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

2020-12-31李强华

关键词:海防

李强华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 201306)

刘坤一(1829-1902),湖南新宁人,通过军功从异途跻身高位,晚清“匡扶资柱石之臣”,历任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并兼南洋通商大臣、钦差大臣等职。相比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研究而言,学界对刘坤一研究很少,①过去学界关刘坤一研究的专著有崔运武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刘坤一个案研究》和王玉棠的《刘坤一评传》。代表性论文包括:胡清德的《刘坤一与清末教育改革》、薛学共的《刘坤一与中国近代化述论》和《刘坤一与晚清政局述论》、冀满红的《刘坤一洋务思想及其实践》、关捷的《刘坤一与甲午中日战争》等。以上著作与论文集中探究了刘坤一教育、洋务、外交、军事等思想和实践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刘坤一的海防思想和实践的专题研究。而对其海防思想和实践的专题研究至今是空白。作为长期任职沿海督抚的刘坤一,其职业生涯大都与晚清海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海防思想与实践是晚清海防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与其他地方督抚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刘坤一诞辰190 周年之际,探究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的历程、内容、特点及局限,既弥补了学界以往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又进一步推动了晚清海防研究的深入。

一、刘坤一海防思想的嬗变历程

自1840-1895 年这55 年内晚清遭受了5 次大规模的海上入侵,建设海防以抵御外侮成为晚清时代任务之一。刘坤一海防思想随着晚清海疆危机及其职位的变化经历了3 个阶段的嬗变历程:萌发于1865-1874 年任江西巡抚时期;形成于1875-1881 年任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时期;完善于1890-1902 年三任两江总督时期。

(一)海防思想的萌发

刘坤一从1865-1874 年任江西巡抚这一时期,晚清经历了19 世纪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兴起、1874 年的日本侵台以及第一次海防筹议等事件,这一时期的刘坤一虽未涉洋务运动,但参与了海防筹议,其海防思想开始萌芽。

1.关于海防大要的初步认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让清廷真正认识到造船制炮是有效抵御外侮的关键,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路指引下开始了洋务运动,创建了一些军工企业,形成了“四局两坞”的基本格局,为海防船炮装备的制造奠定基础。刚任江西巡抚的刘坤一认为,海防大要不外乎“造轮船,用间谍,扼卫要,固本根”[1]1725。其观点如下:就造轮船而言,轮船是海防的主要工具,洋人就是凭借其造船技胜一筹才有能力入侵中国的,应令沿海各省及湖北省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以集中力量建造轮船;就用间谍而言,既然列强合则见强分则见弱,就当利用间谍在英、法等列强之间制造矛盾以达到“以夷制夷”目的;就扼卫要而言,当选派得力之军在广东、上海、天津三处各设重镇加以防守;就固根本而言,则京师是天下根本,需要拣选精兵强将数万人以另成一军,厚给资粮,精炼火器。就海防与塞防的重要性而言,塞防要重于海防,因为英、法各国乃江海跳梁毕竟无能为役,“惟俄国与我土地接壤,……西北一带,不得不申固边防也。”[1]1726来自俄罗斯的西北边疆威胁远比英、法的东南沿海威胁更加危急。

2.参与同光之际第一次海防筹议。日本于1874 年入侵台湾既显露出日本海上力量的崛起,也进一步暴露了晚清海上力量的虚弱,如若再不切实筹办海防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清廷组织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就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大海防问题展开大讨论。刘坤一参与了此次讨论,其观点如下:关于组建水师,应该从闽、粤、苏、杭、山东、直隶沿海挑选水师兵士,因为这些兵士熟悉风云纱线并对洋人炮船皆有闻见,一经训练便可成劲旅;关于简器、造船,必须广采矿产木植资源,不能依靠从外国进口材料,各处设立轮船机器两局并学熟洋人造船技术以实现自造目标,可以通过奖赏、给予官职等手段激励更多的人从事造船行业并不断提升技能;关于防御对策,可以借鉴德国海军军官希理哈《海防新论》中提到的在水中设拦阻之物的计策,“今中国于各海口筹防,似可采是书”[2]4044;关于筹饷,必须采取开源之道,可以采取“丁漕正供,及现设税厘”和开采煤矿的途径来筹饷;关于用人,统帅重臣应由廷推,提镇将领自可博采旁搜;关于持久,坚持治本则在主德人心和治标则在厉兵讲武的修攘之策;关于用兵,应当海防与岸防相配合,岸上必得大支劲旅以为应援;关于联防,刘坤一赞同丁日昌“惟东北南三洋联为一气”的建议,并认为在列强合以谋我的情况下,中国如果各为畛域缓急不相应则无法形成合力以应敌。

