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探析

2020-12-29曾兴华金玉洁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师生民族

曾兴华,金玉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民族地区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网络阵地日益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科学认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推进工作创新,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民族地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构建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5次)统计,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在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大,达到了26.9%。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民族地区高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使得其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中呈现出特殊性,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重点关注。

(一)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需要

民族地区高校同其它地区高校一样,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民族地区高校长期在民族地区办学,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人才,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地各族群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加强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地区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

当前,网络空间的拓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愈发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输入,鼓吹西方主流价值观念,妄图破坏我国民族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局。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地区办学,广大师生员工更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网络舆情预警能力,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的网格中发挥积极作用,自觉担负起民族团结教育和维护地区稳定的责任。

民族地区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高校党委必须从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高度,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担负起维护校园稳定的职责,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

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3.民族地区高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不断凝聚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青年学子的青春力量,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民族地区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植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容,旨在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图分化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进步力量。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让广大师生筑牢民族团结的精神防线,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凝聚各方力量,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形成好这个同心圆,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的力量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线上和线下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共识。用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凝聚共识,增强建设家乡的自觉行动能力,练就过硬的本领,汇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净化网络空间内容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民族地区高校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净化网络空间的现实需求。

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拓宽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场域,突破了传统的社会空间结构,海量的信息借助网络技术得以快速传播。由于网络空间中信息传递具有隐秘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带有西方意识形态内容的影视作品、电子期刊杂志和图书等资料,在自身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对涉及西方意识形态内容的某些观点认识不全面,盲目跟风膜拜。民族地区高校要善于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正向的网络引导作用,自觉占领互联网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更好地实现网络育人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起源于阶级的对立与国家的产生,在阶级和国家依然存在的社会里,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4)刘娜.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0.。当前西方国家在网络新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上传播的意识形态内容,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争夺群众的重要战场,“越落后的意识形态越是善于利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传统习惯势力和群众的落后保守心理,它对群众欺骗蒙蔽的作用也就越大。”(5)萧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89.高校青年群体思维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但理性、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不良信息免疫力较差,对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蒙蔽作用认识还不够。只有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落后的意识形态,我们才能在网络空间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在制度上明确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7)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考核指标。高校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模式的创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有待提升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若干薄弱环节,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成效。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够、学科专业建设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不高和课程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在民族地区“一类培养模式”下,一些民族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由于汉语听说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背景以及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储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掌握不彻底,政治术语理解不深,影响了学习效果。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采用大班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互动性不强,任课教师对课程考核采用批阅笔记或者以撰写小论文为主,个别学生存在应付、代写及抄袭现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师生进行网络舆论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充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不足

信息化时代给民族地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迅捷的信息处理条件,实现了网络信息共享。由于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民族地区个别高校对新媒体新动向新趋势的关注不够密切,现代网络技术运用的水平不高,智慧校园建设滞后。部分高校同各类网络媒体平台、渠道和载体的联系不够紧密,线上的正面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不够及时,校园传统媒体与社会网络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度不高,影响了信息沟通协同、舆情监控和社会风险研判等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民族地区部分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比较单一,校园网中未单独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栏目,或者栏目不够醒目,影响广大师生的点击率和浏览量。部分领导干部忙于业务工作,对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动力不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削弱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三)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的网络渗透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显著,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民族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凸显,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在网络空间的焦点主题讨论中易触发高校师生社会心理失衡现象,为各类非主流文化提供生存土壤。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没有完全将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个别师生的负面情绪或不当言论流向网络空间,容易形成网络社区中的亚文化圈。社会思潮“总是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思想潮流。”(8)梅荣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策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0).民族地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民族地区高校的广大师生通过网络接触了多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媒体此起彼伏,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渗透,消解和对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四)师生网络诉求的多样化

互联网跨越了信息传递的物理障碍,让民族地区高校广大师生与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网络购物中形成了自己的消费偏好;在观看网剧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在各类“QQ群”“微信群”和虚拟社区中扩大自己的社会人际交往圈。每位网民都是一个网络信息收发的支点,能够自主在网络空间中传递信息、发表评论和动态等。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化选择的网络行为模式,让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网络诉求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学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带来挑战。其一是诉求内容领域更加宽泛,既有居住条件等生活需求,又有薪酬待遇等工作环境诉求;其二是诉求的非理性和从众化,个别师生对某些社会事件,没有经过理性判断,凭个人主观感受发表评论,人云亦云后极易发酵成公共网络舆情事件;其三是诉求主体的泛化。民族地区高校部分师生在网络世界中比较活跃,形成了一批网络意见领袖,个别人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加速网络舆论的传播,造成主体泛化。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性化特征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2013年,教育部等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上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校有许多共同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文化、地理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工作环境要素的非平衡性

