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助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的机理及过程分析※
——以海南三亚为例

2020-12-31费三华李正升李庆雷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边缘化三亚边缘

费三华 李正升 李庆雷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依据中心—边缘理论,边缘区域是指相对于中心区域的外围区域。以往研究中指的中心区域,多指经济增长中心或者增长极,因此边缘区域也多指那些经济上远离增长极或者与增长极在经济联系上不紧密的区域。莫上心将边缘区域定义为:“在一个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偏离经济增长中心并且缺乏采用经典发展模式转入快速增长轨道的条件的区域。”[1]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将边缘区域定义在经济层面上的落后区域,这种观点在研究边缘地区的问题上很有代表性,罗义云将中心区域之外的广大城镇发展水平极低的地区称之为“城市化边缘区域”,亦称“边缘区域”[2]。而本文研究的边缘区域,则指那些远离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区域地带,并包含空间距离、民族心理认同上的边缘化。它们远离一国或一个地区之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而具有地理空间上的遥远性、地形的闭塞性、经济上的欠发达性以及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与神秘性等特点。这些区域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往往表现为边疆地区、地势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交界区。

1 边缘区域的边缘化与反边缘化

“边缘化”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于提出,他认为,“由于通婚或移民,那些处于两种文化边缘上的人常经受着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他们在种族或文化团体中的成员关系模糊不清,因为他们既不能被这个种族或文化团体接受,也得不到另一个种族或文化团体的欢迎。”[3]后来,“边缘化”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指代一种游离于主流事物之外的过程、状态或现象。本文研究的边缘区域的边缘化,即指那些由于距离、屏障、差异等因素导致的某一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落后于中心区域、与中心区域交流联系较少以及被忽视、被遗忘的过程和现象。

区域空间边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使得空间边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恶性循环[4]。本文在探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的问题时,不仅仅只关注其经济层面,而且也关注政治、文化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去边缘化。就如学者研究表明,去边缘化就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回归中心、融入中心以及心理认同上的去边缘化[5]。

边缘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往往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一方面,边缘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而使其成为远离中心地带的区域,但这恰恰孕育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边缘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它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吸引现代都市人的优秀旅游资源。另外,位于边疆地区的边缘区域,则因其与异国的交界而发挥着独特的交界旅游资源的魅力。除此之外,边缘地区的遥远性、神秘性等特征也为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2 旅游助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的作用机制

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同时又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其对边缘区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在去边缘化方面的作用机制主要有:经济要素流动机制、文化整合机制、文化认同机制、通道机制、心理距离机制。

2.1 经济要素流动机制

边缘区域由于距离、障碍、历史等因素,使其与中心区域的联系薄弱,经济要素来往不紧密,要素流动弱,经济发展滞后。杨云彦认为要素的流出以及全球化是导致边缘化区域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边缘化区域要走出原有的经济发展路径依赖,就需要强外力的介入[6]。旅游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其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经济要素流入。现代化旅游投资企业的入驻、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为旅游建起的交通、餐饮、购物等一系列服务设施,为边缘区域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还为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这些为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要素基础,为边缘区域在经济层面上的去边缘化起到了助推作用。

2.2 文化整合机制

边缘区域在文化层面同样表现为远离文化中心的特征,其文化特征往往具有独立性、封闭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领域常常被边缘化和被中心地区所遗忘。

“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文化整合分为内整合与外整合,外整合指当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时,原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整合,促进地域文化系统的发展。这里讲的文化外整合,就是指新的外来文化进入本土文化时,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往往会使这一文化传入地的原文化体系发生改变,进而产生一种新兴文化。通过旅游活动,现代旅游企业和游客进入旅游地,带去了不同于本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时,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必然给旅游地的文化造成影响和改变。当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整合时,一种新的文化正在产生,而这种新的文化本身在保留自身原本特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就带有外来文化的某些基因,因此,新产生的文化就更加接近中心地区的文化,具有中心地区文化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地区通过旅游带来的文化整合机制助推其文化层面上的去边缘化步伐。