总之,“地方督抚认识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需要让地方督抚能获得必需的认识环境。”[3]由于刘坤一的生长之地、行军征战之所以及任职的江西皆离海较远,都令他不具备目睹海防的有利条件,致使“未悉沿海情形”,加之洋务并非地处江西的刘坤一必须完成的政务,因此“于一切洋务,未能周知”,所以相比李鸿章、沈葆桢等沿海督抚而言,刘坤一海防思想的还有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比如对海防的重要性、铁甲舰购置的必要性、海军创设的迫切性以及国外造船技术的工业化基础等都缺乏足够的认知,其海防思想仍处于萌芽状态。

(二)海防思想的形成

刘坤一海防思想形成于1875-1881 年,这一时期刘坤一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和两广总督,东南沿海的地域优势和政务性质为刘坤一对中外大势认识提供了条件,其海防思想也在“身亲其事”的海防建设过程中开始形成。

1.海防指导方针经历了从岸防为主向水防为主的转变。刘坤一在1875 年赴任两广总督前指出:“海防虽不可不办,然目前似当以守为主,……欲与彼角胜重洋,未必确有把握。”[4]312这时刘坤一还是持以岸防为主且四处设防的传统海防观念,由于缺乏制海权意识而对铁甲舰购置持消极态度。上任两广总督后的刘坤一认识到广东沿海地理环境需要炮台与舰船联合方能有效防御,于是在1876 年7 月提出:“防海之要,战守兼资。守则墩台,战在船炮,二者不可偏废。”[5]这时刘坤一海防指导方针已从未至广东前的岸防为主过渡到水陆兼防。1879 年进一步指出:“是海防以轮船为最要,而水雷次之。”[6]21表明其海防指导方针又从水陆兼防过渡到水防为主,标志其海防意识向近代迈进一大步。

2.关于防守台湾和防御日本的研判。刘坤一认为台湾地理位置特殊,且属于战略要地,所以必须加强防守,“盖南洋惟台湾孤悬巨浸,四面受敌,非若各省尚属有险可扼。”[6]81为了防守台湾,刘坤一主张李鸿章已经购买的四艘铁甲船将来到华之后可以分派两艘在澎湖下碇,近可以守台湾之门户,远可以应援闽、粤、江、浙四省水师,刘坤一建议既表明其认识到铁甲舰对于南洋海防的重要意义也表达了想与北洋平分铁甲舰的意愿。对于内阁学士梅启照针对日本在擅废琉球后又窥伺高丽而作出“防东洋尤甚于防西洋”的判断,刘坤一有不同的看法,一是中国南北洋防务均有规模,作为领土狭小且地瘠民贫的日本难以与中国匹敌;二是中国沿海为各国通商口岸,日本亦未必会轻肆披猖以处处树敌;三是日本当下对高丽威胁最大,所以高丽即要结好西洋以互相维制也要整军经武亟图自强;四是中国仍然要未雨绸缪以期有备无患,因为日本“久已垂涎台湾,将来必然别起衅端,不可不早为绸缪之计。”[4]387实际上日本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遇的屈辱以及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1868 年10 月明治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7]13,其海军建设既有抵御外侮之目的也内涵着“耀皇威于海外”扩张野心。不难看出,刘坤一对日本的误判与其对日本的藐视和缺乏足够的认知有关。

