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同义关系涌现特征的认知语用学解读*
2020-12-29李晶洁
庞 杨 李晶洁
东华大学
提 要:有别于一般语境中的词汇同义关系,特殊语境下涌现的同义词更有创造力,其同义关系呈现不确定性。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汇同义关系时,其同义词时常呈现涌现特征,这一特征无法通过语义联系理论进行阐释。本文以关联理论模型为出发点,结合认知心理学特殊范畴概念,探究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前提和机制。研究指出,词汇同义关系的构建是词汇百科信息与语境假设互动的产物, 其涌现特征由会话双方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在具体语境下推导而来。
1. 引言
词汇同义关系(Lexical Synonymy)是语言学意义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语义学语用学界面问题探索的不断深化,词汇意义及关系的研究呈现认知心理学转向。在语言使用中我们发现,当词汇在通常情况下(一般语境)呈现字面意义时,其同义词相对固定。但当一个新的语境(特殊语境)出现时,词汇的同义关系会随着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而建立或改变,此时的同义词带有不确定性,富有创造力,在语境中呈现涌现特征(emergent property)。例如:在BNC语料库中,当“fresh”(新鲜)分别与“air, shirt, assistant, idea”搭配时,我们发现“fresh shirt” 与“clean shirt”(干净的衬衫);“fresh air” 与“clean/pure/unpolluted air”(新鲜的空气);“fresh assistant”与“new/inexperienced assistant”(没经验的助手),“fresh idea” 与“new idea”(新奇的想法)分别构成同义关系,其同义词随语境的变化而改变。又例:Mary has a temperature.(玛丽发烧了。)在这一语句语境中,“temperature”与“fever”构成了同义关系,用来描述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而The temperature has stayed hot this week(这个星期的气温居高不下。)句中的“temperature” 与“weather”构成同义。上述的这些同义词不存于词汇的背景信息中,它们仅在某一特殊语境中涌现,属于有意而为的创造。它们是不确定的,语境产生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导致同义关系的构建或消解。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使得现存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意义关系理论面临挑战。这些同义词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什么认知机制导致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 本文将从词汇语用学角度,试图解决上述研究问题,并解析词汇同义关系涌现的认知前提和机制。
2. 词汇同义关系的理论研究
结构语义学试图脱离具体语境阐释词汇同义关系,并通过语义学模型来描述同义词之间的概念差异。Lyons(1963)和Cruse(1986)等语言学家认为,词汇关系优先于词汇意义而存在,词汇意义由它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和意义关系所决定。这种观点强调同义关系的重要性,但其只关心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而不探讨现实世界和语言使用者的心智,因此很难确定在具体语境中同义关系是否成立。认知语言学研究为解释词汇同义关系提供更多理论阐释和实证依据。认知语义学家(Fillmore, 1977; Lehrer, 1982; Dirvenetal., 1982; Geeraertsetal, 1994; Rudzka-Ostyn, 1995; Grondelaersetal., 2007; Divjak, 2010; Glynn, 2010等)借助语义框架、语义场、以及意义公设等理论,对同义词的用法、语义特征、以及概念结构等进行分析,但他们普遍认为:词汇同义关系是固定的、共享的,是人们建立在以往经验之上,在某些固定的认知语义框架下发生的词汇语义联系(association)。换言之,同义关系激活了词汇储存在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语义联系,词汇概念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依赖于其概念范畴和语义联系。