2.3 通道机制

边缘区域通常具有遥远、连通性差的特征,它们通常位于距离中心地区距离遥远的地方,或是地形崎岖、大山阻隔。空间上的距离因素和自然的障碍使它们成了边缘区。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和交通的发展,距离不单单指空间距离,它有时还指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时间距离指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用时间的长短。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比如,随着高铁的修建,地区间时间距离大大缩短。人们对距离的判断有时更多考虑的是它的时间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比如我们常常问到“坐车几个小时能到”就是指的时间距离。边缘区域与中心地区时间距离的缩短就是去边缘化的一种形式。而时间距离的缩短需要交通、技术等来实现。旅游在这里就是连接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通道。边缘区域现代旅游的发展推动了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交通线路、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大大提高了边缘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缩短了中心地区与边缘区域的时间距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了具有较为明确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推广体系。董金和[4]、夏刊[5]、顾红[6]认为,我国的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历程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旅游的通道作用不仅表现在交通连接性方面,还表现在社会、文化、习俗的连接性上。通过旅游,边缘区域与其他区域建立了来往交流的通道,打开原来闭塞的文化单元,开始面向外界,打破社会文化与习俗的隔阂,建立了社会文化上的对外通道。

旅游的通道作用缩短了来往边缘区域的时间距离,打破社会障碍建立了与外界交往的文化通道,助推了边缘区域的去边缘化。

2.4 心理距离机制

心理距离也是与实际空间距离不同的一个词语,它描述的是人们心理上感觉的距离,通常人们在心理上觉得熟悉的地方比它实际距离近,而陌生的地方比它实际距离要远。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比如我们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会觉得这个城市很大,去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觉得遥远,当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很久对这个城市熟悉了之后我们会觉得这个城市没有刚来时候那么大了。对一个地方的熟悉度决定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旅游就是一个增加地方熟悉度的过程。边缘地区发展旅游业,带来大量游客,有的游客可能是第一次到达这个地方,通过来此地旅游,对这个地方的自然风貌、文化特征进行了多方面地了解,熟悉度迅速增加,因此这一边缘区域在游客心中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在旅游真正发生之前的旅游地形象宣传也会起到增加熟悉度的作用。边缘区域政府为了吸引游客、扩大宣传,会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中宣传本区域的特色,在宣传的同时,关于本地区的一些信息就会印在中心区域人们的心中,通过这样的曝光和宣传,边缘区域的熟悉度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大增加,进而使对边缘区域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这样心理距离的缩小也是助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的重要方面。

2.5 文化认同机制

文化认同机制促进了边缘地区去边缘化。文化感知区即民众心理认同的区域范围。文化感知区的核心就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包括了文化的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同。内部认同促使内部文化更加自信、坚定,有利于内部文化自身的发展。外部认同直接促进边缘区域去边缘化。旅游活动的发展既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内部认同,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导致的外部认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文化逐渐吞噬和侵占边缘地区的传统文化,导致了边缘地区文化的不自信。旅游活动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民族旅游活动的发展,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尊重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以此来发展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边缘区域的文化认同。边缘地区的文化受到了肯定和喜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又推动边缘区域文化的独特性。旅游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喜爱本地区文化的游客,在游客们一次次的赞赏和肯定之后,边缘地区的文化越来越自信,对本地区的文化也更加认同。这种内部认同感使当地居民能够更加自信地发展本地区的文化,这对边缘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7]。

文化的外部认同是和内部认同共生共存的。边缘地区旅游活动的发生和旅游业的发展使中心地区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认识边缘地区的文化。一方面,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破除了沟通交流的自然障碍;另一方面,边缘区域发展旅游吸引游客时而呈现出来的开放的、欢迎外来游人的姿态,也打破了许多两地之间交流的社会障碍。这使得中心地区的人有了更多机会进入边缘区域,并通过在边缘区域切身的旅游活动而了解、认识到边缘区域的文化。与此同时,文化的内部认同与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这种进步与发展会逐渐改变边缘地区文化落后、愚昧的一面,进而生发出一种更加进步的文化形式,这是边缘地区文化去边缘化的根本所在。