3.分析海防建设未有成效的原因。日本侵台事件暴露了晚清海防空虚的问题,总理衙门在走折中指出:“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亦人人为自强之言,而迄今仍无自强之实。”[2]3952由于海防意见不一、经费不足以及对外认知欠缺等原因,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自强新政并未取得实际成效。刘坤一认为中国沿海筹防已有六七年之久,未能做到一律整严和确有把握的原因在于“固由苟且偷安,未能振作,或系敷衍塞责,无济艰难,正不独水师为然。”[6]83所以沿海疆臣必须痛除积习方能解决根本问题。刘坤一看到了海防普遍存在的消极被动性,但没有深入分析“积习”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因素,仅仅依靠督抚痛除表面的“积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海防不力的现状。

总之,这一阶段刘坤一的海防思想包括明晰防守策略、确立防守重点以及总结海防成效不大原因所在,其海防思想对其任职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时的海防实践有所指引,但囿于对列强认知的偏差和对阻碍海防发展的深层因素的分析,其海防思想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保守性。

(三)海防思想的完善

刘坤一从1881-1890 年遭受弹劾,“家居守拙,一瞬十年。”①关于刘坤一被罢两江总督的原因,陈勇勤在《刘坤一被罢两江总督探因》一文中指出,刘坤一的被罢原因是由于醇亲王奕譞挟嫌报复和分治湘淮所致,与陈观点不同的是,崔运武在《也谈刘坤一被罢两江总督的原因》一文中指出刘坤一被罢原因是由于李鸿藻的挟嫌报复和清廷分治湘淮所致,与醇亲王奕譞无关。在这一时期,1884 年爆发了中法战争,1885 年朝廷组织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刘坤一因革职而没有参与讨论。1890 年11 月被重新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甲午战争让刘坤一深刻反思海防问题所在并对其前期海防思想进行了修正,所以从其1890 年任三督两江到1902 年去世可以看作是刘坤一海防思想的完善阶段。

1.甲午海战前夕提出南洋海防战略。针对日本以重兵驻扎高丽并有用兵入长江之谣言,刘坤一改变其以前关于日本暂时不敢威胁中国的判断,认为日本“屡次添兵增械,前往朝鲜,并有兵轮多艘驶出长崎各口,居心叵测,尤不可不严为之防。”[6]303刘坤一就此提出了南洋的海防战略:就防御战术而言,南洋水师只有木壳钢板兵轮数号,无法与敌船角逐海上,仅能依附炮台以资堵击;就防御要塞而言,吴淞与江阴是两个关键之地,因此要将各冰轮添足人数以分驻吴淞、江阴。另外崇明岛地属要冲,可以就地招募新勇并添练兵丁以严加守卫。上海机器局制造各项军火,关系重大,为敌所注意,所以要妥为保护。

2.甲午战后关于练兵、用人、理饷的改革主张。针对甲午战败的“创巨痛深”,刘坤一指出必须对以往的练兵进行反思,“若复蹈常袭故,不思易辙改弦,则所谓练兵者,仍托虚名,终无实际。”[6]388刘坤一主张南北二洋参照东三省采用西法并聘用洋人练兵,然后减推各省。为使得洋将受我管制,必须削减和限制洋将权力。为使得洋人和中国将领协调好关系,必须痛除军营陋习,以结其心而尽其力。关于理饷,为了避免华官“贪发饷之权为自肥之地”,必须彻底改变旧制,可以仿照西法每军设一粮台,使带兵者不管粮饷,官饷者不带兵,二者相互制衡。

3.对甲午战后急于重建海军提出异议。甲午战后巨额赔款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得中国海军重建面临巨大困难。对于是否急需重建海军清廷内部存在重大分歧。张之洞等人认为“宜亟治海军”为“中国安身立命之端”。刘坤一认为因为巨款难酬和将才难得所以海军宜“从缓设复”,当务之急应当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添置船炮,修理各海口炮台,添造兵轮和购置碰快艇、鱼雷艇加以防守;二是培养人才,从水师学堂选派有成者出洋游历,人才培养要先于舰船购置;三是整顿船政局,船政局由于技术落伍和偷工减料导致造出来的轮船均不合用。所以当下要对船政局进行整顿。

