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经论治慢性难治性咳嗽临床体会

2020-12-29刘靖靖孙丰华于喜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肝阳肝火肝气

刘靖靖,张 峰,孙丰华,于喜昌

(1.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内伤咳嗽”范畴,久治不愈则成难疾。在不断查阅文献,跟师学习及临证后,总结发现,诸多慢性难治性咳嗽因肝引起者亦不在少数。肺与肝之间的传变,可因肺先病传至肝,亦可因肝先病而后传于肺。两脏之间相互传变亦有虚实,或因邪实而传,或因正虚而传,更有虚实相兼而传者。例如,肝病传肺,凡肝气郁结、肝火、肝经湿热;或肝阴虚、肝阳虚、肝气虚、肝血虚等,皆可导致肺病。此乃正值疫情防控期间,有些疾病虽不算瘟疫之邪,但因病史长,患者身心俱疲,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1 文献追溯

《素问·咳论》提出的“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描述了肝咳的主要表现为咳嗽、胁痛,甚则连及腋下痛。这些症状也是肝火犯肺证的主要表现[1];《难经·五十六难》曰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2];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咳嗽》指出“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人于肝”;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日迟,肝横司升日速,呛咳未已,乃肝胆木反而刑金之兆”,认为肝气郁结,肝火犯肺;“肝阳逆行,乘肺则咳”“肝逆乘胃射肺”等均可发生肝咳[3];孙思邈《千金要方》也提及肝咳并进一步论述了肝咳的治法“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4];《血证论》曰 “金不制木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清代傅清主论肝咳谓“肝木之火旺乃假象,而非真旺也。假旺之气若盛而实不足,故时而热时而寒,往来无定,乃随其气之盛衰以为寒热,而寒非真寒,热亦非真热,是以气逆于胸膈间而不舒耳”;沈金鳌亦谓“肝气之逆,故肝志之郁,然虽郁不可攻伐,故《内经》有“以辛散之,以甘补之也。肝木之实,因肝血之虚,然既虚则不得废滋养”;近代名医秦伯未言“左右为阴阳之道路,肝升火及肺降不利,两胁刺痛,咳稀痰多,……即拟平肝肃肺”,亦说明了咳嗽治肺调肝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2 病因病机

肝与肺关系密切,“肝足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肝肺经气相通,肝风极易犯肺,影响肺之气机而致咳。

两者之间是木与金的关系,金本克木,但是肝火太旺则肝木会反克肺金,即木火刑金,出现干咳、两胸胁胀满或疼痛、口苦、目赤、咯血等[5]。

肺为相傅之官,为娇脏。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肝为刚脏。二者一刚一柔,刚柔相济,相互协调[6]。

肝主疏泄,肝气上升于左,肺主肃降,肺气下降于右,肝肺升降相因,如《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若肝木抑郁,肝气不升,则肺之肃降功能受阻,影响肺的宣发功能,肺宣降失常而致咳[7]。

3 临证方药

肝气郁结。主症包括干咳,喉痒即咳,喉间有痰滞感,脉弦等。肝气郁滞,气机失调,肝气夹痰上逆[8]。常用方逍遥丸或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用药如柴胡、厚朴、香附、枳壳、佛手、前胡、白芍等。

木火刑金。或表现为阵发性或连续性呛咳、痉咳,或有鸡鸣样回声,伴干呕带白色泡沫样痰涎,久病则肺气受伤,肝乘机,侮其不胜,引发气管痉挛[9]。郑启仲认为百日咳痉挛性咳嗽的病机属“木火刑金”,提出了“顿咳”当从肝论治的观点,创拟了“镇肝止咳”法和镇肝止咳汤,疗效满意[10]。不仅应用于百日咳,凡证属《素问·咳论》“肝咳”者,如咳则两胁下痛,咳呈阵发性痉咳,咳时面目红赤,二目流泪等,均可用镇肝止咳法治疗。另有方剂麻甘决明百部方,常用镇咳药如石决明、钩藤、代赭石、旋覆花、夏枯草等。

肝脾不调。表现为咳嗽喘逆,呛咳连声,阵阵发作,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病机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壅塞肺气,而致痰咳。治疗应调和肝脾,化痰止咳。以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1]。

肝阴不足。症见咳嗽夜甚,时作时辍,其声不畅,痰少且黏,难以咯出,咽干、咽痒,或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延久则胁肋隐痛,目眩头晕,两耳蝉鸣,烦扰梦频[12]。治宜养肝益肾。方用滋阴清化丸或小柴胡汤加减。药用生地、熟地、麦冬、川贝、天花粉、五味子、甘草。

肝阳不足。《蒲辅周医疗经验》曰:“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秦伯未先生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提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阳虚的证候”。此皆为肝阳不足,肺失温养,上逆而咳。治以温补肝阳,佐以宣肺化痰止咳。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暖肝煎等加减。药用吴茱萸、干姜、五味子等。

4 典型案例

赵某,女,35岁,2020年4月1日初诊。咳嗽3个月余,因正值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患者压力巨大。症见咳嗽频繁,干咳为主,每于午后咳嗽加重,咽干咽痒,伴有口干,时有口苦,自汗恶风,心烦,饮食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查体示咽后壁明显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少,脉弦数。心肺腹及其它无明显阳性体征。西医诊断为过敏性咳嗽。中医诊断为肝阴不足,肝气郁滞。治疗原则为滋阴养肝,疏肝解郁,润肺止咳。药用柴胡15g,黄芩12g,清半夏9g,桂枝12g,白芍12g,麦冬15g,太子参15g,桔梗12g,川贝3g,甘草6。日1剂,水煎至250mL左右,分2次喝完,共7剂。4月8日复诊,基本无咳,巩固治疗1周随访已痊愈。

5 结 语

后世医家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种。外感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引发气机不畅,致肺宣降失常,加上肝气郁结、疏泄失司,甚至久咳不止内耗阴津。

临床众多慢性难治性咳嗽中因肝致病、传病者,导致治疗不及时延误者亦不在少数。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王世民在《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的“对肝病的诊治高见”一文中总结了秦伯未老先生学术思想,认为“秦老对肝脏尤为重视,肝脏的生理病理在五脏中涉及最广,引起病证最多,排在五脏之首”。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通过补肝虚,泻肝实,以疏肝、舒肝、泻肝,暖肝,从而使气血调和。肝与肺关系密切,肝木条达,则肺气自能宣发肃降。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紧抓病机,方小量轻,疗效彰显。

猜你喜欢

肝阳肝火肝气
微信在线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微信在线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形成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