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穿刺入路及技巧
2020-12-30林瑞祥林清锋林征宇
严 媛,陈 锦,林瑞祥,林清锋,陈 健,林征宇
纵隔淋巴结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好发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生殖系统肿瘤等转移,属肿瘤晚期病灶。纵隔转移瘤患者大多已失去外科手术切除机会,治疗上主要以化疗、靶向等系统治疗联合外放疗为主,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1-2]。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125I 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中晚期肿瘤效果明确,具有微创、安全、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等优势[3-6]。本研究对我院 2015年7月至 2019年7月16 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对其穿刺路径及技术作探讨。
我们越走越远,突然,我不走了,说:“再往前走,就是坟地了。”别呦呦说:“害怕了?”我胸膛一挺:“不怕。”别呦呦说:“那就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16 例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瘤于CT 引导下行经皮穿刺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患者资料。16 例中男 14 例,女 2 例,平均年龄(59.6±11.0)岁(32~79 岁);共 20 个病灶,病灶平均长径(2.67±1.57) cm (1.0~6.3 cm);病灶按纵隔淋巴结分区:2R 区 5 个病灶,4R 区、6 区、7 区、3A 区各 3 个病灶,1 区、8 区、3P 区各 1 个病灶;9 例术前已行化疗,7 例术前已行局部放疗,其中5 例术前合并放化疗。
1.1.2 患者入组标准 无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衰竭,ECOG 评分0~2 分,预期生存期>3 个月。纵隔内病灶在3 个以内,每个病灶最大径<7 cm。
1.1.3 器械与设备 ①引导设备:64 排多层螺旋CT扫描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Germany),术中扫描条件120 KV,80 mA,层厚5 mm。②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PS):HGGR 3 000 放射性粒子计算机TPS(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③125I粒子:125I 放射性粒子(北京原子高科)。粒子长4.5 mm,直径 0.8 mm,0.8 mCi/0.4 mCi,活度 14.8~29.6 MBq,半衰期59.6 d。
1.2 方法
1.2.1 进针路径选择 常见选择经胸骨旁/椎旁入路;穿刺后纵隔淋巴结或肺气肿患者可采用人工气胸通过胸膜腔入路;胸骨后前纵隔淋巴结穿刺可选择经胸骨上入路;因其他重要器官、血管遮挡,不能选择常见入路时,可选择经骨入路。
深圳ISKYIMAGE(爱天空影像)创始人。财经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经历十年职场历练,却被“影像之美”所吸引而转行摄影。2010年专业学习全科商业摄影,2011年因自己孩子的降临开始涉足儿童摄影。2015年创办ISKYIMAGE,2016年专项发展新生儿摄影。所获摄影专业奖项:2018PPAC十大国际摄影师称号、2017PPAC年终打印比赛第二名、2017WPPI线上比赛新生儿组银奖。
1.2.6 经骨入路 患者取仰卧/俯卧位,行术前扫描,确定进针路线。以11 G/9 G 骨活检针(7 cm/15 cm,意大利Gallini) 经胸骨/椎弓根按设计路线逐步进针,建立骨性通路。穿透骨皮质后,退出骨活检针,再以18 G PTC 穿刺针经骨性通道逐步进针至淋巴结病灶(图 2)。
1.2.2 术前计划 将术前扫描图像导入TPS 计划系统,设定处方剂量为120~160 Gy,粒子活度 0.8 mCi/0.4 mCi,勾画靶区,选择合适进针路径,确认粒子数目及分布。体积剂量图(DVH)曲线满足100%处方剂量覆盖靶区90%以上的区域,200%处方剂量覆盖靶区50%左右的区域。
1.2.4 同轴针、钝针技术 本研究术中多采用同轴针技术。以17 G 套管针穿刺到病灶区域,拔出针芯,套入18 G PTC 针后进行粒子植入操作。该技术方便多次调整针道方向,避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损伤出血或针道种植。同时钝针技术是本研究穿刺技术中另一要点。因纵隔中重要血管构成较多,部分穿刺路径需经过毗邻血管或组织间隙。术中以17 G巴德同轴套管针(C1816A,美国巴德)逐步进针至毗邻血管或组织前,拔出针芯,套入钝头针芯,逐步钝性分离,待针芯达到安全区域后,再置换原锐利针芯继续穿刺至靶病灶。
将信息化管理带入租赁行业中的运输业务中,不仅可以完成租赁公司就近调剂,还可以及时监控运输车辆,保证及时供应,租赁单位、施工项目及运输公司三方打造运输信息化平台,三方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如图1所示),及时了解施工项目所需生产材料的运输进度,运输信息化技术管控将加大租赁公司对于品牌创造力的打造,提升租赁单位的市场影响力。
1.2.3 放射性粒子植入 根据病灶部位选取合适的体位(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在CT 引导下以17 G 套管针(C1816A,美国巴德;17 G/11 cm,意大利 Gallini) 和/或 18 G PTC针(18 G/20 cm,日本八光)逐步进针至病灶远端,拔出针芯,植入0.8 mCi/0.4 mCi 1 颗,逐步退针,以0.5 cm/1 cm 为间隔植入粒子,达病灶近端后调整进针方向,直至按术前计划完成粒子分布。
