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行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风险因素分析
2020-12-29韩国瑞董卫兵明海武
韩国瑞,董卫兵,明海武
(郑州颐和医院骨一科,河南郑州 450000)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由腰椎侧隐窝或中央管、椎间孔狭窄等病变所致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多伴有腰痛、下肢根性痛,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症状[1]。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治疗LSS的经典方案,病变节段在接受彻底减压的同时,还可重建其节段间稳定性,目前常用的TLIF/PLIF等椎体融合手术在LSS中均取得了良好疗效[2-3]。但随着手术的普遍开展,相关手术并发症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神经根损伤[4]、邻近节段退变[5]、脑脊液漏[6]、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等,严重影响了术后康复,甚至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7],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痛苦。目前,针对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相关分析罕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8月-2018年11月开展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30例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其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发生情况,并基于其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患者有单侧下肢痛症状,可伴腰痛、下肢麻木或间歇性跛行等表现,结合其影像学检查提示腰椎管狭窄表现,确诊为LSS;②接受TLIF或PLIF融合手术;③术后随访时间不短于1年。排除标准:①伴颈段、胸腰段椎管狭窄;②双侧下肢均有根性痛;③仅行单纯减压手术,或采用前路融合术;④术前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不完整,或术后失访。
按上述标准纳入230例LSS患者,均予以TLIF或PLIF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发生情况,将此类患者列为健侧痛组;其余患者作为无健侧痛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术后健侧下肢痛的相关风险因素。
健侧下肢痛的判定依据为:患者术前仅存在单侧下肢根性痛,术后患侧下肢疼痛明显缓解,但随访期间出现另一侧下肢疼痛或双侧下肢疼痛,为沿原手术节段神经根走行一致的根性症状,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
1.2 资料收集
统计两组患者的以下数据资料:(1)术前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术前病程等资料;(2)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手术方式(TLIF,PLIF),术中失血量,融合节段,术后并发症(感染,螺钉位置不佳,神经根损伤)等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汇总录入2007版Excel表格软件,并导入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行独立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具备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情况及处理、预后
此230例LSS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6.5个月。其中11例术后发生健侧下肢痛,发生率为4.78%。此11例的发生时间为术后第2-50天,均予以严格体检和X线、CT复查或术中探查予以明确,患者均为沿原手术节段神经根走行一致的根性症状,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11例患者的健侧下肢痛发生原因、处理和预后情况,见表1。
表1 11例健侧下肢痛的发生情况及处理、预后
2.2 所有患者资料特征分析
230例中,男144例,女86例;年龄(56.8±12.9)岁;合并高血压34例,糖尿病28例;术前病程(4.9±1.2)年,手术时间(147.9±27.6)min,术中失血量(362.8±41.3)mL;采用TLIF手术155例,PLIF手术75例;单节段融合178例,双节段45例,三节段7例;术后并发感染8例,螺钉位置不佳8例,神经根损伤4例,脑脊液漏7例。
2.3 单因素分析
经x2检验或t检验,两组患者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数和术中螺钉位置不佳、并发脑脊液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内容。
表2 LSS患者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组间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组间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4项因素进行赋值后,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从表3可知:手术方式为PLIF(OR=2.516,P=0.038)和螺钉位置不佳(OR=10.293,P=0.004)是导致术后健侧下肢痛的独立风险因素。
表3 LSS患者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术后出现健侧下肢痛不仅见于LSS术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减压术后亦较为常见[8]。一般认为,术后下肢痛与硬膜囊和神经根损伤、硬膜外血肿致神经根受压,或神经根粘连、术后局部感染致神经根受炎症刺激,以及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内植物位置不佳致神经根损伤等因素有关[9-10],在临床处理中,需辨明致病原因并及时解除,甚至需行二次手术予以缓解。但关于LSS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出现健侧下肢痛的风险因素分析,目前仍较为少见。本研究分析可知,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数和术中螺钉位置不佳、并发脑脊液漏与术后并发健侧下肢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螺钉位置不佳(OR=10.293)和手术方式(OR=2.516)均是独立的风险因素。
关于螺钉位置对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影响,一般而言,当螺钉偏内下方植入时可增加神经根受刺激或损伤的风险,尤其是部分病程长、骨质增生严重的LSS患者,其解剖定位难度增加,若术者操作经验不足可能造成置钉不精准、偏向内侧,一旦触及神经根将增加其损伤风险。本研究的此项OR值为10.293,提示其风险较高。此外,螺钉置入前,即使探针所触及的椎弓根内部四壁均为骨性结构,但置钉时的旋入方向未必完全与钻孔方向一致,若发现螺钉把持力并未逐渐增加或较差,应警惕其行径偏离孔道的可能,需及时终止操作并旋出,而后重新拧入。虽然术中透视有助于精准地引导螺钉拧入,但对于伴腰椎侧弯、骨质增生等患者而言,由于投照位置差异,透视时可能难以发现螺钉位置出现偏差,也增加了钉尖刺激或损伤神经根的风险。
关于手术方式的因素,虽然TLIF和PLIF均为LSS的经典手术方案,但与TLIF手术相比,PLIF对脊柱后方稳定性结构的破坏较大,且患者手术时间偏久、术中出血量也偏高[11],文献报道其术后硬膜外血肿、神经根粘连和刺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TLIF手术[12],从而增加了健侧下肢痛的风险;而TLIF术中可尽量保护小关节和椎板结构,对神经根的牵拉也较少,且有助于保护硬膜囊,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等不良结局。本研究Logistic回归模型中,PLIF手术的OR风险值为2.516,提示PLIF手术造成术后健侧下肢痛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适应症恰当的LSS人群而言,接受TLIF手术可能是一项优选方案。
本研究中,虽然融合节段数和并发脑脊液漏不是独立的风险因素,但在两组比较中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融合节段数越高,则术中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干扰次数也越多,此外,出现螺钉置入不当、神经根粘连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等可能性也面临着多节段“叠加效应”,无形中增加了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风险。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提示术中硬脊膜已经破损,若处理不当可形成硬脊膜假性囊肿,导致神经根受压迫损伤[13],严重者甚可发生感染,导致脑膜炎或蛛网膜炎等问题,因此防止脑脊液漏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基于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间的230例LSS患者手术及随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了术后健侧下肢痛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师友们提供了参考。但本文有如下局限性:①总体仅230例,且健侧下肢痛的发生率偏低、仅11例(4.78%),样本数偏少可能会对数据处理造成一定偏倚性;②健侧下肢痛的根本原因,无非是健侧神经根受刺激、压迫或损伤所致,但其相关因素众多,本文所纳入的预测因素或有疏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