3 旅游助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的作用过程

旅游在助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缓慢、逐渐的过程,是随着旅游活动各个环节的开展而逐渐发生的,每个过程又是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因此将从以下几个过程来分别介绍旅游在助推边缘区域去边缘化方面的主要过程。

3.1 宣传——曝光过程

3.2 突破障碍过程

在游客进入到旅游目的地之前,还有一个过程,就是突破障碍的过程。一般,进入边缘区域有两种障碍,一种是自然障碍,如大山大河、长途距离等,另一种是社会文化障碍,如文化差异、社会居民对外来者的态度等。为旅游服务的交通、信息通信的连接,是旅游前期对自然障碍的突破过程,它使得游客的进入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和遥远,同时也使得其他经济要素的进入变得更加便捷和通畅。对社会文化障碍的突破则表现在旅游地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外界态度的转变,以及因此导致的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边缘区域由于地理区域闭塞,通常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也较少有外来人士的进入,社会风气通常呈现一种封闭、独立、隔绝的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并不适合旅游业的发展。边缘区域为了发展旅游业,必定会改变这种状态,对旅游者持一种欢迎的态势,当地政府和居民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使游客通行便利,也会做出一些适应旅游者的举措,以减小外来游客进入的社会文化障碍。这些障碍的破除,有利于各种经济因素的进入,也为与外地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3.3 交流——重建过程

游客进入到旅游地后,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交流的过程。外来游客带来的是中心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文化,它与本地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差异。外来游客看到了旅游地不一样的语言文字、衣着打扮、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甚至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当地居民同样也看到了外来游客身上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当两种文化相遇、碰撞时,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当地人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文化形态,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文化上的反思和改变。有的是主动地学习其他文化,有的是被动地或者说潜移默化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个过程是吸纳、融合最终重建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新的文化体系中不仅包含原来文化的元素,还容纳了外来文化的元素。这个过程使边缘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了更多的相似点,使边缘区域的文化融入了其他区域包括中心地区文化的部分特点。旅游所带来的边疆与内地主体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实现边疆地区的“去边缘化”[8]。

3.4 接受——认同过程

游客进入到边缘区域,切实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旅游的魅力使游客对边缘区域的文化产生向往和敬佩,这是对边缘区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它改变了游客心中原来对边缘区域陌生的印象。外来人士对本区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还促使了本地区人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当地人民看到游客对本地文化给予的巨大热情和肯定,激发了当地人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文化的内部认同反过来又会促进本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还可能产生文化的创新,促使当地文化在更大范围上得到认同和肯定。文化层面上的发展和认同,是边缘区域去边缘化的重要过程。

4 海南三亚的旅游去边缘化分析

海南三亚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边陲,其边缘化属性尤为浓厚,近些年由于其旅游业的发展,已跃升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度假旅游,其边缘化属性正在逐渐褪去,去边缘化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选择海南三亚作为案例分析具有很好的典型性。

4.1 三亚的边缘属性与旅游资源条件

三亚位于我国南部海南岛最南端、面向南海的一个边陲城市,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南海小渔村,1987年才成为地级市。由于长期以来受琼州海峡的阻隔,交通不便,远离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亚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边缘区域,其边缘化的属性尤为浓厚。但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使三亚的旅游资源保存完好。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经历着浩浩荡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而海南三亚由于其位置偏远,没有受到工业化投资的青睐,这恰恰使得三亚免受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当沿海的海洋旅游资源已经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消蚀时,三亚洁净的蓝天、白云、海水、沙滩、空气,成了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另外,由于三亚地处偏远,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沿海边陲小镇特有的悠闲生活方式也完整保留下来,这也成为三亚吸引众多青年的原因,许多人来三亚就是为了体验三亚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沿海小镇悠闲的生活方式。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这里成了古代人心目中难以到达的地方,位于三亚市境内的“天涯海角”就是最好的印证,而这又为三亚旅游形象增添了浪漫美好的空间想象。以上内容都成为三亚作为度假天堂的丰富旅游资源。

