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失与重建:传统武术传承方式论译
——基于角色认同视角

2020-12-29张亚东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缘师徒传统武术

刘 涛,张亚东

传承之于武术文化的意义,关系到传播与承载传统文化基因,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的意义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武术文化传承的过程较为复杂,其中不乏多方因素的堆砌与联结,社会环境、民族风情以及制度建设等逐渐成为浸润武术文化传承方式的独特语境。梳理研究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一直备受武术学界所关注,尤其是伴随着多元化理论视角的凸显,当下对于传统武术传承机制的研究已然不再囿于对其表面形式的宏观探索,转而更多的是将其代入不同的微观理论视角中进行挖掘。正因如此,本文在梳理前人关于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认同理论,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角色生成机制进行了学理分析,以社会角色为切入点,从血缘传承、师徒传承以及结社传承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从社会角色的“先赋角色”“自致角色”“开放角色”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对传承传统武术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

一、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角色生成机制

(一)血缘传承:传统武术传承的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且由先赋地位规定而形成的角色。在传统社会,家与国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构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情感认知的熏陶洗礼,促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法家国情怀。在可以追溯到的宗法制度浸润下,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一定的文化使命。从人类的宗族本位思想展开探究,这种文化使命实则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之上,由先赋地位规定的角色来完成,或者说由出生这一先天或生理的因素制约。在先赋角色的语境中,性别、出生次序和种族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在社会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均有所不同。诚如蔡琳坡认为的那样,按照血缘优先的原则,把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放在相应的地位上,形成一种血缘性很强的宗法制度(1)蔡琳坡.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武术传承机制演变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2).。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寻根中,似乎能够轻易窥见家族本位的核心理念均离不开传承的传统思维。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显性的存在还是隐性的发展,似乎都与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中华文化重视血缘传承关系,强调家族本位的责任与义务,蕴含其中的传统武术作为根植于传统历史文化环境的时代产物,更是烙上了宗族制度的时代印记,不言而喻地呈现出宗法制度封闭保守的特性。正如李泽厚认为的那样,“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社会根基,是氏族家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此种说法在陈氏太极拳的传承谱系中就可窥见一斑。在陈氏太极拳的动态发展中,家族内的先赋角色清晰体现着习武之人在家族内的身份地位。由此,家族血缘观念成为传统武术产生、传承和发展的沃土。家族内部通过某些固化的家族伦理约束,塑造传统武术先赋角色传承的本性,正因如此,也致使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对传承人角色的选择具有不可避免的倾向性,只有家族成员在家族伦理文化的浸染之下,才能够扮演本家族武术传承的先赋角色。

(二)师徒传承:传统武术传承的自致角色

恩格斯曾说过,“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因而,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擢升,先赋角色引领下的家族血缘传承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传统武术的传承同样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为了找寻生存路径,每个习武之人都在发展过程中寻绎自己的角色定位,传统武术的传承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家族内的血缘传承逐渐扩展为家族外的师徒传承。实质上,师徒传承的核心内涵就是自致角色的阐释,外人通过社会活动或自身努力来成为本门派的弟子,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诚如王智慧所言,“传统的传承机制在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3)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1).,传统武术的传承也受到这种机制的牵制,在几千年宗法伦理观念的浸润下,自致角色就不言而喻地成为了外人拥有同等权力和角色地位的重要路径,甚至成为比其他人际关系更有力的社会联系纽带。师徒双方以身体行为为起点,以对双方角色的认同为纽带,构成一张社会人情网络,任何人只要处于这张网络上,就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萌生出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诚然,对于师徒传承在武术中的强势发展,可以将其看做是以血缘传承机制为基础,在更大范畴上呈现在大众视野内的模拟血缘传承机制。从“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众多古语中,似乎能够看出传统语境中,家国同构背景下,“师”与“父”同关系的真实转化。众所周知,“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母体”(4)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因而,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母体之一,师徒传承俨然成为一段时期内习武之人追求的固化思维。在传统社会伦理纲常的折射中,“师”与“父”同,“徒”与“儿”同,这就促使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外在因素的助推结成了联系,进一步向我们传达了传统武术中师徒传承的宗法韵味。并且,通过师徒传承形成的社会群体中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和清晰的角色定位,让外人可以通过活动或努力而获得相应的角色与地位,进而通过师父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弟子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来完成宗法意义上的继承。