Lehrer(1982:76)发现,在描写“body type”(体型)时,“heavy”(笨重)、“big-boned”(骨骼粗大)与“muscular”(肌肉强壮)并不能被认为是完全同义,但当它们被用来修饰“wine”(酒)时,彼此之间的概念差异消失,因为即使是品酒专家也很难说出“heavy wine”、“big-boned wine”与“muscular wine”(烈酒)在口味上有何差别。这就说明,某些语境会使得词汇意义的概念差异缩小甚至消失,进而形成同义关系。Lehrer(1982)和Glynn(2010)认为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他通过语义场理论分析同义关系,考量词汇间的共有语义特征。这些语义场相对固定,属于词汇百科信息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认知语义学普遍认为,同义关系是两个或多个词在某些固定的认知语义框架下发生的静态词汇语义联系,人们主要通过以往经验在词汇间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固有语义特征。
语用学家通过语用原则阐释同义关系的语境依赖特征(Grice, 1967, 1989;张绍杰,2010;Murphy, 2003)。Grice(1989)指出,说话人使用一个相对罕见的词,必有其原因:说话人刻意强调这个词和常见词的区别意义,而听话人需要领悟这层意义,将它归入话语的交际意义。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解释了说话人“为何使用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新格莱斯语用学的代表人物Horn(1984)的Q原则和R原则说明,有时字面意义相同的两个词,其使用意义并不相同。顺应他们的观点,词汇没有绝对的同义性:同义词虽具有相同的字面意义,但其会话含义不同。这些理论用于解释同义关系虽然有一定语用交际原则可循,但尚不能阐释同义关系的认知机制。
关联理论学者揭示了词汇意义在语境中的动态构建过程(Carston, 2002, 2019; Wilson, 2017;姜望琪,2014),他们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中,词的意义往往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在线扩充或收缩。进而构建出符合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词汇特别概念(ad hoc concept)。Carston(2002)提出语义待确定论(linguistic underdeterminacy),认为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并不能编码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整个命题,需要听话人在语境中通过语用推理来确定。如果词汇意义是动态的,交际双方需要在语境中构建词汇的概念,那么同义关系的建立也会随交际场景的不同而改变。语义待确定论为理解言语交际中词汇特别概念构建提供了理论前提,同时也为理解词汇同义关系奠定基础(庞杨,2012,2016)。特别概念指的是会话双方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将词汇概念在线扩充或收缩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丰满的概念(fully-fledged concepts),在线构建词汇同义关系, 包含词汇特别概念的解读。以前面提到的“fresh”为例,该词被用来修饰不同名词时(fresh shirt/air/assistant/idea),分别在线构建该词的特别概念。而“fresh”表达概念的在线收缩使其分别与“clean”、“pure”、“unpolluted”、“new”或“inexperienced”在不同语境中构成同义关系。
综上所述,各语言学派对词汇同义关系的解释各有不同。多数语义学家通过描述同义词的概念差异,将语境中产生的意义纳入词汇的规约意义,却无法解释交际中同义关系构建的不确定性、动态性,以及同义词的涌现特征。从认知语用学视角出发,具体语境和词汇特别概念的在线构建直接影响同义关系的构建或消解。传统语用学理论初步阐释同义关系的语境依赖特征,而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提出的语义待确定论和词汇特别概念为词汇同义关系的在线构建提供理论前提和基础。
3. 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
具体语境中词汇概念的语例给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词汇同义关系模型带来挑战。比如:“那瓶子是空的”是一个简单的语句,但其构成成分“空的”在具体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概念,即使在相同的语境下不同听话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假设要回收这个瓶子,那么“空的”可能意味着“达到了可被回收的程度”。但如果在化学实验室里听到这句话,那么“空的”所表达的概念可能是“可使用进行化学实验”,两者概念差异显而易见(庞杨, 2015)。由于词汇意义是动态的,因此同义关系的建立也会随交际场景的不同而改变。还以“空的”为例,在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语境下(即“可回收的瓶子”),所产出的同义词可以为“没用的”、“可以扔掉/回收的”等;但在第二种语境下(即“可以用来做实验的瓶子”),恰当的同义词变为:“干净的”、“无污染的”等。问题是,这些同义词是从何而来呢?或者说,人们依据什么产出了这些同义词?
