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故事”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0-12-29左乐平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观点

左乐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故事的论述蕴涵了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指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抽象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这造成了大学生认知和践行上的一定难度。“红色故事”(2)“红色故事”,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它实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活动的生动载体和形象表达;从特殊意义上来看,它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践活动的生动载体和形象表达。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生动、鲜活的呈现形式,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特质内容。因此,把“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亲和力,也能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论内涵形象地呈现出来,这实质上为“马原概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深入探究“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的内在逻辑机理与教学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的逻辑机理

将“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何以融入问题和如何融入问题。何以融入问题是解决如何融入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红色故事”何以能够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看来,文化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独特实践活动形式,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确证和表征。因而,文化既具有实践维度,也具有主体维度。文化的特性表明,文化发展与进步本质上是指向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文化上的进步表征人类进步发展,因而文化也具有一种“以文化人”的功能。“红色故事”属于红色文化资源,它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孕育形成的,以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为基本内涵,集中反映和体现党和人民在实践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的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3)黄蓉生,石海君.论红色文化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内在逻辑[J].高校辅导员,2018,(6).。因此,“红色故事”也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其内蕴的红色基因、价值追求等与包括“马原概论”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目标是内在契合的。

(一)理论内涵上的契合性

包括“马原概论”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是成才与成人的辩证统一,成才需以成人为基础,成人需以成才为目的。这与“红色故事”所深蕴的事实性与价值性是高度一致的。首先,从认知意义上来看,“马原概论”课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红色故事”作为一种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形式,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蕴涵着历史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知,而这种真理性认知的思维基础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其次,从成人意义上来看,“马原概论”课就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而培养人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内化为人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也即所谓的化理论为德性。同样,“红色故事”所体现的德育价值也是由于故事的主体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内化为人的德性,从而才做出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恰恰彰显了社会主义道德,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人的生成活动。因此,从理论内涵上来看,“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二)基因传承上的契合性

“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不仅是在理论内涵是一致的,在基因传承上也是同根同源的。首先,从实践根基上来看,“马原概论”课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蕴涵着中国实践基础的原理阐释和表述方式。因此,我们在教授“马原概论”课时不能脱离中国实践。“红色故事”的生成更是源于中国革命的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即中国实践。因此,“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都是具有中国实践根基的。其次,从文脉根基上来看,“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都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最后,从精神价值根基上来看,“红色故事”所彰显的精神实质与“马原概论”课所透显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因此,“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二者在基因传承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三)行为价值上的契合性

“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不仅在知与意层面具有契合性,在行层面也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首先,从主体实践活动的指向来看,“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二者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问题。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而“红色故事”本质上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形式和鲜明载体。“红色故事”所承载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文化遗传机制会传承下去,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包括“马原概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就强调,教育应该为党育才和为国育才,“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

而时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新人,很显然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人,不是什么其它意义上的新人。因此,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故此,“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在行为指向上是一致的。其次,从主体实践的价值蕴涵来看,“红色故事”本质上是一种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实践活动,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具体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仰、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和价值立场,因此,“马原概论”课实质上也是向大学生传授无产阶级价值立场和人民立场,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道德。所以,我们从“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二者的行为价值上看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无论在性质、情感和基因上都是具有同构性的,这也是“红色故事”与“马原概论”课相融合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在探究了“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的基础和前提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的实践路径。

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95.根据鲁迅的“三美”思想,基于“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的逻辑机理,结合“红色故事”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来探寻“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的路径。

(一)“意美”:发掘“红色故事”的理论魅力来感心

所谓“意美”,实质上是指“红色故事”所蕴涵的真理之美。“红色故事”本质上是“红色”的,传承的是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而这实质上与“马原概论”课要实现学生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挖掘“红色故事”所蕴涵的与“马原概论”知识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红色故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阐释“红色故事”,达到以“红色故事”所蕴涵的真理之美来感动大学生,厚植大学生理论根基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去发掘“红色故事”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马原概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通过讲好“红色故事”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原概论”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而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因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要把握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基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当然这种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基础的,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如何理解人民性?如何理解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通过复杂的逻辑推演来达致目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把理论故事化、生动化,而“红色故事”的“红色”底蕴恰恰就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本立场,用“红色故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更形象、更生动,也能够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受到心灵的震撼。比如: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突破重重险阻最后胜利到达陕北的长征故事。红军进行的长征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没有被吓倒和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和走向胜利,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这体现的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因此,长征故事就非常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这是对理论论述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完善。像长征故事这样的“红色故事”都是能够很好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我们在“马原概论”课教学中应该要善于讲好“红色故事”。

