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简辞丰 以言行事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特点

2020-12-30程俊花金华市教育局浙江金华321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秦师军事冲突郑国

程俊花(金华市教育局,浙江金华 321000)

《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再作传。《春秋》微言大义,语言极其简略。《左传》则丰富了更多的内容,叙事也相对完整。《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次较为完整的军事外交活动过程的记录,整个过程与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但是,从叙事的角度而言,文章以记录人物的语言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略。战争的成败不仅依靠战场上的搏杀,而且需要外交上的较量。该文的侧重点是军事外交活动,描述战争过程或场面自然不是重点,因此,其叙事呈现出独特的一面,那就是“行简言丰,以言行事”。一般来讲,叙事可以通过行动和话语来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行动叙事极为简略精当,除了几处关键的交代,其余部分都依靠话语来完成,因此话语就显得丰富多彩,且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语用学的角度而言,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就是在用话语行事,话语并非只是一种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的形式而已,它既能指事也能成事。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动叙事虽然着墨不多,极其简略,但是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把整个军事冲突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讲述得十分清楚。第一段中用“围”和“军”两个动词就把晋、秦与郑三国之间军事冲突的紧张程度描述了出来,同时也交代了三方产生冲突的原因,更是突出了郑国此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中间部分的行动叙事主要是交代成功化解此次危机的核心人物烛之武的相关情况,也仅仅是用了几个简单的动词,先是“辞”,然后是“许”,最后是“出”,顿时把一个做事老到、考虑周全、行动果敢、不畏艰险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出来。结尾部分对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作了十分明确而简单的交代,“盟”“还”“击”“去”几个动词,简明扼要地表明“烛之武退秦师”大功告成。

有了行动叙事的对故事框架的大致交代与铺垫,作者就可以把重心放在话语的刻画上,因为毕竟避免这次军事危机的主要手段是外交,能否成事就在话语上。“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成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传意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席话既指事,又行事,还成事。”[1]那么,《烛之武退秦师》是如何具体来体现以“言”成“事”的?话语的巨大威力是如何发挥出来的?从语用角度分析,每一句话语都要达成话语者的目的,话语就必须客观、真实,同时又必须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全文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话语片段上。

一、烛之武出征的话语准备:赢得信任,出使有名

《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个话语者是深受郑伯信任的大臣佚之狐,他的话就如全文的“定海神针”,不仅成功地引出了烛之武,而且预测了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还引发了读者的好奇——这烛之武到底何许人?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本领能够扭转乾坤?但是,紧接着作者却不是马上写烛之武的出使,而是写了一段推辞话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顿时,文章有了节外生枝的效果。其实这只是烛之武为了自己能够得到重用的一次话语准备。郑伯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国主,平时不懂得使用人才。烛之武深知,首先必须赢得郑伯的信任,才能出使有名,并免除后顾之忧,轻松上阵,所以故意用年岁已老作为推托之辞,实际上是想让郑伯彻底信任臣子,而不是作临时之用。果然,作为一国之主的郑伯竟然主动认错,并且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语来告诫烛之武,实际上是表明此刻君臣一体,生死与共。这就更加坚定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出使并劝退秦伯的决心。

二、烛之武游说的话语策略:陈述利弊,请君入瓮

在春秋诸侯争霸的时期,天下秩序已经大乱,诸侯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个“利”字。烛之武深知这一点,只有和秦伯谈利弊才能引起秦伯的关注,才能让话语有行事的可能性。因此,烛之武的话语中心就是如何“有益于君”,就是站在秦伯的角度和他谈如何才是对秦国最有利的做法,这对任何一个想称王称霸的诸侯来说是无法抗拒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以替对方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达到劝退对方从而获得自救,这就让自己的话语不仅有针对性(针对三方的利害关系),而且也具有时效性(眼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话语是能够产生效应并改变事件发展的方向或进程的。这就是“陈述利弊,请君入瓮”的话语策略。烛之武的每一句话语几乎都在运用这个策略。他从四个角度来谈亡郑与不亡郑对秦国有怎样的利和弊:一是“越国以鄙远”,对秦国不利;二是“亡郑以陪邻”,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利;三是“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不亡郑有利于秦国;四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亡郑之后,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利。烛之武所谈的四个角度均为事实,没有虚假的内容自然能让秦伯听进去。同时,在谈话方式上,烛之武采用“请君入瓮”的方式,每个事实后面都把“君”作为对象,比如“君知其难也”“君之薄也”“君亦无所害”“唯君图之”等,这种表述方式很容易就把听话者带入话语者的节奏中。

按照常规的思维,烛之武的目的是解救郑国,一切站在郑国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大谈自己如何可怜,乞求怜悯,根本就打动不了任何一个贪婪的诸侯,只能让秦伯耻笑,自取其辱而已;如果大谈自己为了自救,将奋力抗争到底,作鱼死网破的斗争,最多也只能让秦伯更加恼火,灭郑之心更加急切罢了。“话语意义是言语交际中的意义,不过,对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在言语交际中‘表达’的意义;另一个是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或‘建构’的意义。”[2]烛之武表面上是站在对方立场上,实际上是“造就”另一个意义:成全自己。

三、晋文公退兵的话语效果:权衡利弊,假借仁义

烛之武劝退了秦师之后还不能说是彻底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因为真正发起这场战争的是晋国。晋国攻打郑国的前提是联合秦国,既然烛之武劝退了秦师,晋国自然就无法从中谋利,也就没有了攻打郑国的必要。但是,晋国如何退兵却必须有正当理由,否则就会引发自己内部的危机,晋文公的话语就是要达到既能退兵,又要让自己的将士信服的目的,所以同样要权衡利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了秦国的帮助,晋国没有绝对的获胜把握,同时还有可能失去仁义的道德之名。实际上,晋文公背后真正的想法恐怕是:如果自己单独与郑国交战,郑国势必全力抵挡,到时候可能会落个两败俱伤,而真正渔翁得利的却是秦国。这就是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兵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晋文公的话语无非是掩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已。

猜你喜欢

秦师军事冲突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当前南海局势的影响因素与走向分析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军事冲突视阈下的宋金族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