上述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同义词可以概括为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它们不包含在词汇的百科信息中。近年来,涌现特征成为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认知语义学家(Lakoff, 1987; Fauconnier & Turner, 2002)通过对应(correspondence)、映射(mapping)或联系(association)探讨词汇共同语义特征及词汇的相似性,他们将语义联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机制。但是同义关系在语境中表现的涌现特征并不是由于词汇本身的多个语义特征造成的,这些意义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决定了不能将其归于词汇的固有联系。比如:“可回收的”、“可用于实验的”不是“空的”这一成分的固有语义特征,人们也无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其与固有语义特征联系在一起。
与语义联系理论不同,语用学家(Atlas, 2005; Carston, 2002a; Wilson & Carston, 2007; Recanati, 2004;周红辉、冉永平,2002)、心理学家(Barsalou, 1982, 2010; Rips, 1995; Fernandez, 2007, 2008)基于语用推理机制阐释词汇在语境中表现出的涌现特征。他们指出词汇的语境信息不是预存在大脑中的,而是会话双方即时的动态构建,需要依赖语用推理机制根据共有知识推导而来,并体现为涌现特征(周红慧、冉永平,2002)。词汇语用学家认为,相对于语义联系,语用推理机制可以将共有知识(包含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和涌现意义建立起系统的对应关系(Wilson & Carston, 2007)。一些语用学家及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Rips, 1995; Hampton, 1997; Gluckberg & Estes, 2000)表明,涌现特征并不局限于词汇同义关系,而是广泛的存在于其他的词汇含义,如词汇的隐喻意义,甚至于词汇的字面意义中。其中,Rips(1995)将形容词词组分为两类,一类是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搭配,如:“casual shirt”(休闲衬衫)、“digital watch”(电子表),另一类是多数人较为陌生的、新奇的搭配,如:“smoky apple”(烟熏的苹果)。这里的苹果可能是“dried, hot, blackened, or bad-tasting”(干的,热的,发黑的,味道差的)。Rips(1995)在采访时发现,被试对后一种搭配的涌现特征是通过词组成分的背景信息推导而来的。首先,他们想到“smoky things”(烟熏的东西)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加热。然后他们继续推理:如果苹果经过这样的长时间高温加热,很可能会“变干、变热、发黑,或味道变差”。这些推理结果完全符合原词组的涌现特征。后续的一些心理实验(Barsalou, 2010; Glucksberg & Estes, 2000)进一步证实了语用推理理论:如果为上述例子“smoky apple”添加一个语句语境,例如:“What does a smoky apple taste like?”(烟熏苹果的味道如何?),被试倾向于回答“tastes bad”(味道差),也就是说语境为听话人树立了一个目标和预期,使得涌现特征推导的速度和可预见性显著提高。听话人先推测“烟熏”这种方式会给食物的味道带来什么影响,然后他们又从预期结论“a smoky apple tastes like ...”(一个烟熏的苹果尝起来…) 出发进行逆向推理(1)心理学家(Barsalou, 1991)认为话语解读过程包含以目标为导向的推理(Goal-directed inference),也就是从预期的结论出发推导其可能前提的一种逆向推理。关联理论学家(Wilson & Carston, 2007)指出,听话人为达到预期话语关联,需要同时进行正向和逆向推理。,得出“味道差”的推论。以上实验表明,在特殊语境下词汇的涌现意义是人们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在共有信息的基础上推导而来。