总之,刘坤一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提出对日本的重点防御有前瞻性,提出的具体防御对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甲午战后其对练兵用人理饷的解决办法有一定创新性,其所持的海军“宜从缓设复”主张相对于最后清廷“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的决策来说不一致,但他深刻认识到当下濒临崩溃边缘的财政之“内忧”远比列强入侵之“外患”危机更严重,其主张也代表了大多数督抚的观点。

二、刘坤一海防实践的内容

清廷经过第一次海防筹议后作出“水陆兼防”战略决策,饬令沿江沿海各省遵旨筹办江海防务。作为两广督抚和两江督抚的刘坤一,筹办海防是其必为之事,于是从练兵和培养人才、造船制器及筹饷等方面开展其海防实践。

(一)练兵与培养人才

1.加强水师训练。清朝在制度上未对练兵作出统一规定,皆由各省督抚自行决定营制、饷章及训练办法。刘坤一早在任江西巡抚时就聘请洋人练兵。1878 年,任两广总督的刘坤一认为募勇为权宜之计,练兵乃久远之图,而粤东地处海滨,简练水军尤为当务之急。刘坤一令所有各船驻泊处,无论该处地面有无陆营兵勇,一律裁撤水勇,改配各本营水师兵丁。另外,又将所有轮船改配水师兵丁俾资练习。截至1879 年,两广水师共计达5,900 余名。1891 年,转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仿照北洋配置人员、延订教习及训练模式,加强对南洋水师的训练,以冀练成劲旅。1895 年,刘坤一接办自强军时再次提出“练兵最为切要”,通过聘请洋将、变通营制等手段保证自强军得到更好的训练。除了对普通士兵的训练外,刘坤一还特别重视对海军将领的重点培养,在任两广总督时就提出“练兵必先选将,将不得力是以兵予敌也”[6]21,认为军队强弱完全取决于将领之优劣,于是对实缺候补提、镇、副等各员弁就是否熟悉水师、长于陆路、堪资统率、足任偏俾等逐一察酌。及任两江总督时,于1897 年2 月设立练将学堂,就各营旗官弁及候补都、守等职中选拔年富力强者入堂学习4 个月,聘用洋员教学枪炮、测量学、占学等。6 月份又办起了练弁学堂,选排长入堂学习测绘、侦探等技艺。总之,对普通士兵和将领的分层培养和训练体现了刘坤一练兵的层次性以及对将领在军队中重要性的高度认知。

2.培养海防人才。刘坤一任两广总督时,认识到培养掌握实学的新式人才的重要性,在办学经费难以落实的情况下,他靠个人捐资兴办西学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1890 年创设江南水师学堂,分为管轮、驾驶两个专业,设想“甫及一年之久,造诣未必有成,……加之以历练,庶可为将来缓急之需。”[4]518甲午战争以后,清廷开始重建海军并以恢复学堂培养人才为抓手,刘坤一认为南洋舟舰未备且款项维艰,只能就原设学堂增设学额添置练船以培养人才,教学内容以经史大义、轮机新法为主。另外,刘坤一认为西方船炮技术完全可以移植,重要的是要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重赏之下将来必定人才辈出,制作之精会超过洋人。然而,由于晚清各海军学校基本上都直辖于地方督抚,其创校目的大都满足于地方海防之用,缺乏整体规划和集团性色彩显著制约了海军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使得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严重脱节,甚至导致刘坤一不得不裁汰江南水师学堂临近毕业的学生。