(三)结社传承:传统武术传承的开放角色

所谓开放角色,即是那些没有被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以及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来从事社会活动。当然,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因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传统武术在这种思维的熏陶下,以先赋角色为原点,以自致角色为节点,逐步勾勒出传统武术发展的宏伟蓝图,让传统武术更为直观地得到横向扩展。

传统武术传承中的结社组织因其具有开放性和自愿性的特征,主要指民间结社组织。从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窥视开放性质的结社组织,或许得以窥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催生出秘密结社组织。宋代结社已然盛行,在亟需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出于抵御外敌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共同目的,民间群体便会结社以求自保,勇武者更是相结为社,武术便由此成为个体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成为凝聚结社的重要纽带。元代禁武风气更是助推植根于民间场域的结社走向更为隐秘的发展情境。明清之际,为了抵抗清政府的压迫,秘密结社迅速发展并大量涌现,同时,随着秘密结社的兴起,武术拳种和流派也竞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社员通过向武技更为精通的人学习来擢升本社武术水平,无形之中拓展了武术的生存空间。由此,不难发现“秘密结社的存在形式,是以武术的传承发展为依托”(5)王晓东,郭春阳.从分化到异化:对武术门派产生和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6).。此外,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中,业缘传承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业缘传承以结社的状态萌发于民间,作为一种以成员的共同兴趣和目标为基础的传承方式,“热爱某一种武术的人就成为了某一个宗族中的一员”(6)方国清,高成强,王岗.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通过自觉或是自发形成一个团队、群体,进而在开放性的团队或者群体中,突破血缘传承以及师徒传承的局限性,这在促进传统武术进一步开放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角色认同危机与挑战

(一)先赋角色的疏离:缺失清晰的传承理解与自觉

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国”与“家”的生存状态不断发生变迁,国家、群体与个体之间既有互动、交织的方面,又有冲突、调适的内容。家国同构的情感张力凸显着个体对群体、对国家的维护与认同,其中“血缘认同成为家国情怀的天然基础”(7)张倩.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与当代传承——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文化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8,(10).,或者说,在家国同构的情怀中,血缘成为了私人情感的明确表达与释放,这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体现得尤为尽致。在传统社会土壤中萌生、成长的先赋角色传承与其它传统文化话语一样,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也曾因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陷入逐渐式微的发展态势,但不容置疑的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文化中,“家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成分”(8)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先赋角色所映射的血缘传承赋予了传承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义务。也就是说,血缘传承作为对传统武术中宗法话语高度认同的既定事实,归根结底还是对所处身份的依附,更是对所属角色的认同。透过先赋角色重新审视血缘传承便不难发现,血缘传承似乎正在成为传统武术发展的瓶颈。随着传统武术的发展,武术生存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些外显的身体行为逐渐演变为不可轻传又不可言说的文化遗产。而这又正如温力认为的那样,“家族成员对于家族的责任之一就是对先人遗产进行继承保护,包括财产、地位、权力以及技艺的传承”(9)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07.。正因如此,这样的家族本位思想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印刻上了宗法痕迹,且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武术门派的分化与形成。围绕螳螂拳生成的流派就有“太极”“七星”“梅花”“六合”等。然而,近乎严格的先赋角色在加固家族本位思想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压缩了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将传承目光投向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或多或少能够从传承身体行为的描述中品味出技艺传授的曲折。授者处于传者角色,为了历史使命进行传授,学者处于承者角色,也为了历史使命进行学习,这不得不说能够为传承提供可靠性的保障,也正由于这种可靠性,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始终囿于较小的范畴内,“传内不传外”的武术谚语,也间接勾勒出武术血缘传承的保守特征,家族框定下仅限家族内部的角色认同让武术传承下去成为先赋角色的责任设定,但是现代化语境下,基于先赋角色形成的责任设定意识俨然已经发生了转变;此外,传承人的身体行为与思想境界较之过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传承人更多追求传统武术的健身功用,很大程度上造成传承传统武术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基于此,试想传统武术如若持续坚持保守的传承立场,必然会缺失清晰的传承理解与现代化的生存空间。

