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生态与高校体育教学
2020-12-31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5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课堂环境及课堂氛围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国外课堂生态的提出,课堂生态开始在各种课程中研究并应用。在教育生态学中课堂生态属于微观研究,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的课堂生态的研究相对成熟,理论构架较为完善。相对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较为薄弱。因此,从两个层面对课堂生态进行一个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当课堂生态应用在体育课堂中时,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生态的学习环境,而体育教师也要充分理解生态体育课堂的构建,构建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生态自然的师生关系,节约体育教学资源,培养生态体育专门人才。
1、课堂生态的内涵
“生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理解为研究一定自然环境下生物生存、发展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课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在课堂中,把课堂看作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为和谐的课堂环境。
黄远振和陈维振认为课堂生态的内涵包括课堂生态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三个方面。而课堂生态的结构由教师、学生和环境构成。他们认为课堂生态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的特征。并且应该选择整体性、互动性和平衡性三个价值取向来研究课堂生态。孙芙蓉曾在课堂生态研究述评中讲到对课堂生态的两种不同理解,即“课堂生态=课堂环境”和“课堂生态>课堂环境”,并指出把课堂生态理解为课堂中教与学行为发生的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种理解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一定比例。大多数把课堂生态理解为包括课堂环境在内由课堂生命体和课堂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多伊尔和庞德的研究解释了“课堂生态”的基本内涵,但并没有提出一个“课堂生态”清晰的、可操作性的定义。
2、国内外课堂生态研究现状
2.1、国外课堂生态研究现状
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1932年在其《教学社会学》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一词,标志着“生态学”首次出现在教育领域中。坦纳提出以生态危机的视角去探讨人类生存的宏观环境与教育问题。沃克认为教师社会行为标准和期望是课堂生态的决定因素,探讨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课堂环境和学习产生的影响。达木科和沃顿做了关于学生行为生态的研究,从生态视角对小学课堂中同伴帮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与同伴一起学习的能力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同时,研究也表明同伴帮助对学校的态度、同班接受和自尊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国外教育生态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主要从以学生行为生态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行为生态为研究对象和以课堂环境生态为研究对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沃克提出:“教师社会行为标准和期望是课堂生态的决定因素,探讨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课堂环境和学习产生的影响”。学生是课堂主体核心部分,也是课堂主要的参与者,课堂中的生态因子都是随着学生主体变化而变化的,正如达木科以小学生在课堂上同伴帮助为视角的研究一样,学生是独立的人,个体差异性较大,各自的学习接受能力也大有不同。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是一个由各种相互作用的因子构成的整体环境。罗滕伯格等人认为:课堂是由人际互动和心理互动两个因子共同构成的整体,在这一个系统中,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赞同此观点的研究者还有罗斯,他把课堂看作由物质环境和行为环境构成的生态单位,强调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还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因素。国外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给后人对课堂生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给予了国内课堂生态研究一定的启示和启发。
2.2、国内课堂生态研究现状
我国对课堂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港台地区为起点的国内教育生态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老师在《生态环境与教育》中提出“教育生态的研究”就是关于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研究,从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等四个方面对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台湾教育研究者李聪明在《教学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中,尝试用生态理论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共荣共存的教育生态系统来引导台湾的教育正常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式。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介绍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翻译国外研究著作,但没能引起广泛关注。90年代,有关研究开始增多,大都是从宏观上对教育问题的一般性研究,较少深入、具体的研究成果。1990-2000年连续三本《教育生态学》出版,都从生态学原理方面分析了关于教育的问题,范国睿还探讨了学校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环境。专著的出版以及一些专论的发表,标志着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生态学研究已成为重要领域之一。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自然引起了教育生态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孙芙蓉的文章较多。根据孙芙蓉、谢利民对国外生态研究的述评中,国外研究者用“关联”一词来研究课堂,“衍生出整体、互动、多维、联系、复杂、尊重个体等多方面的意义”,研究内容有教师、学生、课堂环境、课堂行为、学科、课堂评价、社会等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强调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主张运用自然主义的方法。
国内课堂生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课堂生态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李森在《课堂生态论》一书中对课堂生态的内涵、基本原理、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孙芙蓉借用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存在三种病态现象,提出了“构建健康课堂的理论模型、发挥师生主体自觉、联合外部因子等对策来诊治课堂病态,构建将康课堂”的策略。并出版了《现代教育学论丛:课堂生态研究》一书,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立足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生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课堂生态系统由活力、组织、恢复力三个要素共同构成。汪霞在《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中基于生态学原理以课堂为出发点,提出要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和分析课堂,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多样性的。南京师范大学博士余嘉云在《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运用生态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围绕何为生态化教学、生态化教学为何必要、生态化教学如何实现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揭示生态化教学的本质、运行机制,尝试构建出生态化教学的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主要集中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的生态三个方面,着重强调这三个因素对生态课堂的重要作用。国内课堂生态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结合本土教育教学现实,侧重于课堂生态的内涵、特征和生态课堂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3、意义及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学的理念也不断融入到各个领域之中,经济、教育等,并不断衍生出了许多相关学科。特别是在教育生态中,无论是中小学,各种高校,各门学科都有生态课堂的影子。课堂生态的内涵、特征以及构建被广大学校、广大师生熟知,并付诸于实践行动中。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到,课堂生态被广泛应用到语文、英语、物理、政治等学科课堂中,并且得到高度认可,也被争相效仿。教育问题是一个永不失热度的关注问题,只要是对教育事业有帮助的任何教育方法方式,无论是针对教师、学生还是课堂都有教育者愿意去尝试。课堂中师生关系也是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课堂生态的出现有利于这一问题向和谐共生的方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在未来教育生态学会在教育事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福音。
4、课堂生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目前课堂生态的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课堂生态也逐渐应用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并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由课堂生态进入体育课堂衍生出生态体育教学模式,进而出现生态体育应用在各种体育课堂中,如健美操、体操等。体育课堂生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意识、需求以及参与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相比于传统体育教学,生态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生态体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体现,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备环境等,内容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基本学情及个性不同如何备课;教法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环境如何布置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等都是生态课堂教师需要考虑的。在生态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可增加教学的项目,如登山、攀岩、定向运动等;可开拓更多的教学场地,如公园、田间,甚至可以是一些农贸市场等,让学生更好的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开展生态体育时应充分发挥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根据现有的器材、场地更加合理有效的布置教学环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生态的益处是不需要质疑的,它在教学事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课堂生态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科教学中,并取得不小的成就,有效地、科学地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去一试的。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初等教育,都应积极开展课堂生态的统一学习与培训,积极开展课堂生态,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当课堂生态应用在体育课堂中时,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生态的学习环境,而体育教师也要充分理解生态体育课堂的构建,构建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生态自然的师生关系,节约体育教学资源,培养生态体育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