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力,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助力
2020-12-30江苏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江苏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李 红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语文教学需要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赏析与品味,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洞察作者创作时的精妙构思,使学生在感知美、悦纳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鉴赏力、创造力。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品味鉴赏,在关注语言中培养审美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关注文本的语言,发展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依托于文本的语言。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同的文体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言语风格,紧扣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与表达,就能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语言之美。
《牛郎织女》是我们经典的民间传说,由于是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故事,语言上就显得简单、浅显与质朴,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表达方式入手,感受质朴的文本所形成的审美资源。如“两相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睡”这句话,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很多学生就会完全忽略。事实上,细加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语句其实也十分优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重复、再现这篇课文,很多学生就会发现,运用这样的语言来讲述就显得很流利,能够清晰而轻松地将课文故事讲述清楚;“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中,就运用了反复和顶真的手法,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方便讲述者将整个故事讲述得更加清楚而生动。
因此,我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除了感悟故事中人物的形,体会人物高贵的品质之外,还可以从作者描述整个故事的语言风格入手,感受口耳相传的文本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韵味。
二、拓展延伸,在探究形式中培养审美力
一篇经典的文本无外乎由内容、语言和形式等因素构成。其中,内容是作者所表达的素材,语言是作者根据内容所遴选和甄别出来的文字符号,而这个故事以怎样的形式、语言以怎样的状态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在表现形式上进行考量和精选。可以说,形式是整篇文本的外衣,深藏在文本语言的背后,里面也蕴藏着丰富的美学资源,是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创造的重要载体。
比如,《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具有中国传统故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即“两兄弟型”。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有着这样一个认知结构,就是故事中有两个亲弟兄,哥哥一般都是反面典型,而弟弟都是善良和正义的代表,故事结尾都是弟弟所代表的正义一方取得胜利——这样的故事结构和模型也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公平的向往。基于这样的结构,教师就应该顺应民间故事的特征,紧扣“两兄弟型”故事的表达用意着力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哥哥是怎么对待牛郎”这一留白内容,提升学生创编故事的能力。在整体学习了这篇故事之后,教师可以相机出示著名画家墨浪所创作的连环画《牛郎织女》,组织学生借助教材课文中的文字内容与连环画中的故事进行对比,审视不同的表现方式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对故事内容进行体悟,提升学生的内在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表达,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连环画,并根据故事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故事的内容,将故事中的美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思维呈现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紧扣故事中的形式模型,让学生在感受故事呈现方式的过程之后,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整体把握,在感知故事中培养审美力
很多故事类文本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故事中蕴藏着形式多样的美学资源。正是因为这些美学资源,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认知规律,才能让读者形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彰显这些美学资源的独特魅力,真正为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牛郎织女》中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故事充满神奇色彩,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相机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发展图,从牛郎的穷苦生活到湖边与织女相遇,从与织女的相遇、相识、相知到被隔银河,直到最后每年七月初七的“鹊桥相会”,感受故事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更好地落实文本的内生资源,并组织学生围绕着“故事中神奇色彩”“最出乎我意料的情节”这两个话题进行感知与体验,感受到文本内生性价值。其次,是充满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冲突性,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对比强烈,如牛郎的善良勤劳、哥嫂的刻薄冷漠;织女的心灵手巧、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思考,从描写人物的细节中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探寻文本故事中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作为故事类文本,其内在所蕴藏的美感无外乎就存在于故事和人物之中。只有真正地把握了文本中故事的内涵、人物的特点,并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对自我生活形成一种关照,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四、把握内涵,在紧扣文体中培养审美力
任何一种文本体裁都有其所承载的表达效能。对于民间传说而言,这种表达的意蕴就显得更为浓烈。什么是民间传说?所谓“民间传说”就是指在普通劳动人民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形成的故事,旨在表达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统治阶级无比憎恨的情感。因此,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切不可将其作为一篇普通的故事文本来教学,否则蕴藏在故事中丰富的内涵就无法真正凸显出来,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之中所蕴藏的深刻内蕴,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
这篇故事中存在着多处丰富内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重要资源。如王母娘娘用银河将牛郎织女隔开,很多学生都在为牛郎织女打抱不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王母娘娘这是在秉公执法。针对这种认知上的分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跳出故事,分别从伦理、法制等不同的角度对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重新审视,并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对故事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与思考;故事发展的最后,为什么要设置“鹊桥相会”的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普通劳动人民的创作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这样的结局设置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这也正好体现了民间故事创作的本质。
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看到浮现在表面上的故事情节,也不能仅仅从人物特点的角度来审视,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看到故事背后和人物内在所蕴藏的美学内涵,让学生能够从文本入手,探寻其中所蕴藏的美学资源,为培养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发挥了教材的范例作用和载体效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培养学生内在的审美力,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将语文学习机械地看成是语言文字枯燥训练的过程,而需要将其与审美活动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感知美、探寻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内在的认知能力,为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