(二)造船和制器

刘坤一对造船制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和由保守到开放的过程,在1871 年任江西巡抚时还认为造船制炮都是隔膜和以我所短敌彼所长之事,随其转任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时,对造船和制器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1.采取自造为主和购买为辅置办舰船。1876年,刘坤一任两广总督,即拟制造大号木壳兵轮分布沿海,并于10 月购买了英国设在广州的黄埔船坞。1877 年7 月令广州机器局制造了海长清号炮轮、3 艘缉私火轮及14 艘小轮船,开启了广东自制船炮的先例。1879 年,刘坤一认为轻快灵巧的蚊子船是海防第一利器,鉴于从国外购置蚊子船需时长且财力有限,刘坤一主张由广东机器局自行仿造,既可不费巨款又无需借力于外洋。到了1894 年,三督两江的刘坤一认为购置铁甲舰需费较巨,而鱼雷炮艇可以战守兼资,购价既廉且养船之费亦省,于是拟即照外洋最新之式向德国洋厂购办四艘。在鱼雷艇到华前,仿照北洋把前设鱼雷厂改为鱼雷营,先期教习,等鱼雷艇到华即可以资巡操。4 艘鱼雷艇在1895 年冬天到达中国时,中国已经历了甲午战争,海军衙门解散,便南洋次第兴办为第二支海军的计划成为空话。总之,在舰船置办策略上刘坤一采取自制为主购买为辅不同于李鸿章强调购买为主,其原因除了囿于经费限制外还包括尽量避免为外人操纵,这也显示了二者对西方先进技术持有的不同态度。

2.制器要以自造为主。早在1871 年刘坤一任江西巡抚时就从上海雇人到江西制造炸炮子和洋火药。初任两江总督时,刘坤一在上海查看机器局各厂后指出,应当与直隶、福建各局分途制造得力合用的枪炮铅药,各机器局专门生产一项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治十三年广东成立机器局自行制造枪炮,刘坤一任两广总督后继续推进机器局制造枪炮,制造出来的枪炮、火箭、水雷等项无不合用,格林炮灵巧不输外洋且成本减半。1881年,需用火药甚多而上海制造局尚难接济,身为两江总督的刘坤一申请开厂制造火药,为加强对制器局的统一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刘坤一提出各机器局专门制造一项,在各省设一机器局,偏远省份可以两省公设一所机器局。

总之,晚清时期正处于各国战船从木制风帆战舰向铁甲舰船转型时期,尽管晚清的舰船、火炮等装备在规模上不断提升,但与各列强的海军舰炮实力相比,在航速、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刘坤一因为经费紧张原因主张自造船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对自造之船炮与购买之船炮之间的质量差距认识不足,失去了许多学习国外船炮制造技术的机会。

(三)筹饷

鸦片战争以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了原有的田赋和杂赋以外,新增了海关税、厘金等新的税种,而支出除了传统支出以外又新增了兴办洋务经费、外交经费、对内对外战费以及巨额赔款等,于是出现“漏卮益增”“国库益窘”的局面。面临陆疆和海疆的危机防御经费不得不分散使用,并且有限的海防经费还经常遭到拖欠、挪用及截留。在财政危机背景下,刘坤一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各种途径筹饷以进行海防建设。一靠抽收鸦片捐。1879年,刘坤一任两广总督时,由于广东库项匮绌异常且办理海防又无专款,结果炮台工程作辍、船炮购置无多。刘坤一请求从通省洋药抽捐海防经费,此项抽捐银两专为海防经费之需。二靠截留饷项和接受捐赠。从加抽洋药筹集海防经费毕竟是杯水车薪,刘坤一请求准由截留粤海关原解南、北洋的四成洋税改解本省用于海防。另外如有捐资办理碉堡及购买船炮等项裨益海防者,经核实验收后从优给予奖叙,以鼓励更多的人捐资。三靠开源。刘坤一认为中国矿产实为莫大财源,各省矿产甚多,为我自然之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财之道无逾乎此,所以可以开采矿产以筹集海防经费。四靠节流。刘坤一在三督两江时,南洋海军发展明显落后于北洋海军,建设南洋海军必须解决经费问题,于是通过裁撤船只、人员和整顿水师学堂等手段以“节流”,用节饷向德国订购4 艘鱼雷艇,加强了南洋海防的实力。总之,现代化的海防建设离不开巨额经费的支撑。面临晚清财政入不敷出和体系紊乱的双重局面,刘坤一积极通过各种途径筹饷以开展海防建设,拓展了晚清筹饷的思路。

