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学设计
——以正常人体结构“脊柱”为例

2020-12-30张冬华钟方圆陈竹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椎骨蓝墨云脊柱

张冬华,钟方圆,周 鑫,陈竹盛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2年我国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满足现代教学需要。2018年,信息化教学大赛更名为教学能力比赛,从关注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转变为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本文根据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对正常人体结构课程“运动系统躯干骨及其连接——脊柱”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教学分析

1.1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新生,正常人体结构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运动系统是教材中第一个人体组成系统。学生缺乏形态学知识学习方法,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本次课是学生第一次与“大体”亲密接触,学生敬畏“大体”却又对人体器官充满好奇。

1.2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正常人体结构》中躯干骨及其连结中的项目一:脊柱。该内容的知识特点如下:(1)椎骨的类别多、形态各异。传统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课本展示的形态结构均是二维平面图像,而实际的椎骨标本的部分结构微小,学生不能准确观看到教师的演示,也无法准确判断其空间位置。(2)椎骨的连结部分结构因“大体”的脊柱未完全解剖暴露,学生视野受限,辨别不清;而对于椎骨标本,因椎间盘和韧带结构缺失,学生无法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3)本课内容与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关系密切,因此,掌握本节知识,可为今后学习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操作练习奠定基础。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护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数字化解剖平台和解剖实时录播系统,破解传统教学困局。

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在标本上指认各部椎骨的特征性结构;能在活体上触摸到第七颈椎颈棘突等重要骨性标志,并说出其临床意义;能运用椎骨的理论知识,指导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素质目标:关注颈椎病高发病率的社会现象,认识到生活中不良的站姿、坐姿等与脊柱相关疾病的关系;树立“小姿势,大健康”的观念。

1.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特征。教学难点:椎骨的连结。

2 教学策略

运用数字化解剖平台、解剖实时录播系统、3D动画、蓝墨云平台、3D-Body等信息化手段,结合真实的“大体”和椎骨标本,将教学做测评融为一体,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逐一突破教学重难点。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教师通过蓝墨云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源,开放解剖学实验室和人体生命馆,提供椎骨标本;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借助3D-Body软件、中国大学MOOC和实验室标本进行预习,并完成课前作业与测试,蓝墨云平台可记录学生自主学习进度和成绩。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测试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借助蓝墨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互动,让教和学不受时空限制,解决传统教学中师生沟通少、反馈慢、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学生实现碎片化、灵活化学习。

3.2 课中探究

3.2.1 新课导入 教师呈现“2018年国人健康关注度大数据”调查结果,使学生了解到颈椎病已成为十大最受关注疾病之一,提出问题:为什么颈椎病发病率高且年轻化?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3.2.2 新知构建(1)任务一:探究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①“知骨”:教师针对学生测试时错误率较高的知识,先通过数字化解剖平台详细讲解,再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椎骨标本,通过“慧眼识骨”和“盲人辨骨”小游戏,使学生识别椎骨的结构,之后再检测学生对各部椎骨结构的掌握情况。②“摸骨”:教师在“大体”和活体上示范触诊定位脊柱的骨性体表标志并阐述其临床意义,再指导学生互相配合触诊。

通过开展游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在观察标本和触诊“大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解剖标本的习惯,以及尊重大体、敬畏生命的精神。

(2)任务二:探究椎骨的连结。①教师利用数字化解剖平台演示椎骨的连结,再指导学生分组利用椎骨、弹力球和弹力带制作脊柱连结标本,并利用制作的标本模拟低头、急性弯腰动作,观察椎间盘与椎间孔、椎孔之间的形态变化,思考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最后播放椎间盘突出3D动画,突破教学难点。②教师利用数字化解剖平台逐层剥离棘上、棘间和黄韧带,播放腰椎穿刺术3D动画,立体形象地呈现韧带的空间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在制作的脊柱标本上练习腰椎穿刺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韧带的位置,突破教学难点。

3.3 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整合学生各环节活动所得分数,对各环节表现突出学生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及竞争意识。并依据课堂测试结果,在蓝墨云平台上传有差异的课后作业,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3.4 课后拓展

教师通过蓝墨云平台,发布讨论活动: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良姿势?并说出该姿势对脊柱的影响。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制作健康宣教手抄报,并将其上传至蓝墨云平台,同时进行健康宣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将健康理念传达给身边的同学,帮助其改变生活中不良的坐姿、站姿等,远离疾病。

4 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拓展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其进行评价。

学生互评:不同小组间根据课中和课后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评。组内根据该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对其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在小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等,对自己进行评价。

课后宣教对象评价:学生进行健康宣教后,宣教对象根据宣教效果、手抄报制作情况等,对其进行评价。

5 教学反思

5.1 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解剖平台、微课和3D动画等信息化手段,让二维知识转变为三维立体影像,帮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制作脊柱模型、健康宣教手抄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做中学,轻松实现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的姿势对脊柱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小姿势,大健康”的意识,从而达到本次课素质目标。

5.2 教学特色

本课通过数字化解剖平台、3D-Body软件、3D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将二维知识转变为三维立体影像,使知识得以可视化,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困局,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蓝墨云平台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同时及时、准确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学中借助游戏和动手制作相关活动,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自主探究和临床思维能力。

5.3 教学整改

在讲解椎骨的连结相关知识时发现,将临床病例讨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或磁共振等影像检查结果图片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椎骨蓝墨云脊柱
蓝玉簪龙胆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寰椎骨折临床特点分析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过程性评价对终结性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云教学,让“教”更智慧
信息化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