其次,通过讲好“红色故事”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是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论证和诠释好基本观点有助于把握好基本原理。2018年版“马原概论”课教材在导论部分中列出了十七个基本观点,对这些基本观点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对每一个基本观点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要准确把握;二是对基本观点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把握,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深入浅出式或讲故事的教学方法,用“红色故事”诠释基本观点,用基本观点说明“红色故事”。一是要把握“红色故事”的事实逻辑。精准掌握和理解“红色故事”的发生、发展事实,特别是要对那些似是而非的材料进行分辨,力求有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要精准挑选和收集那些与基本观点具有内在联系的“红色故事”。这是揭示“红色故事”中蕴涵的基本观点的前提条件。二是要讲清楚中国的革命逻辑、建设逻辑和改革逻辑。“红色故事”不仅仅是单纯的故事,背后实质上是蕴涵着理论逻辑的,是中国的革命逻辑、建设逻辑和改革逻辑在历史主体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不同时代的“红色故事”本质上是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理论逻辑。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实质上反映着中国的革命逻辑,说明中国革命的道理和必然性;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故事”实质上反映着中国的建设逻辑;改革开放的“红色故事”实质上说明中国的改革逻辑。所有这些“红色故事”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实质。三是要把握“红色故事”与具体基本观点的结合。我们要以事实来说理,也要做到事实与道理相结合,以事实来说道理。“红色故事”是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历史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比如,大革命的失败实际上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等,我们要反对各种离开客观事实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将事实与道理相结合,准确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演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到思想认同,既要从讲好“红色故事”来阐明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也需要运用新时代生动的“红色故事”来阐明这一思想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从而实现“红色故事”与道理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通过讲好“红色故事”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实质上就是方法,只不过方法是就基本观点的实践运用角度来论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的。认知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准认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指出,高校教师要做到“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7)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因此,“马原概论”课不仅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红色故事”是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必然内蕴着历史主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用“红色故事”去生动形象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既便于学生理解和认知,也便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给自己设立一个形象的参照系。比如,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就蕴含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毛泽东在著作中辩证分析了中日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批判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提出了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正确观点。实际上,“红色故事”中都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我们在“马原概论”课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结合之中的,而“红色故事”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既可以用“红色故事”所蕴涵的理论内涵来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可以用“红色故事”来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原概论”课与“红色故事”的良性互动。

(二)“音美”:发掘“红色故事”的丰沛情感来悦人

所谓“音美”,按照黑格尔的说法,那就是音乐始终是“主体的艺术”(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3.,表现的是“主体的内心生活”(9)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2.,直接针对的是“心情”和“情感”,因此,“音美”实质上是指用情感来感动人和解放人,而“红色故事”是主体实践活动的生动表现,本质上蕴涵着故事主体的丰沛情感,表征着一种情感之美,而这种美是“红色”之美,是故事主体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之美。“红色故事”不仅内蕴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维度,表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蕴涵着丰沛情感。而这种情感价值之美从另一个层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原概论”课着力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马原概论”课是理论维度和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故此,“马原概论”课教学中还需要一种感性诉求的方式,以情感价值来演绎“红色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感动。

首先,注重深刻表达“红色故事”的信仰。信仰是一种深沉情感,是理论转化为主体的深切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是包含着深厚情感的。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支配下,主体的实践活动才呈现出自身特点和独特方式。“红色故事”之所以是“红色故事”,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信仰表现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中,也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着情感中。正是由于我们的先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在他们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真正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是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沛情感的。因此,在“马原概论”课教学中应该将“红色故事”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进去,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具有知识科学性,也具有情感价值性,这二者是相统一的。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对基本原理背后的情感价值有深刻的感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注重准确抓住“红色故事”的情节。情节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也是揭示故事本质和意义的重要关节,还是主体内心情感活动的突出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情节实质上就是矛盾的深刻展现,体现主体处理矛盾的智慧和能力,这就必然涉及到指导和支配主体实践的思维框架和理论动因。因此,在“马原概论”课教学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如果仅仅从抽象的理论视角切入,对于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且无法使学生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情感感知和审美愉悦。因而,在“马原概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红色故事”中的情节来设计问题,从而在解决矛盾的紧张冲突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情感认知。如遵义会议,我们可以设计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路线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从而来说明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等等。这样既可以认知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可以深化对这些基本观点的情感认知。

