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12-30杜贤赞程亚运
杜贤赞,程亚运
(1.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芜湖 241000)
当前,大学生群体思维呈现多元化,自我意识较强,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功利思想,目光短浅,影响思政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1]”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不断积累科学的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增强话语的“高度”“力度”和“温度”。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内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亲和力,增强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感知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切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环境的变化,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和话语传播效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在掌握高校辅导员话语特性的前提下,高校辅导员应当正视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话语表达问题,不断探索提升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路径,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是把握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主动权的内在要求。
1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话语特性
话语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话语特性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式越来越丰富,给高校辅导员在表达诉求等方面提供了更多选择,呈现出不同的话语特性。
1.1 虽追求个性表达,但政治倾向坚定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年轻的知识群体,“90后”辅导员逐渐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身处在高校自由开放的氛围下,追求个性表达的意愿显得更加真切。在这种群体个性下,高校辅导员话语特性带有明显年龄特征:敢于展示个性话语风格;聚焦舆论热点,敢于发声;不畏权,倡导平等对话和交流;思维逻辑较强,言语率性、坦诚;渴望在校园中拥有话语权,话语表达意愿强烈。在校园话语场域中,高校辅导员话语特性具有明显的“90后”辅导员个性特点。虽然高校辅导员追求个性的话语表达,但话语调控能力较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热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谈资,政治成为各群体普遍关注的话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网上新左派、反马克思主义逐渐冲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复杂性,有向高校渗透的危险。面对政治倾向复杂多样的现实,高校辅导员往往能够坚定地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旋律上,具有批判“杂音”“噪音”的精神,政治问题是非分明,有较强的职业操守。高校辅导员能整合校园网络言论,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意识形态安全思维,构建思政话语体系,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1.2 虽自主参与强烈,但切中时代脉搏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24.6%[2]。可以看出,青年群体是网络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活跃群体。“90后”高校辅导员作为青年中的“高知”分子,网络自主参与意识强烈,喜欢用网络、新媒体话语讨论以及评论现实问题(如:我太难了、硬核、盘他、正能量、点赞等),彰显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个性话语特征。同时,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时,高校辅导员善于用网络空间热点话题导入,切中时代脉搏,聚焦大学生关切的问题,努力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大事。如高校辅导员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向大学生宣讲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阐释中国梦的含义以及阶段过程,揭示新时代国家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当代大学生明确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构建大学生思想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1.3 虽趋于生活化,但不低俗
辅导员群体在高校存在更新换代快的现实境遇。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参加工作的年限较短,收入相对较低,他们和大多人一样,同样面临着住房、婚姻、家庭、子女等现实困境和压力。在现实生活问题面前,辅导员群体并不是一味的“高谈阔论”,在办公室文化中,家庭琐事、柴米油盐经常成为议论话题,个人成长经历和切身感受往往成为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关数据显示70%的青年教师会和自己的学生谈论人生经历[3],体现出辅导员群体生活化的话语特性。尽管如此,高校辅导员仍然有着较高的职业操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未来怀有满满的期待和葆有奋斗的激情,在与大学生交流中,较为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彰显出高校辅导员较强的综合素养。
2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表达的困境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使高校思政工作呈现出新的气象。但高校思政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思政教育话语未能完全贴近学生群体,未能建立与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路径,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表达问题突出,影响思政教育话语本身的有效性。
2.1 缺少话语厚度
列宁在谈及教育时曾说:“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字眼[4]”。当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很严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育人过程中,一些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味地使用抽象概念空洞说教,简单地使用文本话语、学术话语、权力话语,大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导致思政教育成为空洞的复述。高校辅导员政治立场坚定,能够运用“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政治理论,讲好“有字之书”,但往往不能从实处着眼,不能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挖掘鲜活素材,用活“无字之书”。不善于将“大道理”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小确幸”结合起来,使得思政教育话语单调,无法做到虚实结合,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影响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察能力。
2.2 缺少话语力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错误思潮夹杂在理论外衣下影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另外,当代大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往往标新立异,具有叛逆心理,在网络形态中无法过滤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对症下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话语说服力,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当前,高校 “90后”辅导员由于年龄和阅历,对世情、国情、市情、社情了解深度不够,虽然敢于对一些歪理邪说“亮剑”,但不善于用正道理、真道理驳倒歪道理和伪道理,无法做到有理有据地辨析、有棱有角地批驳,利用话语力度帮学生拨开迷雾的能力不够。
2.3 缺少话语黏度
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学生的过程,“一刀切”和“命令式”话语肯定行不通。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无法把“大道理”通过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就不能使学生入脑入心。新时代,大学生早已被贴上“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标签,“95后”“00后”一代,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在网络虚拟空间,辅导员和大学生群体角色意识逐渐淡化,呈现出群体去中心化和交往边界化的特征,从而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如何让大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理得清,就需要辅导员增强话语黏度,把“我们想讲的”转化成“学生想听的”,充分发挥话语功效,将师生所想所说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群体的兴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化语言、表情日益成为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的时尚元素,如何进行网络思政,提高网络思政的话语表达黏度,增强网络思政的沉浸体验,是当前高校辅导员所欠缺的。
