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0-12-30吴杏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学产教应用型

吴杏媚

(闽南理工学院财务处,石狮 362700)

应用型人才既应掌握理论知识,也应具备较强的应用技能。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的指导,实现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院校与企业的“有机对接”,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使学习者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创造出更大的生产价值。

1 “从做中学理论”

“从做中学理论”由美国教学专家杜威最早提出,他提倡将教学过程看作“做的过程”。根据杜威的观点,“人”是“做”的兴趣和冲动的主体,主体与客体经验的总结是人们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杜威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应将教学环境设置成雏形社会,即院校应当重视设置各类工厂、农场等,引导学生在院校这个雏形社会中选择个人感兴趣的专业及课程。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应安排和创设好与实践生产场景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实施“场景化”教学。院校需要利用场景教学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实际活动场景中遇到的问题[1]。

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学生应在院校里获取生活、工作所需的所有知识及技能,强调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学习,而并非简单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整教学方法、实现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进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强调将产业与教学相融合,即将“做”与“学”对接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改进评估体系;同时也要求政府健全保障体系,社会积极参与[2]。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亟需转变,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教学理念上,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充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而使得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经济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缺乏重视,虽然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上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设置;教师的育人观念及教学观念有待改变。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未能深入企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尚不了解,导致教学方向不明确,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专业布局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在设置专业时,盲目求大求全、随波逐流,未能充分考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并不明确,既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也忽视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比重,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3]。同时,未能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忽视了实践类课程的重要地位,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2.2 师资队伍有待完善,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在师资队伍上,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未能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教师素质提升缓慢;其次,兼职教师的比重较小、来源单一,且忽视了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的沟通;最后,教师队伍管理体制落后,既未能利用激励、制约手段等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忽视了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依据。

在评估体系建设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未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测验等及时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这都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3 保障体系亟待健全,企业参与程度不足

在政府保障体系构建上,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缺乏保障及依据。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进行监督管理,使得人才培养过程较为混乱。同时,政府也没有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制约了人才培养效率提升。

在企业的社会参与度上,部分企业在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尚未树立正确的观念,产学融合仍处于表面、流于形式。同时,企业参与产学融合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效果。

3 “从做中学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3.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从做中学理论”视角出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撑。

3.1.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及教学观念。

第一,重视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入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需求等,坚持以“服务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原则,制定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为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应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创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在学生的实践学习中,应及时奖励创新成果显著的学习者,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实用性。

第二,树立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面向市场,积极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实行开放办学。为顺应地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开设更多的实训基地、岗位培训机会等,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

第三,逐步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及教学观念。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明确教学内容,积极深入企业,了解并及时总结企业的职位需求及特点,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就业需求的重视。其次,实践教学的推进离不开理论教学的落实,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精简,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3.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布局。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在设置专业时,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保障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其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本校发展优势,设置一批特色专业,并以此为契机,培养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最后,应根据市场人才供需结构,合理控制人才饱和的专业的招生量,加快人才紧缺专业的设置,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协调。

第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对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入市场、了解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其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应遵循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合理调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最后,应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既要合理设置课程目标,也要关注整体育人的效果。

第三,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首先,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实训课的比重,真正做到从做中学、在学中做相结合。其次,应构建专业化的指导组织机构,合理调整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技能考核制度等。同时,应积极构建灵活的学习机制,除学分制外,还应适当增设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改进评估体系

基于“从做中学理论”视角出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改进评估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以优质师资队伍引导学生真正实现从做中学。同时,也有助于引导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动态调整,以充分响应评估结果[5]。

3.2.1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的兼职教师,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师管理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教师除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技能。首先,应重视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应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既可以引导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可以积极邀请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来校开办讲座、座谈会等,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第二,积极引进优秀的兼职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企业、社会机构等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在引进兼职教师后,应积极引导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等,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重视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师管理机制。首先,应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与制约制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物质激励及精神激励,对于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在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优秀教师更多的支持,增强教师对院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应通过职称评定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制约,将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职称评定标准中,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其次,应完善教师队伍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与依据。

3.2.2 持续改进评估体系 第一,应重视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即对学习结果形成过程的评价,一般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训考核等形式。终结性评价一般指采取分数制的期末闭卷考试。在应用型人才产学融合培养的过程中,应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应全面、多样,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可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应占学生评价的一定比例。同时,为保障形成性评价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丰富的教学内容,并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第二,应重视将过程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相结合。过程取向评价重视关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对课堂的组织及管理、考试改革等进行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重视强调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对自我学习进行评价,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保障评价的全面性[6]。

3.3 健全政府保障体系,提高企业参与程度

基于“从做中学理论”视角出发,政府应当健全保障体系,而企业应当深入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这不仅有助于保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也能够实现校企之间的协同配合。

3.3.1 健全政府保障体系 完善的政府保障体系是应用型人才产学融合培养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制度及经费保障,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监督管理。

第一,着力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地方政府应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本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制定有利于应用型人才产学融合培养的具体政策,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并引导产学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其次,应重视协调产学融合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并给予积极参与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的企业、院校一定的财政支持。

第二,着力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应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组织设立行业协会、教育协会等部门,此类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应用型人才产学融合培养工作,积极解决产学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产学融合的有效开展。

第三,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问题影响着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的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将教育经费适当地倾斜至应用型院校。另一方面,政府可建立专项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还可以通过财政支付转移、银行贷款免息等方式,支持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7]。

3.3.2 提高企业参与程度 为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融合人才培养,企业应逐步转变观念,改善人才发掘的渠道,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能动性,实现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无缝对接。

第一,企业应逐步转变观念,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中。一方面,企业为更好地参与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工作,应重视将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理念等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打造自身品牌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企业应鼓励员工走进学生课堂,与教师积极进行交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同时,企业应重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使双方在产学融合中相互得益[8]。

第二,企业应逐步改善人才发掘的渠道。首先,企业应明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一起制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制度与内容,使应用型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其次,应重视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机构,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习的机会。

猜你喜欢

产学产教应用型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