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走向多元立体化
——探微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
2020-12-30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卢晶晶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卢晶晶
游戏是一种人人皆爱的活动方式,数学与游戏融合是一种寓知识于娱乐的学习方式,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的实效,因此深受师生的青睐。数学学习游戏化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但是游戏化学习良莠不齐,有的过分注重趣味性忽视思考性,有的突出数学性淡化趣味性,有的重游戏结果轻游戏过程。在游戏化学习的评价方面也莫衷一是,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化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化学习评价的标准主要看其激趣效果;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化学习评价的重点在于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能够正确认识游戏化学习的价值,提高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驾驭能力,我们需要建构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游戏化学习评价体系。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致力于游戏化学习评价研究,从评价原则、维度、方式、指标、框架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多元立体化评价体系。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部分教育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变得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希望快速取得教育成果,有些教师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他们忘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培育人才是长期的工程,教育的真谛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游戏化旨在优化学习方式,激励、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数学游戏化学习的适切性,以及游戏学习的成效,需要有科学的评判,才能更好地开展游戏化学习,提高游戏化学习的质效。游戏化学习评价的原则除了要客观公正,更重要的是要本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结论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论评价是一种以学生学习结果为核心的评价,注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知识性获得;过程性评价指向学生游戏中的综合表现,如游戏活动的参与度、游戏中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合作交往等。科学合理的评价兼顾结果与过程,那种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评价是不恰当的。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算24点”时,组织学生开展“对对碰”“快乐十分”等游戏活动,整节课学生都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度过,表面上看教师没有进行“算24点”方法的讲授,但是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方法。在评价时,就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结果评价为辅,有些学生在游戏中虽然没有获得多少结论性知识,但是他们却愉悦了身心,学会了交往合作,有了收获与进步。
我们在评价数学游戏化学习时,不能以知识论成败,切忌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游戏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态,看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是否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是否真切地有所自主感悟,是否有自主动手,思维是否被激活等。总之,我们评价数学游戏化学习一定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辩证地看待学生学习中的得与失,科学评价数学游戏化学习的利与弊。
二、激趣与启思相结合的评价维度
游戏化学习又称“玩学习”,是游戏与学习融合的一种教学实践,“玩”与“学”是其两大特征,激趣与启思是评价游戏化学习的两个重要维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游戏化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游戏的娱乐价值,让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具体生动,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好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并学得轻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游戏化不仅使学习趣味化,还使数学学习形象化、简单化,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激趣与启思是游戏化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数学游戏化学习的评价标准,我们在评价中要将“激趣”与“启思”相结合,既不能仅从激趣角度去评价,也不能仅看启思的效果,而要结合这两个方面去评价:一是游戏有无达到激趣的目的,激趣的程度如何;二是有无实现启思的目标,启迪思维的效果如何,综合考虑数学游戏是否有助于激励和帮助学生探究学习。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升和毫升》时,在认识毫升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在一枚一元硬币上滴水,最多能够滴多少滴?大约是多少毫升?我们在评价该游戏时,就要从激趣效果与启思质效两方面去评价。该游戏化学习达到了激趣与启思的双重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率高,同时,学生一边游戏,一边观察思考,在游戏中对1毫升有了生动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容量观念的发展。
激趣的维度主要看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看他们学习时的情绪反应,以及在游戏中的参与度,通过游戏中的互动性等去评判游戏激趣的效果。启思维度主要考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思维的活跃度与深度,看学生是否积极猜想,是否主动提问,是否踊跃展示表达,相互之间是否展开激烈的思维交锋。两个维度融合是较好的数学游戏学习方式,生活味浓和悬念性强的数学益智游戏往往能够起到激趣和启思的双向价值。
三、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多数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一般是教师,评价方式属于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议,学生很少有评价权,他们只是评价的客体,是被评价的对象。当前处于“生本”教育时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游戏化学习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游戏和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游戏化学习评价中,学生不能只作为评价的客体对象,而要成为评价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评价活动。笔者在数学游戏化学习中,采取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
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指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主体与客体结合的评价方式就是让学生从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即赋予学生评价的话语权,可以对自己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对他人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学生主体性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参与评价充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也丰富了评价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组织学生开展了“猜猜我的好朋友”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认识“行”和“列”。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对竞猜者的猜测结果和理由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再对整个游戏活动情况做总结性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对位置表示方法的辩论,同时使学生在主体评价中对“行”和“列”的含义有了初步理解。这种主客体结合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避免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四、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视化的可以量化的指标,这类指标是外化型的,是比较容易操作和衡量的指标,称为显性评价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用客观数据来描述和考量的内隐指标,该类指标短期内无法显现,称为隐性指标。
“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追求显性指标,忽视隐性指标。”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素养的综合性评价,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培育学生不是生产机器零件,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光看显性指标,还要考虑到那些内在的隐性指标,如心理变化、思维发展、成长性价值等。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是将隐性指标与显性指标有机结合,在数学游戏化评价中,要构建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让两者实现圆融共生。例如,《和的奇偶性》一课旨在让学生探究两个或几个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某教师在教学该课时,通过抛骰子玩游戏导入:任意抛一次,抛到几就用几加几,开奖嘉宾根据两数的和开奖。游戏中学生发现没有奇数,感到很奇怪,心生疑惑:奇数在哪里?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游戏规则不合理,于是制定新规:任意抛两次,把两数相加。学生重新抛骰子玩游戏,终于得到了奇数,大家欢呼雀跃,兴奋异常。上述数学游戏化学习,无论用显性指标还是隐性指标去衡量,都属于成功而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表情、言语、动作等可以看出,学生玩游戏时情绪活跃积极,说明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对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问题产生内在驱动,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审视到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不管是认知思维还是批判性思维,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的评价框架
许多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喜欢管中窥豹,这种以偏概全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数学游戏化学习的评价中,我们决不能“窥一斑而断全貌”,而要通盘考量,既要有重点地进行细节性评价,又要全面综合评价。笔者在数学游戏化学习的评价体系中,建构了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的评价框架,以保障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的评价是指既要有对游戏学习中的每个环节的评价,如对游戏学习的开始、经过与结果等环节都要给予独立性评价,又要对整个游戏学习有最终的结论性评价;既要有对游戏中个人的评价,又要有对游戏小组的评价,以及对全部游戏对象的评价;既要有对游戏内容、形式的评价,又要有游戏与数学探究整体融合度的评价。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组织学生玩“魔盒游戏”,学生往魔盒中任意输入一个数,魔盒就会变出另一个数,引导学生探究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观察后发现,该游戏化学习中部分学生参与度高,如报数学生显然比其他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但教师旨在让全体学生从现象中探究和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因数和倍数概念,虽然部分学生没能完全被调动起来,但整体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部分与整体结合的评价是一个立体多元的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