2.4 缺少话语温度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起到了重要的话语纽带作用。当好传播者,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信任和情感尤为重要。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话语霸权”依然存在于思政教育话语语境中。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极易忽视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语言特点,思政教育照本宣科,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的能力不够;不善于把准育人时机,利用重要事件节点增强话语感染力,在说理中触发学生情感的力度不强。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有敏锐的育人意识、与时俱进的能力,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防止“我讲你听”的单向话语表达方式,在教师、兄长、朋辈的多重身份体系下,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加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教育,增强话语的亲和力。
3 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路径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思想活跃、开放、变化快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把握学生的思想轨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掌握“交互性、成功的言语行为”[5],提升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从而使“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5]。
3.1 塑造魅力型话语主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工作,提升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关键要发挥思政教育话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话语主体,其话语成效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话语感知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己塑造成魅力型话语主体,提升话语表达能力。首先,提高科学理论水平。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会贯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话语支撑,建立话语体系,以深厚的理论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内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其次,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让大学生从心理情感上接受,并指导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让学生将思想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辅导员创造自身的语言艺术。要用简洁的话、通俗的话、管用的话、融情理的话和求实的话,把道理表达清楚,能够“接地气”,能够用真情、真感吸引和打动学生。要有破旧立新的果敢,避免概念式说教,避免说套话、空话,用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鲜活教材摆事实、说故事,增强话语说服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 积累科学的话语内容
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向学生讲解政治层面上的“理”,要将党和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讲清楚。十九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今后思政教育工作者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高校辅导员应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入领会、学会贯通,全面把握这一重大思想的理论精髓,向大学生讲清楚、说明白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历史积淀。将这一重大思想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讲厚实、讲牢实、讲坚实,深入理解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把“理”说透。应积极探索思政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拓展更多的育人路径,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每一粒扣子,积累更多科学的话语内容,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话语认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3 创造和谐的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是话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对话语内容的理解以及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存在语境和话语的脱节,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中应注重话语语境的营造,努力呈现出完整的思政教育内涵和价值。首先,优化高校话语语境。高校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神圣使命。因此,高校应优化校园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在开展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善于使用思政教育话语,创造风清气正的校园语境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思政教育主体的话语亲和力。其次,优化个体话语语境。作为个体,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积累科学的话语内容;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拓展兴趣,打造健康的身心,塑造良好的人格,积累良好的话语素养。同时,辅导员应善于优化大学生话语言说方式,适时解决与学生之间产生的语境隔阂,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提升话语语境的认识能力。
3.4 搭建融合的话语平台
新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化语言在高校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和运用,传统的“我听-你讲”的单项思政教育灌输模式在复杂的网络话语环境下,话语权威明显受到挑战,网络思政开始成为高校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迫切需要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的话语平台。首先,开展直接有效对话。直接对话和交流是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直面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提高话语的真实性,要将思政教育内容中“大道理”变成“小故事”,使思政话语“接地气”;提高话语的真诚性,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话语应注重人文关怀,用真诚、真心的话语打动学生;提高话语的准确性,能够直面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其次,充分运用现代媒介。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渠道多的特点,开展话语交往活动,增强网络思政的育人效果。以QQ、微信、微博为媒介实现思政教育的交互式体验,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便捷,达到全方位思政育人的目的[6]。
思政教育话语亲和力是培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仰的重要话语格局,是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固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研究、交锋的重要阵地,更加要意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守护好校园安全稳定底线。高校辅导员应做细、坐实思政教育工作,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言之有效的话语体系,发挥话语亲和力作用,帮助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塑造健康人格,做好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