最后,注重精准建构“红色故事”的语境。由于时空差异和时代变迁,学生有时候是难以对“红色故事”的语境有代入感的,导致学生对“红色故事”产生冷漠感,成为“旁观者”,不能与“红色故事”的主体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这就需要在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主体之间搭建一个情感交流平台,即建构处于不同语境的主体际关系,从而在这种主体际情感交往平台上实现学生的感同身受、心灵震撼、情感熏陶和价值重塑。要精准认知和阐释“红色故事”的缘起、高潮、发展,把握其中渗透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要把“红色故事”活化、再实践化、再生产化。所谓活化,是指对“红色故事”的言说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叙述,而是要把“红色故事”的人物、情节、细节等以现代的方式和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所谓再实践化,是指“红色故事”虽然是历史的、过去的,但是要通过新的实践方式来再实践和再表现,从而切入现在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所谓再生产化,是指要在保留本质和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新的时空语境对“红色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以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和新要求。比如我们可以采用VR、网络虚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红色夏令营、重走长征路、视频+弹幕等体验方式使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认知和情感认知。

(三)“形美”:发掘“红色故事”的丰富形式来育人

所谓“形美”,是指表达内容的一定形式所呈现出的美感。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Satayana)认为,形式美是美学中最有特色的问题。“形美”包括了内在组织结构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这种“形美”实质上是内容和本质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也是构成事物本质的不可或缺之物。“红色故事”作为一种文艺作品,实质上也是呈现一种有意味的“形美”,这种有意味就是“马原概论”课所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味道。“红色故事”中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但是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通过“红色故事”有意味的“形美”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深入探究“红色故事”的“形美”,并将其融入到“马原概论”课教学中去,有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注重“红色故事”的形式整体性。“红色故事”是一个整体,就其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而言,显示了“红色故事”是在内在矛盾的发展推动下前进的,从而表现出“红色故事”发展形式的完整性;就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言,“红色故事”的内容要素和表现形式具有有机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从而也构成了一种有机的完整性。可以说,“红色故事”作为一个形式整体,实质上揭示了“马原概论”课中涉及到的真理是具体的以及唯物辩证法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此,我们可以从“红色故事”的形式整体性入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马原概论”课中融入“红色故事”时,不是简单叙述“红色故事”,而是要把“红色故事”设计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味道的有机形式。比如,我们在教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与主体选择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的时候,可以设计中国人民寻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的故事来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在这个故事的设计中,我们既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所呈现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性,又要把握中国人民在选择各种可能性道路上的完整性,从而把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置于全面的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去考量,凸显在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与主体选择关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第二,注重“红色故事”的内在形式。所谓“红色故事”的内在形式,是指“红色故事”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发展结构上的有机性,而这种内在形式实质上也契合了“马原概论”课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必然性。所以,我们在“马原概论”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故事”时,要善于设计“红色故事”的内在形式,并通过这种内在形式来表现“马原概论”课所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红色故事”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比如我们在阐释“马原概论”课中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时,可以设计安源工人罢工的故事。安源工人为什么会罢工?导致工人罢工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对安源工人罢工的必然性仅仅从工人争取经济利益上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深入到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来说明工人遭受剥削和压迫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人要彻底得到解放,就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推翻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因此,安源工人罢工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角度去说明。

第三,注重“红色故事”的外在形式。所谓“红色故事”的外在形式,是指对表现“红色故事”的方式进行把握和认知,主要表现为形体与形符。形体主要是指教师的各种肢体语言,生动、传神、准确的形体动作是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半条棉被”的故事来说明。我们要把主人公剪棉被、送棉被等动作、情绪、心理详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者的真挚为民情感。形符主要是指利用板书、挂图、多媒体、VR等手段把“红色故事”的“意美”和“音美”表现出来。“红色故事”的语言叙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借助适当的道具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生动效果。比如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为例来说明。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在黑板上把大讨论的来龙去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勾画出来,同时,可以播放邓小平的原声讲话以及历史参与者的采访录音和视频。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很显然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也能够更形象地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这两种方式都是“红色故事”的外在形式。这种外在形式的设计实质上是可以有效地阐述“马原概论”课中的知识点的,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红色故事”的认同度和接受感,特别是能够把“马原概论”课中那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生动化。

“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要把握“意美” “音美” “形美”的“三美合一”,特别是要把握“红色故事”中的“意美”,这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三美合一”能够使“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机结合。

总而言之,将“红色故事”融入“马原概论”课教学深化了“马原概论”课教学改革, 也为“马原概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和新思路,同时,也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新形式。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概论观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观点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原理及改进措施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