认知心理学的特殊范畴(ad hoc category)理论为解释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提供可能。根据语用关联理论的假设,当会话双方需要产出符合语境的同义词时,首先构建符合交际意图的特殊范畴,并通过语用推理机制推敲其范畴成员,从而形成认知相似性并建立词汇同义关系(庞杨,2012,2016)。传统分类学中的“水果”、“鸟”、“衣服”等属于一般范畴;而当我们在一个场景中,比如在家里需要从高处取物,建立一个“可以踩上去的物品”的范畴,这时“椅子”、“小矮凳”、甚至“桌子”都具有了认知相似性,特殊范畴随语境的改变而产生。认知心理学家Barsalou(1982, 2010)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特殊范畴是人们为达到临时交际目的在线构建的相似概念的集合,不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其构建过程受语用推理的制约。语用推理观点认为,特殊范畴对于建立认知相似性起激活和促进作用,因为只有特殊范畴才能唤起语境相关信息。庞杨(2012,2015,2016,2020)提出特殊范畴对于词汇概念的认知相似性的构建起激活和促进作用,因为特殊范畴的构建激活和限制了词汇的语境关联信息和词汇的涌现特征,即词汇特别概念。基于一系列的认知心理学实验任务,她考察了不同的范畴类型和不同语境对词汇概念相似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相比一般范畴,呈现特殊范畴显著了提高词汇概念的认知相似度,因此促进了词汇同义关系在具体语境中的构建。实验结果支持语用学理论对词汇同义关系的解读,弱化了语义联系机制的作用。
根据认知语用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词汇同义关系的构建并非是简单的语义联系,而是在关联语境和背景信息下进行的语用推理。词汇同义关系构建的理论前提是语义待确定论,而其认知机制是语用推理。词汇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同义词,不储存于词汇的长期语义记忆和百科信息中,而是依据交际中构建的特殊范畴推敲的动态词汇特别概念。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既是语用学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问题。下面将借助语用推理与特殊范畴理论,并以语义待确定性为前提,对词汇同义关系涌现的认知机制进一步分析和解释。
4. 词汇同义关系涌现特征的认知机制
词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其中关联理论将话语意义的解读看作是以目的为导向,也就是说,听话人的总体目的是构建说话人意义的最佳关联假设。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接收的每一句话都创造了一个关联假设,连同如何达成话语总体关联的具体预期,决定了听话人会推导哪些语境隐含意义。听话人的任务是寻找一个符合具体预期的总体解读,并认为这一解读能够最大程度上符合其对说话人意义的假设(Wilson, 2016)。根据关联理论模型,我们认为词汇意义的特别概念在线构建导致了词汇同义关系的涌现特性。同义词是会话双方在具体语境中在线构建的涌现概念,而不是静态储存在记忆中的固有语义特征。
同义词在语境中所表现出的涌现概念有其规律可循,其认知机制是语境下的动态语用推理。汉语形容词“干净”的百科信息包含:“不肮脏”、“没有尘土”、“无杂质”等。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检索包含“干净”的语句语境:
(1) 他们(欧洲人)的饮食很天然,很简单,有时就是一个水果,或者是一点米饭加一点干净的蔬菜。
汉语本族语者认为“新鲜”、“健康”、“绿色”等都适合作为例句(1)中“干净”的同义词,这些语境涌现概念不存在于“干净”一词的百科信息中。根据关联理论的解读,在上面的语句语境中,听话人结合“干净”的百科信息和语句明示内容(欧洲人的饮食很天然、很简单),推理出所属特殊范畴“形容欧洲人餐食中的蔬菜”里的词,如:“新鲜”、“健康”、“绿色”等,这些词都与“干净”具有认知相似性。听话人继而得到预期结论:欧洲人饮食中的蔬菜很新鲜,并以此为出发点逆向推理其是否符合话语关联假设。如果不符合关联预期,他将回溯这一过程,直到达到话语最佳关联性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将特殊范畴、语句明示内容、及词汇百科信息相互调整,通过正向及逆向推理将上述一个词或几个词与“干净”在线构建认知相似性。上述这些同义词及其同义关系的构建是语用推理的产物,而不是语义联系的结果。听话人能主动回避其它与语境不相关的同义词,同时可自由地从这些词中选出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同义词。