(二)自致角色的隔离:缺乏内生的传承意识与素养

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前人技艺的传承成为了传统武术任重道远的发展前景。也因如此,师徒之间关于身体记忆的传递就多了一些责任和使命的意味,从而营造出某种沉重的传承氛围。在宗族伦理的约束与限制下,拜师仪式成为构建师徒角色的关系纽带。甚至说,只有在拜师仪式的基础上,接受宗族考验,才能得到进入家族或宗族的通行许可,进而获得该宗族传承的角色或身份。模拟的家族结构中,师与父同构、徒与儿同构,这就在更深意义上将师父置于高位的语境中,“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也是肯定为师者在武术传承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显示出注重血缘关系、凸显家族本位的传承理念,进而以“浓郁的宗亲文化”(10)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5.形式呈现出来。但也正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宗亲文化元素,为师徒双方角色的扮演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理论借鉴,更深意义上为角色认同展示和延伸了传统元素的魅力。然而,社会变迁给师徒制的传承结构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受社会外部环境影响,习武者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转而将目光投向其他生存空间,武术的传承就退居为次要地位,难免造成传统武术传承话语权的旁落;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家大力发扬传统文化,武术逐渐在学校中普及开来,武术发展的主要阵地已然转向了学校,传承角色也在师徒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为师生,而之前历经拜师仪式进而呈现出的角色认同,俨然已被师生间的程序化问好所替代,“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转变成了现代的师生关系”(11)张昊,李翠含,吕韶钧.民间武术传承与学院武术教育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在师徒角色向师生角色转变的竞争与碰撞中,基于认知经验对师父产生的崇拜与依附被打破,致使习武者较之从前的角色认同意识消解,对传授者应有的敬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促使建构在宗法思想上的传承结构多了一种选择形式。

(三)开放角色的游离:缺少辩证的实践反思和认知

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社会中某些特定角色的有效传承。在传统认知中,“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是一种‘内源性’的结构体系”(12)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1).,如围绕生存需求产生向上流动的社会角色,进而又由这些社会角色自发形成传统武术习练活动。实质上,这些自发形成的武术习练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为传统武术的赓续传承提供了深度和理性化的内在力量。此外,历史上也曾有过禁止习武的阶段,却反而促进了传统武术的持续发展,进而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内容体系,形成了以结社为核心并极具自发性的武术组织。然而,通过梳理传统武术结社组织的演进历程或许可以发现,向上流动的社会角色所构建的结社组织其发展呈现出颓势,“传播路径封闭、生存空间缩水”(13)张秋平.时代变迁背景下民间武术社团的“亚发展”探微[J].中华武术(研究),2016,(3).,让传统武术结社组织的话语权逐渐旁落。诚然,这种没落与失语的发展态势发端于个体记忆的淡化,继而由个体记忆进一步转化为集体记忆的消释。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围绕生存、生活产生的认知悄然变化,社会中习练传统武术的人群也逐年减少,老年群体已然成为习练传统武术的“主力军”,传统武术变成老年群体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尽管老年群体也能够助推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但近些年的发展态势似乎表明,传统武术即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尴尬局面,这已经成为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传统武术传承角色认同危机的应对与消解

(一)唤醒武术传承主体的自我认同,厚植传承者角色认同基因

传承人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着独特的文化情感,因而对于传承人的声望、地位理应重视,但当下传统武术传承人的社会处境显然不容乐观。快节奏的时代背景导致人们不能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物力来习练传统武术,靠武术谋生的时代一去不返,竞技体育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浸染,以及话语权的旁落更是将人们的目光转向竞技体育项目。当下,老年群体几乎成为习练传统武术主力军的现状无不显示出传统武术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正因为如此,要“从国家层面营造有利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社会环境”(14)杨静,王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5).,并给予传承人相应的人文关怀与保护。同时,传承人对社会给予的社会地位与认可也应珍视,将其视作社会对传承人角色的认同,进而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武术传承人的价值所在。传承人成为传承传统武术的核心驱动,其驱动力通过传承人的技艺、能力、责任直接呈现。传承人理应厘清自身角色定位,建构以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为职业的现代生存路径,甚至将其作为传承人在现代社会谋生或发展的手段,实现对传统社会传承人角色的转述与重建。换言之,只有适应时代的理性需求,通过“以武养武的手段,成为职业的武术从业者”(15)唐芒果,蔡仲林.近代前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的生存镜像与职业变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2).,才能唤醒传统武术传承主体对自我角色的认同,进而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传承。

