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2019-03-13刘娇娇
刘娇娇
摘 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必须要配套做好教学改革,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解决就业难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为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奠定基础。分别从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就如何落实好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学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3-0145-02
引言
2017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给予了肯定,并要求各教育部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继续推动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深化开展。从学校角度来说,应当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也必须循序渐进。通过制订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安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多项措施,为产学融合工作的落实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实现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
一、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1.课程安排不当,学生实践时间有限。许多学校在实施计算机专业类人才教学时,主要围绕着一个个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是,单一教学很难表达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点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如果在教学中过度强调知识基础性,就会导致教学理论占用的课时较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产生一种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平衡问题,形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理论内容教学课时多,实践操作课时少,就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欠缺。
2.教材内容落后,教材实用性不强。计算机专业教师中,教师所用教材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直接影响。如果教材质量差,内容滞后,即便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教学,学生也很难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因此,编写一本计算机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材或配套课件就成为了高效教学的基础。目前,许多学校编著的计算机专业教材非常少,仅有的一些教材要么是偏重理论,比如纯粹介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书籍,要么是一些变相的计算机专业操作说明书,简单地列举了系统的操作实践步骤,缺乏应有的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还有的则是教材内容更新频率低,内容与当前计算机技术不配套,也会影响教材的实用性。
3.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教师面临的现状如下:计算机教师普遍缺乏政企单位、IT行业的从业背景,没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即使某几位教师拥有一定的开发经验,但是计算机专业技术和理论发展迅速,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因此与计算机程序设计、Office办公等新技术存在一定的脱节。另外,许多政企单位的兼职教师虽然拥有较多的项目经验,但是缺乏授课经验,讲课过程中无法将自己拥有的开发经验、掌握的先进技术倾囊传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师资资源的影响,培养出的学生与政企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4.学生很少接触企业的开发项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便是熟练掌握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独立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或是今后进入企业后,仍然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这是因为教材内容侧重于理论,而企业工作所用的知识、技能,则更加注重实践。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企业提供的独立的开发项目,專业技能得不到锻炼。虽然有部分教师自己也会申请一些课题项目,带着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工作,但是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负责其中最基础的部分,这样也无法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产学融合教学的基本原则
1.调整结构,服务需求。职业院校实施“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其目的是提升办学质量,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学校方面在进行教学模式调整时,也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学生”这一出发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诉求和专业发展。例如,专业教师除了要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外,还要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等。进而以此为参照,不断地优化教育资源的布局,为产学融合教学模式的推进和落实奠定扎实的基础。
2.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提供大量的实训资源,包括计算机设备、机房等。近年来,职业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却并没有相应跟进。这就导致教学资源不够分配,必然会影响到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校联合周边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又给企业创造了价值,达到了一种“双赢”。这种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也逐渐得到了企业、学校的共同认可。
3.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产学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提供支持。除了上文中提高的学校、企业外,像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也应当参与进来。以地方政府为例,近年来,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一种热点社会现象,如何解决“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关乎政府公信力和服务能力。政府方面应当出台文件,使校企协同、产学融合变得更加紧密。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发挥监督作用,切实保障实习学生的权益,避免出现克扣实习工资、故意加班等问题的出现,使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健康发展。
三、计算机专业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课程设置改革。学校推动教学改革,引进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制订计划,确保改革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首先,学校领导班子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校内资源,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要成立教学改革专项小组,负责做好调研工作、制订改革计划和监督改革工作落实等。其次,要同步进行课程改革,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课程设计方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基础薄弱,应当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要减少理论教学时间,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加实训。
2.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学融合”纵深发展。校企合作可以进一步深化产学融合的教育成果,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例如,学校计算机学院与软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出资,在校内新建一处项目研发实验室,实验室内一些教学设备由企业提供。计算机学院的领导,与企业方面协商,签订协议,由学校参与企业部分项目的研发或生产工作。然后将该任务下发给导师和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并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了专业学习兴趣。此外,在高质量完成企业项目后,学校方面还能获得一笔资金,可以用于奖励学生,或是改善教学条件。
3.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于实训场地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学校方面不能提供基础设施完备的实训场地,一方面是导致教学、研发、生产等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还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致力于为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参观、指导,对建设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包括基础设施的布置、管理规范的制定等等。要尽量使校外实训基地向企业标准靠拢,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对今后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真正把校外实训基地转变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试炼场”,培养出一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计算机类人才。
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是决定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实施成果的一种关键性因素。现阶段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虽然整体数量较多,满足教学需求,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并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每年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机会,鼓励教师考取职称。同时,要通过“双向机制”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一种情况是计算机专业的在职教师,每年要拿出1—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参加生产和研发工作,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前沿动态,为今后教学积累素材;另一种情况是聘请技术工人到学校开展讲座,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只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提上去,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在求职竞争中提高综合实力。
5.加强制度保障,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以往也有很多职业院校尝试运用产学融合教育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由于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因为不遵守企业严格的规定而受到处分;还有的企业让学生加班,或是只让学生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都不符合校企合作办学的规定,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产学融合教学的优势,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双方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训中,真正从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结语
产学融合是现阶段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基本模式,它的应用优势在于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后,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更加熟练,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顺利解决了个人的就业问题,也间接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探究基于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也成为现阶段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志伟,陈齐.《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教学改革项目总结[J].电子制作,2014,(5X):118.
[2] 沈显庆,王蕴恒,寇晓静.基于产学融合及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J].教育教學论坛,2018,(30):150-151.
[3] 刘小洋,黄贤英,刘超,等.融合协同创新项目驱动计算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26):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