三、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的特点

晚清海防涉及“海防对象”“海防建设”以及“海防策略”三个基本问题,刘坤一、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对策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的特点表现在:海防对象的变化性、海防建设的务实性及海防策略的多样性等特点。

(一)海防对象的变化性

刘坤一关于海防的对象经历了防英、法等西方列强到防俄国再到防日本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让刘坤一认识到英、法两国对中国的威胁,因此“外洋”成为刘坤一海防的最早防御对象。刘坤一早在同治五年的《奏议覆奕等英国呈遞议论摺》海防奏折中讨论如何练兵、购船、利用间谍,其所针对的防御对象就是英、法两国,“今有洋人觊觎,适足为九重之兢惕。”[1]1726到了光绪五年,刘坤一的防御对象从防英、法转变为防俄,在《密筹东北边防暨通挪经费情形片》中提出要防御俄国对东三省的垂涎,“俄为封豕长蛇,……惟东三省系我朝龙兴之地,向为俄人垂涎。”[6]36光绪六年刘坤一再次强调了要把防俄作为重点,东北危机要比西北更严重。刘坤一认为俄人与我接壤,得寸进尺,不可不以全力维持,高丽为俄垂涎,尤当设法保护。俄人如还伊犁,自可酌赔兵费,倘于此外任其需索,则如割肉以啖豺狼,肉不尽不止。到了光绪二十年,刘坤一在《筹备海防折》中把防御对象从防俄转向防日,日本屡次添兵增械前往朝鲜,并有兵轮多艘驶出长崎各口,居心叵测尤不可不严为之防。在《密陈联俄拒倭大计折》中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患犹缓惟日本之患为急,日本之患,沿海犹缓,东三省为急。刘坤一对自己以前防俄思想进行了修正,“或谓俄与中国接壤最宽,将来必为害于中国。臣前此亦以为然,今则颇知其说之谬。”[6]385总之,刘坤一海防对象的变化性一方面表明其对列强的认知在逐步深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晚清海防战略是以维护政治稳定和本土安全为目的,采用的是被动应对危机的“冲击-反应”应急防御模式。

(二)海防建设的务实性

由于受到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刘坤一认为“夫事必求实效,不可徒鹜虚声;但期成功,不必拘守成法。”[6]181刘坤一在海防建设中勇于面对今昔异势的现实,在练兵、外交以及筹饷等方面“因其旧而新之”,表现出鲜明的务实性。一方面,练兵要务实。光绪五年,朝廷要求各省兵轮船每隔两月赴江苏吴淞口会操,身为两广总督的刘坤一认为会操目的是为了提升水师战守能力,而粤省船只是用于海口及内洋近处缉捕之用,各号轮船实不足以出洋御敌,即使勉强前往听操也无裨于战守,所以请求准许免赴吴淞口操练,表明刘坤一强调练兵要讲求实效,不要只图形式。另一方面,处理外交要务实。在塞防和海防必须兼顾的情形下,刘坤一认为西北既须戒严,东南也不可复生波折,所以必须处理好中日关系,当下要设法弥缝中日关系,毋使乘间蹈瑕与俄合而谋我。对于英、法、德、美诸国,目前决不能决裂,地方官要抚驭有方。刘坤一务实的外交策略是为了避免树敌太多给中国造成多方压力,所以必须采取权宜之策。再一方面,筹饷要务实。针对南洋海防经费的短缺以及水师学堂的毕业生无地安插的情形,刘坤一对学生、华洋教习及各项夫役依次酌裁以节省经费购置兵轮,“力除浮耗,去一分无用之费,……可得盈余购制各项兵轮,炼成劲旅。”[6]181最后,海军重建要务实。关于甲午战争后清廷重建的计划,刘坤一认为当下巨款难筹并且将才难得,如果急于重建海军就会进一步加重财政危机,影响政治稳定,所以不必遽办铁甲兵轮,根据现有经济条件添造兵轮以资防守。总之,刘坤一注重实效而非流于形式与注重现实需要而非固守陈规陋习的务实精神是其海防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三)海防策略的多样性