4.2 三亚的旅游去边缘化作用机制分析

第一,旅游带动经济要素流动机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亚制定了“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城市规划,并在1996年举办了“中国度假休闲年”,期间一大批国际高端度假酒店进驻三亚,伴随而来的是国内外大量游客的涌入,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资金和人流的涌入,由此带动了三亚交通运输、饮食、会展业、房地产、节庆赛事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了三亚的文化整合。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大量外来游客涌入三亚,促进了三亚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同时,外来企业和旅游从事者的进入,为三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推动着三亚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三亚文化在自身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已经增添了许多外来文化的气息,旅游文化早已深入三亚的城市文化形象之中。

第三,旅游为三亚的去边缘化提供了通道。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建了凤凰国际机场,随后粤海铁路、环岛高速公路、环岛高铁相继开通,大大地提高了三亚旅游的通达性和可进入性。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强了内陆与海南三亚之间的人员、物资、文化的交流。同时内陆与三亚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大大缩短。

第四,旅游缩短了人们对三亚的心理距离。随着三亚旅游知名度越来越高,来三亚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大众对三亚也越来越了解熟悉,即使没来过三亚旅行的人,也会听到媒体广告或者亲朋好友的宣传,对三亚也不会太陌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人们对三亚熟悉度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三亚的心理距离正在逐渐减小,三亚已不再是以前那个陌生的南海边陲之地。

第五,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三亚文化的内外认同。一方面,旅游使得外来游客有机会接触到三亚的当地文化,三亚开放的面对外来游客的姿态也使得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容易,现代旅游强调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也使得文化认同更加容易。外来游客对三亚当地文化的尊重、理解、喜爱就是外部认同,旅游的发展为三亚文化得到外部认同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使三亚意识到了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促使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三亚是汉族、黎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文化颇具特色,5A级旅游景区“槟榔谷文化旅游区”正是依托于黎族苗族文化而建立。内部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三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3 三亚的旅游去边缘化作用过程

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宣传的推广和熟人的介绍,三亚通过宣传—曝光过程完成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熟悉度的建立;旅游业的进入带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三亚突破了大海的阻隔,同时当地居民和民俗风情对外日益开放,逐渐打破了文化交流的阻隔,通过突破障碍过程,三亚与内陆在经济、文化、人员交流上日益频繁;随着交流的愈加频繁,三亚自身的文化、经济体系得以重建和发展,通过交流—重建过程,推动自身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文化的交流和三亚自身文化的发展又促使外部对三亚的认同和接纳。三亚旅游的去边缘化伴随在旅游的每一个过程之中,通过宣传推广—交流—发展—认同接纳等一系列过程,三亚正在完成它的去边缘化过程,成为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中心。

5 结语

边缘区域由于空间距离遥远、高山大川阻隔、文化地域差异等原因造成了边缘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各方面的边缘化。边缘区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促进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同时,旅游活动也带动了地区内外交通的发展从而打破了自然环境的闭塞,并且打破了原来封闭的文化形态从而转至面向外界的开放格局,缩短了与外界交流的时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旅游活动打破了与外界交往的自然障碍和文化障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当地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外界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

于作用过程方面来看,从旅游活动前期的宣传,到旅游活动的进入,再到旅游活动的发生,最后到旅游活动的游客感知,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旅游在推动着边缘区域的去边缘化。最终,通过旅游活动多方面、全方位的作用过程,旅游推动着边缘区域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走向去边缘化的道路。

三亚从一个南海边陲小城变为如今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其去边缘化的过程中,旅游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要素的流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了对外交流与沟通的有效通道,促使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使其被外界所了解和认同、接受,削减了文化的隔阂与外界对其陌生、边缘的社会心理认知。旅游的发展使得三亚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层面发生着去边缘化的效应机制,三亚的去边缘化正伴随着旅游发展的每一个过程而悄然进行着。

猜你喜欢

边缘化三亚边缘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病案突进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被惯坏的三亚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