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人文素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2020-12-30江苏省淮安市钦工镇中心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镇中心小学 张 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只注重课本内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渗透良好的人文素养,建立积极的思维品质,以至于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缺少主动探究意识,总是想走捷径、不愿意及时反思等,形成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负面现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是值得教师们研究的课题。
一、通过讲述数学的历史故事,渗透主动探究意识
虽然数学是注重逻辑推理的学科,但它也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进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也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明白数学原理的来龙去脉,激发他们对数学名人的敬仰之心,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个经典应用问题时,我没有把它的算理一下子讲解出来,而是先介绍《孙子算经》,随即把《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做了呈现:“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子,一共有35只头,有94只脚,请问鸡兔各有几只?”见了这个题目后,学生很快进入思考,我就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孙子算经》里“砍去法”,即通过减去1/2 脚的数量,让鸡和兔子的头脚形成比例关系,之后减去头数便可以轻松求解出兔子的数量。经过课堂指导,让学生立马懂得这个题目的解法。紧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如何用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因为学生开始会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解答了,思维一开阔,就想出怎么用方程的思路了,很快就解出鸡和兔子的数量。通过如此整个的探究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题方法上一步步思考,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历史典故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人类的文明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一定要多讲讲数学原理的由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学史,激起他们对数学的探究意识。
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性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特点,可以说数学学科时刻都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导入问题:有谁晓得在我们人身上有很多有趣的比吗?把我们人的拳头滚动一圈,其长度与脚底的长度的比大约是一比一,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一比一,脚底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一比七……你知道吗?警察只要通过找到罪犯的脚印,就能测算出其身高。这实际上是通过我们人体中这么多有意思的比例得出来的,那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以人身体比例这个有趣味的话题导入课堂,体现了数学应用性的特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了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应用性这个特点,随时渗透到教学案例中去,防止学生只明白书本知识,却不知道其运用的实践意义,更不会有效发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有作用。
三、从发现错题开始,渗透及时反思的意识
学生做错题的现象是正常的、难免的,教师能够从中发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还不明白,从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并纠正,这样才能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个练习题:0.45÷2.5=?学生当中有以下几种解法:(1)4.5÷25=0.18;(2)45÷250=0.18;(3)45÷25=1.8。大多数同学用了(1)算法,少部分用了(2)算法,可是有几个同学却写成(3)算法,他们是由于对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没有掌握导致出错的。针对这种典型的错误,我没有立即进行判断,而是提醒学生进行验算来辨别。很快,学生通过验算,判断出(1)(2)是正确的,而(3)是错误的。很显然,用(3)算法的学生,没有掌握商不变的性质,错误地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整数,用(2)算法的学生,运用了商不变的性质,虽然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 倍,使其变成了整数,但不够优化。通过讲解这个练习,有效利用了这次错误资源,让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事实上,学生的错题是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通过反思错误的地方,能让学生对自己没有理解的地方更清晰,从而查漏补缺,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在不断发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及时反思的意识,能对知识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而言之,虽然说数学学科是非常抽象的科目,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逐步渗透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全面的数学知识,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