刘坤一采取了多重策略加强海防,既要在军事上采取“战守相资”,又要在外交上达到“以夷制夷”目的。一方面,战略上要“战守相资,二者不能偏废”。刘坤一初任两广总督时侧重于岸防,主张以炮台为主以兵轮为辅,并兴修炮台多购炮位以资战守。光绪六年刘坤一在任两江总督时对沿江炮台进行查看后认为,外国的长处在于船坚炮利,而中国现无铁甲船,即木壳兵轮亦难自成一队,难以角逐于茫茫巨浸,所以“以守为战”应当是不易之良策。光绪十六年,刘坤一三督两江时提出了“海防主战”“江防主守”的思想,海防主战要求南洋也必须像北洋那样有铁甲船和各种碰船、快船等。甲午战争后,光绪二十五年,面对意大利兵轮不时在中国沿海的窥伺,刘坤一主张使炮台、兵轮相为表里,迭经饬令联络一气互为声援。当然,刘坤一的“战守相资”是局限于对海口的防守,相比于郑观应强调对中洋之防和张之洞强调“必能海战而后海防可恃”的进攻战略来说显得保守和被动。另一方面,外交上借助“以夷制夷”达到防御目的。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刘坤一就发现英、法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主张利用间谍破坏西方列强之间的联盟以达到以夷制夷目的,最后发现各国狼狈相倚信义在所不顾,难以通过离间达到目的。在俄国侵犯新疆和日本威胁东南沿海之际,刘坤一认为日本威胁比不上俄罗斯占我疆土之严重,因此可以采取“联日抗俄”的策略。到了1880 年,刘坤一又改“联日抗俄”为“联俄抗日”,其理由是:俄国不愿看到日本强大和对我国东三省的侵扰,所以要与俄国结成同盟制衡日本以确保中国海疆免受日本威胁。总之,刘坤一使用战争和外交等手段来加强海防,突破了海防只有依靠战争的思维局限,体现了海防策略的多样性。

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终究需要放在晚清海防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其评价“既不能过度拔高,也不该全面否定,关键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由于晚清各地方督抚主政地域、职权及承担海防任务不同,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对晚清海防的影响也许无法与李鸿章等比肩,但其海防思想和实践无疑在晚清海防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同其他地方督抚一样,由于受到晚清体制僵化、财政危机及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也难免存在诸多局限。从传统观念的制约来看,传统“夷夏之辨”观念造成刘坤一产生虚骄心态,使其在效法西学的层次上“显得肤浅而近视”[9],也影响他对西方列强及日本的发展作出正确判断。从外交原则的使用来看,处于近代列强争霸的时代背景下,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刘坤一还试图把“诚信”伦理观念运用于外交实践,难以适应晚清从天下朝贡体系向现代外交关系转型带来的新型外交原则的变化。从地方集团之间利益冲突来看,代表南洋利益的刘坤一与代表北洋利益的李鸿章之间的矛盾,既制约了南洋海防建设的发展,也使得南北洋海军战略防御难以真正形成合力。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由于清中央没有赋予地方督抚独立的人事权、财政及军权,使得刘坤一许多海防思想无法付诸有效的实践。

猜你喜欢

海防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走向深蓝
黄培芳科技意识考述
《申报》对清末“海防”和“塞防”议题的建构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彭玉麟江防、海防之事功及其方略述论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海岛寻踪 南澳海防遗址调查记
姚莹保台思想与实践探微
中国海军走出“海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