(二)开辟由师徒到师生的话语通道,打破传承者传统角色认知

围绕传统认知产生的师徒传承与存于历史记忆中的宗法血缘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结。诚如王智慧所言,“传统的传承机制在血缘和模拟血缘的基础上建立”(16)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1).。在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的表达释放中,形成以师父为核心、以徒弟为主要成员的共同体。民国时期,武术跨越民间视野进入学校场域,开始以学校课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视野,似乎表明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师徒制正在悄然被师生制所取代。尽管民间仍能够寻绎到师徒传承的踪影,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教育理念的勃兴,学校武术俨然占据着传承发展的主要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依照血缘亲疏远近和师徒角色传承思维,更深意义上营造出一种通过师生角色的扮演来试图扭转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颓势的方式。一方面,学校场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路径,“武术特有的教育价值具有不可取代性”(17)武冬.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新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2).,因此,就育人的视角而言,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域所具有的组织性、普及性与系统性等特性促使其成为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传承,势必要借助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群体和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在与竞技体育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建构与之相应的师生角色认同,从而实现发展空间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学校场域是学生群体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武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不但续接了德艺兼修的价值认同,更是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手段,甚至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惯常表述。对于传统文化,学生群体理应转变角色思维,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今天,传统武术也要经历与现代文化进行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师徒角色向师生角色的话语转变,以及在传承中的得与失,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与总结。因此,开辟师徒向师生角色转变的话语通道实质上是助推传统武术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更是我们审视武术走向现代化之后的参照点。

(三)建构由结社到社会的集体记忆,重拾与加固传承角色认同

传统武术在当下话语权的缺失,体现出对于传统的具象化排斥,究其缘由无外乎我们之于文化记忆的忘却,这正如王智慧所言:“这种忘却始于个人记忆的淡化,终于集体记忆的消失。”(18)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1).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对集体记忆的消释主要呈现为大众武术爱好者对传统武术的淡忘。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是形成结社组织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当下群众基础根基的摇晃不仅造成了集体记忆的淡化,同时还导致习练个体与习练群体的认同被遗忘,进一步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我们知道,传统武术既要传承,更要发展,而发展正是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19)尹碧昌,郑锋,龚茂富.社会变迁与文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就传统武术文化而言,其传承也势必需要创新。由此,健身价值伴随技击价值而生,也逐渐成为迎合大众对于强身健体需求的缘由之一。可以说,从传统社会走来的传统武术,历经外在社会环境的被动遴选与自身的主动调适才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延续至今,只有获得更深意义与深度的认同,传统武术才能根植于群众基础之中,从而赓续传承下去。由此看来,群众基础不仅是赓续传统的重要手段,还是联结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加固传承群体角色认同的重要路径。因而,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亟需在个人认同的基础上构建群体认同,通过重拾与加固集体记忆,增强武术文化自信,强化武术文化的凝聚力,进而上升到促进大众武术习练者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最终实现传承群体集体记忆的重拾与加固,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现实意义。

四、结语

如果说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社会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进程中,文化发展也由此将动态变化的特征呈现于大众视野,那么意味着传统武术的传承亦是如此。传承既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角色彰显自身特色的原点,又是在学校场域延续和拓展传承群体角色认同的基础,更是传统武术文化重建与加固集体记忆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审视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正是从多维层面去梳理传统武术的被动适应与主动调适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显示出角色认同理论下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转型与拓展,也在更深意义上影响着传统武术未来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血缘师徒传统武术
唐僧师徒再就业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