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壁覆盖内环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60例临床分析

2020-12-30康岩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1期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康岩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例壁覆盖内环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60例腹股沟斜疝的患儿研究对象。所以患者均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壁覆盖内环口手术,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3岁。结果:所有患儿均为腹股沟斜疝,其中52倒单侧斜疝术中发现5倒对倒合并隐匿疝一并手术处理,双侧发病者8倒。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l5min,双侧疝28min,术后平均2天出院。均无并发症。病人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壁覆盖内环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斜疝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 0)21 -048-01

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多因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生后6个月以后闭塞的机会很少[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块逐渐增大,极易发生嵌顿、绞窄,一旦发生嵌顿,不仅累及肠管或卵巢、输卵管,还可造成睾丸萎缩,影响青春期后的发育,因此一般对出生6个月以后尚未白愈的患儿采取外科手术治疗[2]。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壁覆盖内环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一项新技术,我院白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已开展60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已开腹股沟疝患儿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3岁。所有患儿均为腹股沟斜疝,其中52例单侧斜疝术中发现5例对侧合并隐匿疝一并手术处理,双侧发病者8例。所有患儿近期均无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史,无咳嗽,既往无腹部手术史,无其他系统性疾病病史,心肺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能够耐受麻醉与腹腔镜气腹。

1.2手术方法

1.2.1主要仪器及材料腹腔镜成像系统( Styker 1188),5mm Trocar两个,2mm气腹针一个,5mm腹腔镜镜头,3. 5mm操作钳1把,雪橇针及钩针各1把,2-0不可吸收丝线。

1.2.2术前准备手术前禁食水4-6h,清醒状态下自行排空尿液,不需要插胃管及尿管。对存在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内压增高因素的病例,术前应积极处理,避免术后因腹内压增高而导致的术后疝早期复发。

1 2.3麻醉均采用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2.4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患儿取头低脚高位并向健侧倾斜约15-20度,臀部垫高,在脐上方取长约0.4cm切口,气腹针进入腹腔后,建立CO2气腹后,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为宜。置人腹腔镜后,常规检查有无因腹壁穿刺而损伤肠管,或腹腔出血等并發症,并检查对侧是否存在未闭的隐性内环口,若存在对侧隐性疝,应告知家属,按照双侧疝处理。腔镜直视下,于患侧脐水平旁开约3cm处穿刺,并置入5 mm Trocar,置入抓钳辅助操作,之后于患侧内环口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做约0.2cm小切口,置人带有2号线的雪橇针,白内环口内半圈经腹膜外白上而下穿行,直达内环口的下方中点处,之后雪橇针从内环口上方腹膜外沿内环口的内侧从上向下穿行,越过输精管或子宫圆韧带,针尖始终在腹膜浅面,注意穿过的组织不能过厚,否则不能避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必要时可用操作钳将精索表面的腹膜稍微提起进针,潜行到内环口下方的中点时,将腹膜刺破,然后用分离钳将缝线拉入腹腔,退雪橇针,再从同一腹壁切口进钩针,钩针沿内环口的外半圈从上向下潜行,到达内环口下方中点时从同一针孔进入腹腔,勾住缝线,并将其从腹腔内带出,挤压疝囊尽量排除疝囊内的气体,然后将缝线收紧,使内环口呈闭合状,体外打结将缝线埋人切口皮下。再用雪橇针从腹壁外同一小切口将缝线带进腹腔,操作钳将脐内侧壁拉紧使其完全覆盖在内环口上,雪橇针穿过脐内侧壁边缘,将线带入腹腔,再从同一腹壁切口刺人钩针将缝线带出腹腔,在体外打结,将线结埋于皮下。如此重复2~3针,便可将脐内侧壁覆盖在内环口及其周围。检测无出血,解除气腹,镜下撤出各器械,皮肤切口皮内缝合。

2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单侧疝l5min,双侧疝28min,术后切口疼痛轻微,不要止痛治疗,手术当天即可下床进食,术后平均2天出院。术后随访6 -18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疝同时治疗简单化使住院费用逐渐降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医师及患儿家属的认可。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壁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一项新技术,是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再将脐内侧壁覆盖在内环口的方式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腹壁的内侧有五条皱壁,包括正中的脐正中壁及两侧的脐内侧壁及脐外侧壁,其中以脐内侧壁为最明显,脐内侧壁是胚胎时期脐动脉闭锁后形成的脐内侧韧带,其表面覆以腹膜,在腹腔镜下清楚可见。脐内侧壁距小儿疝内环口的距离0. 3-1. 5cm不等,非牵引状态下脐内侧壁的宽度0. 3-3. 5cm不等,用操作钳将其牵引覆盖在内环口上加强了腹壁的生理缺陷,有高位结扎及脐内侧壁覆盖的双重修复,起到了双重保险的效果,即使结扎线滑脱也不容易复发,对疝环口大者尤其适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杨桦,邓洪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 (8):788

[2] 黄建明,钱雷敏,腹膜前间隙补片植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病的经验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2012. 16 (17);69.

猜你喜欢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与腹式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90例临床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
腹腔镜技术治疗腹部闭合伤小肠破裂诊治分析
胆结石合并糖尿病50例治疗及效果评析
传统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比较
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应用GnRHa及反向添加疗法的临床效果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宫外孕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