16 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共20 个病灶均顺利完成CT 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平均处方剂量为(131.88±14.24) Gy(120~160 Gy),术后验证粒子分布满意,符合术前剂量学要求。术中穿刺路径为经胸骨旁/椎旁入路8 例、 经胸骨入路4 例、经胸骨上入路2 例和经胸椎入路1 例、经胸膜腔入路1 例,(人工气胸技术),术后 1 例出现少量气胸,无纵隔血肿、大出血、心包填塞、肿瘤播散种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0.1±5.7)个月(2~23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 个月。疗效评价CR 10 例 (62.5%),PR 1 例(6.2%),SD 3 例(18.8%),PD 2 例(12.5%)。
1.2.8 疗效评价 一般于术后2 个行月局部疗效评价,选择胸部CT 增强或PET-CT 检查,评价靶肿瘤是否退缩、有无局部进展、新发病灶等。疗效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条索状影像,超过1 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乘积缩小达50%以上,持续超过1 个月。病变稳定(SD),肿瘤乘积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 个月。病变进展(PD),肿瘤乘积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6]。
图1 胸骨上入路
图2 经骨入路
图3 人工气胸技术
1.2.7 人工气胸 患者取仰卧位,以5 mL 注射器穿刺达患侧胸膜腔最低位,注入20 mL 空气,CT 扫描确认少量人工气胸形成,针尖位于胸膜腔内,再注入280~480 mL 气体。后调整患者体位,选择性压缩穿刺针道上肺组织。再以17 G 套管针和/或18 G PTC针于后胸壁进针,完成粒子植入(图3)。术后抽出等量气体。
1.2.5 胸骨上入路 患者取仰卧位,行术前扫描,通过MPR 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冠状位或矢状位重组,确定胸骨上入路路径,进针过程中采用同轴针或钝针技术逐步进针至靶区。术中可随时根据针道方向进行任意角度的重建,以获得比轴位扫描图像更为准确、直观的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图1)。
2 结果
期望进行金融改革。垄断的存贷利息差,给银行带来几乎垄断的利润,也养成了金融的傲慢。向来是锦上添花,从不雪里送炭。2013年,互联网金融出现,大大冲击了银行家们。然而,互联网金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e租宝、泛亚等骗钱的圈套,再想想2015年的股市崩盘、2016年的外汇离境,让人不寒而栗。所以,中央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重点工作的首位。
3 讨论
纵隔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组织器官,周围环绕肺组织,因解剖位置较为特殊,CT 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穿刺过程需注意避开心脏、邻近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组织[7-8],穿刺难度大。经皮穿刺常见路径有经胸骨/椎旁入路、经胸骨上入路,同时因病灶位置不同可选择经胸骨/胸椎入路、胸膜腔入路[9],必要时可辅以钝针技术、人工气胸、“盐水窗”、3D 打印模板等穿刺方法[10]。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可为单发或多发,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常合并多种穿刺针道及穿刺技巧的选择。
经胸骨旁/椎旁入路为最常见穿刺路径,本研究中共8 例患者采用该入路。穿刺过程中本研究多采用同轴针及钝针技术。同轴针技术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调整针道,减少气胸及出血发生的概率,避免肿瘤针道转移或种植。同时同轴针技术可在不增加穿刺风险的前提下,在同一病灶内多方向布针,提高手术效率[10-11]。钝针技术可大大降低穿刺出血或邻近组织损伤的可能。若没有钝头针芯,也可回退出原锐利针芯或插入粒子推杆,以平头针管逐步捻压分离,完成操作[3]。当病灶位于 2 区、4R 区或心缘旁时,上述技术有显著优势。
其中,ΔPgen和ΔPPV是Pgen和PPV的不确定性变量矢量。T为灵敏度矩阵。矩阵T的元素Tij代表第i个发电机对应第j个光伏发电的变化。在本研究中不考虑发电中断情况,只考虑平衡光伏发电变差的调度策略。
本研究中1 例患者采用人工气胸辅助胸膜腔入路,该技术多适用于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或患肺气肿严重的患者。人工气胸建立后,选择性压迫患肺组织,经胸膜腔穿刺可大大降低气胸的发生率,同时可减少因多次肺部穿刺、调整针道引起的损伤出血[12-13]。该方法不适用于胸膜粘连的患者。
本研究中5 例患者采用经骨入路。上述病例病灶多位于7 区、8 区或因前入路上血管遮挡,该类病灶多无合适常规入路。经骨入路在手术操作较上述入路稍显烦琐,但能避开重要组织及血管,大大降低了出血、气胸、邻近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损伤小,患者耐受好,能灵活运用于纵隔、腹膜后、肝尾状叶等特殊部位肿物的活检或治疗[14]。操作中需注意骨活检针与设计的针道一致,便于软组织活检针到达靶区。同时在穿透骨皮质前,需把握向下的穿透力量,避免损伤骨质后方的重要器官组织。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及术后仅1 例患者出现少许气胸(6.2%,1/16),予对症处理后治愈,未出现纵隔气肿、纵隔血肿、大血管损伤出血、肿瘤播散和种植等严重并发症[15],与相关文献报道中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明显减低[3、11-12]。灵活选择合理的穿刺路径,辅以不同的穿刺技巧,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