓展项目融入现阶段的教育体系和体育课程中。
4.2、户外运动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户外运动要充分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户外运动不等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融合游戏性,还需要关注自然环境,以此为基础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到活动的过程当中并成为活动策划的主体。在这一方面可以结合实际要求发展本地区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或是某些新兴项目的普及。当前院校中开展的户外运动拓展项目,主要包括有场地的攀岩运动、水上项目等。总体来看,户外运动项目的创新需要不受到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并尽量减少环境和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也需要政府部门重视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开展,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将经费运用至基础设施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重视运动项目的优化和筛选,并最终将户外运动作为课内教育的主要拓展方式。
4.3、多元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户外运动的影响力与价值
户外运动要想得到有效开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该成为参与者,共同构建多方教育体系,完成各自的教育职责。具体来看,学校可以将户外运动的目标作为学校体育教育规划,纳入未来战略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对于家长而言,要形成对户外教育的正确认知,认识到户外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品质形成的核心作用;社会要利用媒体等手段来推广教育类节目,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户外运动教育倾向,增强其影响力和价值。例如可以以学校为主体设置户外运动竞赛,强调竞赛参与性。学校运动会可以成为户外拓展项目的场所,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随着竞赛参与度的提升,户外运动各个项目也将得到认可与普及。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借鉴某些院校的成功案例,如深圳大学进行的 “定向运动”教学模式。
4.4、重视安全教育与风险规避
户外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开展活动时需加强风险识别能力,建立课程风险规避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活动组织主体都应重视设施、服务方面的完善程度,给户外运动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安全教育的开展是为了促进教学,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种类繁多的训练项目进行模块化处理,一方面便于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项目本身的发展和安全建设。
5、结语
户外运动对现代青少年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非常显著,而现代户外运动和拓展训练从项目内容上看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时代下,基于课程拓展与课程融合的视角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进一步了解户外运动的作用,将其纳入未来的教育战略规划之中,成为学校公共体育开展的新模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