面对开放、流动的网络空间,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环境诸要素之间形成了非平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和安全的重要性同网络作用形式的辅助性和主导性之间存在潜在的结构性矛盾。民族地区高校在网络空间中自组织能力偏低,网络生态环境同网络育人目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处于非线性的平衡状态中,任何内外力的细微推动,都会引起工作环境系统的变化,在非平衡中趋于稳定。

(二)工作方法手段的低技术性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关配套经费支持,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不足,工作的成效和质量有待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对新媒体技术运用水平较低,难以迅速、准确地预判网络舆情事件发起和扩散,风险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在“两微一端”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点击率不高、吸引力不强和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低技术性特征,让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易被攻击,导致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牢靠。

(三)工作内容思想的隐渗透性

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宗教观念、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特征。民族地区高校生源范围不局限于本地,涵盖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的师生共同孕育了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络空间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思想交锋特征,隐渗透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以自我为中心和个人主义的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抵制。因此,要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现实生活中,要让师生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民族政策理论,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厘清交往过程中的意见分歧及问题根源,自觉担当民族团结和谐关系的实践者和维护者。

四、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个性化特征,民族地区高校党委应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主体创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一)理念创新路径

1.树立“大宣传”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针对意识形态工作虚化、淡化和空心化的现象,习近平同志提出“大宣传”工作理念,要求从党和国家整个工作大局出发,打破条框,互通共享,打好组合拳。“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9)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要把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放到第一位,不断推进理念创新,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转变“小宣传”思维,突破宣传部门的壁垒,深化宣传工作机制改革,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用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贴近高校师生生活实际,突破语言隔阂,使用符合少数民族师生实际和民族特色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让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动鲜活,更加具有感染力。

2.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法,“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6.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是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能背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47.民族地区高校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同时,要坚守底线,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3.强化法治意识,提高依法管网治网水平

习近平同志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强化法治意识,依法治网,是民族地区高校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先决条件。现代法治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妥善解决网络空间中涌现出的新问题具有促进作用,民族地区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网,建立健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一是要加强师生的法治教育,树立依法管网治网的理念,不断增强网络治理能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切实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其二是要加强社会网络新媒体的高度自律,积极拓宽民族地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发声渠道,促进学校与地方、网络媒体建立良性的互动,共同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法治体系;其三是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在学校主页中开辟网络意识形态政策法规宣传栏目,通过师生对政策法规的了解和认知,让其直观感受到意识形态工作的严谨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手段创新路径

1.要善于使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

“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民族地区高校要善于使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挖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造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5-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强化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05.,讴歌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弘扬民族团结和谐正能量,引起各族师生共鸣,不断增强网络阵地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完善网络监管体系,打造网络意识形态“保障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9-30.民族地区高校要健全网络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网络信息管控,规范网络信息管理和报送流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有效控制和减少不当言论或校园事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夯实“大宣传”工作部门的队伍力量,选派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骨干参加地方网信、公安、教育和统战部门主办的各类培训,加强同类院校工作经验交流,认真梳理民族地区特殊网络舆情管理经验,同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密切配合,积极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保障网”。

3.解决好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现实问题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直接和间接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经济及政治特点。网络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政治观念形式。做好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社会存在层面观念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剖析,即着力解决好困扰广大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诸多现实问题,始终“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1.

(三)主体创新路径

1.落实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

民族地区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好教育部关于设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的要求。纪检监察部门要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履行监督责任,对网络舆情管控工作进行执纪问责、敢抓敢管、善于亮剑。对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进行常态化监督,强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要突出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

2.建强网络宣传员队伍

“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17)新华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中国民族,2014,(10).。民族地区高校要做好先进人物事迹的资料挖掘工作,把参与民族地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老干部、老党员和老教师纳入到人物故事库中,他们既是讲好民族故事的生动素材载体,也是增强高校网络宣传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地区扶贫干部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黄文秀式的先进模范和典型事迹,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挖掘这些奋战在精准扶贫一线的校友资源,聘任他们担任兼职辅导员或校外网络宣传员,共同肩负网络育人的职责。建设一支由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要重视对善于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党务工作者的培养和使用。

3.培育一批网络名师

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加大网络名师培育工程投入,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领域课程,让学校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走上网络讲堂,走进“两微一端”。做好学校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校园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在校园网内开设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名师课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相互补充,不断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着复杂多样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及面临的诸多挑战。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主体创新,多维发力,扎实推进民族地区高校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就能破解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困局,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师生民族
我们的民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MINORITY REPORT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