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追求知、情、行合一
2020-12-31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心小学方继平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心小学 方继平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以德为美、以德育人。这门课程构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社会”深度、广度逐渐展开的生活主题,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启发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小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
正因秉持《道德与法治》学科,宣扬知与行的德育,我在本学科课堂教学中,通过摸索和尝试实践,慢慢领悟到取舍之道。
一、多用案例,少举例
案例教学中,我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进行课堂探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进一步深化课本知识效果。这些案例起源于生活,形式活泼,内容有趣,有教育意义,使抽象概念理论、技巧具体化。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兴趣浓、参与度高、乐在其中,收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譬如,《做诚实守信的人》教学中,我采用“三鹿奶粉事件”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不讲诚信是走不远的。诚实守信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本。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认识到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
教师要注意案例选取,以案析理,以他山之石攻玉。如此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精彩争论胜于一切,不要漫无目的地讨论
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来看,学生在争论、辩论时比独立思考更容易发挥个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创造性见解。正是这种不同见解,往往是“争辩”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创设情境并组织学生进行“争辩”,激发学生迸发出更好的认知和意见。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学生辩论:《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节内容是关于公共生活需不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的辩论。通过辩论后,学生认识到有序的公共生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畅怡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每次开展辩论会,我都会带领学生准备材料,并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把学生分成观点对立的正反方。对双方准备的材料,我也会提前进行了解,必要情况下给予相应辅导。双方再推选出几名善于辩论的选手。辩论过程要联系教材、联系自己、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尽量要求对立双方要具有对抗性、刺激性。这样方可让大家思想集中,辩论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中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思想上受到了启迪与提升。教学反馈中我还发现学生在辩论结束后,三五成群在课下讨论、回味……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激烈辩论”,取代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当然,每次辩论活动需要教师有准备、做好引导、善于总结。
三、注重过程,淡化计划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是教师预设和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我们课前预设的教案只是旅行的指南,不是我们行走的路线。
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特别是使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注重以下几个“变化”:
1.根据主题需要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构建。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理论性知识不多,知识内涵比较浅显,更多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在编写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单元内容梳理。
我根据结构知识特点和学生学龄要求,尽可能把每堂课教学设计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基本环节。以问推进每个环节,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会感悟,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内涵。
2.调整情绪激活课堂。心理学家高尔顿说过,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酝酿自己的情感及情绪,以情打动学生、以情感染学生,让我的课堂教学认知目标在感动、感染中得以实现。
当然,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每时每刻保持饱满热情。但我很在意去调整我的情绪,努力带着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学生。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仅仅是说理教育,想必是枯燥的、没有吸引力的。教师首先要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有气势的语言,给学生创设安全、融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正如预想的那样,学习中的他们思维活跃、充满热忱和探索的欲望,学生智慧之花得以绽放。
3.注重教学过程改变,转变课堂为“学堂”。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境:学生突然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出现突发事件……这都需要教师积极处理、因势利导。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仍然按预定教案进行,不能很好应对,那么当我们再次踏入这个课堂时,心里可能是虚的。
计划没有变化来得快。这就告诉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变化,不能抱着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这也就是让教师清醒认识到静态教案要顺应形势,需要变成动态方案。
我爱道德与法治课,并享受课堂教学中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面对课堂,我敢于追求,敢于尝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