依照认知语义学的核心观点,同义关系的涌现特征是由于词汇本身的歧义性或模糊性造成的。我们认为词汇同义关系的语境涌现特征与词汇的歧义性存在差别。根据Atlas(2005)指出的语境涌现特征的认知处理特征,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其一,歧义的表达有两个相对明确的深层语义结构。而涌现特征只有一个不明确的深层语义结构。其二,人们可以同时理解歧义词的两层、甚至多层语义;却不能同时理解涌现词的多层意义,也就是说,每次只能解读一种意义。其三,人们往往自由的、下意识的切换几个涌现词,不需要提示即可解读其在语境中的意义;而歧义词是没有自由的,下意识的切换。我们将举例说明同义关系涌现特征与词汇歧义性在认知处理上差异。例(2)为语料库中包含“干净”的句子语境。
(2) 在他们(泸沽湖村民)眼里面,你看不出来一些崇拜或者是物质上的东西,他们的眼神都很干净。
汉语本族语者认为例(2)中“干净”合适的同义词是“纯洁”、“淳朴”、“清澈”和“善良”等,这里同义词的语义特征与(人的品行)淳朴正直相关联,这是“干净”的另一个深层语义结构。在单一的句子语境中,人们不会同时解读以上两个深层语义结构,而是选择一个在大脑中推理的特殊范畴及涌现的词汇概念,就不再继续推敲。也就是说,同义词虽在语境中展现极强的多样性,但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只有一个。汉语本族语者可能同时推理出一个以上的符合该语境的同义词,并且在这一特定语境下,忽略了这些词的原有语义差异和特征,这属于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自由选择”特征。
“自由选择”显然不适用于歧义词的解读过程。以一个简单的歧义句为例:“这块牛排太嫩了。” 其中“太嫩了”既可以解读为“肉质鲜美”,又可以解读为“煎牛排的火候未到,不太熟、带血丝”,二者的差别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深层语义结构。两种语义结构可以同时存在,一旦两种意义被解读出来,其概念差别便不能被忽视。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注意到一层意思,而忽略另一层意思,因为同时解读出两种语义结构需要付出更多的处理努力。这些特点与同义关系的涌现也存在差别,如例(1)和例(2)所示,具体语境中“干净”的同义词有“绿色”、“无污染”、“天然”、“新鲜”等,均与“干净”具有认知相似性,同时赋予其更加丰满的概念。这些特别概念又隶属几个特殊范畴,其中“无污染”,“洁净”等是强调蔬菜“洗得干净”更接近“干净”的百科信息;“绿色”、“天然”和“新鲜”则形容蔬菜“品质好”。当同一语境中推理出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时,会话双方无须付出更多的处理努力,也不会获得更多语境隐含信息。
综上所述,词汇同义关系只有一个深层语义结构,也就是在线推理的认知显性特征,它是结合词汇百科信息和具体语境信息由交际者推导而来的。人们推理具有最佳关联性词汇语义特征和特殊范畴,并在线构建其范畴成员的认知相似性。在词汇同义关系的构建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可以自由的、下意识的切换几个涌现同义词,这几个词汇概念均符合其构建的关联假设。词汇概念的涌现特征决定了词汇同义关系构建是以语义待确定性为前提,以探索认知和交际最佳关联为目的的语用推理过程。值得强调的是,特殊范畴成员同时具有语境关联性和认知相似性,因此特殊范畴是同义关系构建的先决条件。可以说,特殊范畴是语境关联信息的整合,是将动态的词汇属性和语境隐含信息具体化的描述,它将交际者的认知处理努力转移至语境关联信息上,对同义关系的构建起限制和激活作用。
5. 结语
同义词在语境中的涌现特征表明词汇同义关系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构建。前人的研究局限在语义学的理论框架内,认为词汇的认知相似性依赖于词汇固有概念特征的语义联系,忽视了同义关系的动态性和可推导性,更未能阐释其动态构建过程。本文从语用和认知视角出发,提出同义关系不是预先储存在大脑中通过语义联想建立的语义关系, 而是语境中动态的语用构建。语义的待确定性是词汇同义关系在线构建的认知前提。根据关联理论的阐释,同义关系是从词汇概念潜势中推导出符合交际意图的概念关系,其构建遵循认知关联原则,是交际双方寻求最大认知效果而进行的动态推理,而词汇间的认知相似性是交际者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和具体语境临时构建特殊范畴的产物。本文结合词汇语用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指出词汇同义关系不是词汇间的固有的概念联系,而是通过语用推理机制,会话双方为追求最佳关联在线推理特殊范畴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