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隐喻对二语写作研究的资源贡献*

2020-12-14王保健王宝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二语复杂性隐喻

王保健 王宝平 王 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提 要:二语写作的语篇意义构建、语篇意义功能、写作复杂性、中介语发展、学术写作等研究维度都有语法隐喻的贡献。语法隐喻以意义为核心,关联语境层和词汇语法层,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就书面语篇意义构建提供的符号资源;是实现抽象概括、衔接连贯等语篇功能的资源;是复杂性语义生成、以及满足高级语篇写作交际复杂性需求的资源;中介语发展和学术写作也以其为语法资源。语法隐喻框架下二语写作研究本质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故写作教学应该以“意义写作”为本,运用语法隐喻资源,构建具有语境契合度的语篇意义。

1. 引言

“写作能力培养是学习者不断扩展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语言符号资源表达意义的发展过程”(张延君,2016);而系统功能语法正好把语言视为一个由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内容(又分为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表达三个层级构成的层级系统,这三个层级把人类经验转换成意义。写作研究因此可以借助语言层次理念,来理解特定语境下书面语篇的意义构建。语法隐喻(1)本研究参考Halliday的语法隐喻的“分层系统功能模式”(张德禄,2014),涉及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概念隐喻包括逻辑隐喻和经验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是语义发生的重要手段(丛迎旭,2017:143),能增加意义潜势(同上:135),对二语写作诸多研究维度产生资源性贡献。

2. 语篇意义构建资源

具体说,理解语言对特定语境类型的语篇意义构建,就是要理解词汇语法层的语言形式、语义层的意义生成、语境层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意义为核心,向上与语境相关联,向下与词汇语法相关联,这种语境、意义、形式结构间的层级关系,可以有效地实现语言体系和知识内容之间的衔接。三个层级之间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结构层体现意义层,意义层体现语境层。意义是联结语言形式结构和语境的核心。写作过程就是针对语境预设,自上而下寻求与之匹配的表达意义的词汇语法结构,词汇语法是否得体取决于意义与语境的契合性。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语篇意义构建研究,实质是层级结构下的语义生成机制所建立的语言形式、意义和语境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把语法隐喻作为三者之间的契合点。

语义层由词汇语法层来体现,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层级模型的一个关键特征。这种体现关系指的是,意义与词汇语法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彼此一一对应,而是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层的多种选择得以实现。例如,命令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语言手段来体现:祈使句、疑问句、陈述性表达。有的体现方式很典型,是体现意义的典型方式,比如,命令典型的实现方式是祈使句,陈述性表达也可能用来体现命令,但相比较就不那么典型,因为陈述句往往是用来给出信息的,而不是让别人拿某个东西或提供某个服务(Haliday & Matthiessen, 2004)。意义的直接、典型词汇语法体现形式被称之为一致式,意义的间接、隐喻化的非典型词汇语法体现形式被称之为隐喻式,即语法隐喻。

对隐喻式的识解有助于理解语法隐喻对语义构建的资源性。例(1)Chinese parents will be respected if their children achieve great accomplishments in society. 例(1)小句所创设的情景;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取得成就会使父母受到尊重,因此愿意牺牲自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是对这一情景的一致式识解,因为动词体现动作、名词体现人或事物、小句体现参与者以及动作所创设的情景,这是表征自然经验的典型方式:语法范畴和人类经验范畴直接相关,具有高度象似性(Givon, 1988)。然而,因为意义和措辞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有关中国父母及其子女的这一经验情景还可能有其他的体现方式,比如:例(2)Their children’s great achievements in society will win social respect for Chinese parents. 在例(2)中,从语义角度来看,名词achievement和respect不仅意味着动作(to achieve, to respect)而且代表了这两个动作及其参与者所涉及的整个情景:Somebody achieves something; somebody respects somebody else. 从语法角度看,单个名词短语就把经验情景所涉及的动作和参与者包括其中,而没有用体现这一经验情景的典型小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是语法隐喻的名词化使得这一经验情景得以体现。作为语法范畴的名词,典型地体现人和事物,这和人类经验的一般识解相一致,例(1)正是这样。而例(2)不同,用名词化体现了包括人和动作在内的整个情景,是语言对人类经验加以识解的非一致式语言体现形式。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重新映射(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40)” 把本来要用小句来体现的整个情景,隐喻性地体现为单独的名词化语法成分,这一体现方式叫做语法隐喻。之所以具有隐喻性,是因为像词汇隐喻一样,一个语域结构转变为另外一个语域结构(包含多个意义成分的事件过程情景,转变为一个实体);之所以是语法层面上的隐喻,是因为这一语域转变过程发生在语法层面(而非词汇层面):一个语法意义范畴(通过动词来体现的过程)体现为另一个语法范畴(实体名词)。把动作过程、性状过程、逻辑关系过程体现为实体的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现象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明确了语法隐喻的语篇效应,肯定了其对语篇构建的贡献。语篇性体现在语篇内部的衔接和语篇与语境的连贯上。张德禄(2014)展望语法隐喻研究时指出,“语法隐喻更大程度上是语篇建构的需要,由体裁、语域等语境因素促动。”林正军、张姝祎(2018)从语义发生(semogenesis)视角研究了语法隐喻的语篇发生(logogenesis)理据,认为语篇发生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域中对语言表达式的选择和运用。语法隐喻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即语域) 和说话人的意向性,与说话人意图和语域相符的语言表达式为一致式,不相符并产生特定语用意义的为隐喻式。林正军和杨忠(2010)将语义层分成命题意义和表述意义两个层级,说话人(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语域需要凸显命题意义中的不同语义成分,表达不同的表述意义,从而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式。实证研究(孙承荣、宋德生的,2008)还证明了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与语篇建构水平呈正相关。

总之,语法隐喻本质上是个意义概念,以意义为核心,应语境需求而生,关联语境层和词汇语法层,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就书面语篇意义构建提供的语言符号资源。

3. 语篇(意义)功能资源

语法隐喻的语篇意义功能研究,可以归纳为宏观语义功能研究和微观语义功能研究。

宏观层面研究论述了语篇简洁功能(王保健,2011)、衔接连贯功能(范文芳,1999;李杰,2016)、抽象和概括功能(Halliday, 2004)、客观性语义功能(田永弘,2017)、语体正式化功能(王保健,2011;李杰,2016)。田永弘(2017)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论述了语法隐喻的客观性语义功能,分析了客观性语义功能背后的语言学机理:“投射”、“跨范畴化”、“级阶转换”三个语法隐喻的实现手段使得人际意义之交互意义和个人意义得以消弱或丧失,从而体现客观性。区分于口语语体,书面语语体意识是二语写作研究的另一范畴。语法隐喻典型体现方式名词化,是书面语语体的一个特征(Halliday, 1994),词汇密度也被认为是判断语体正式程度的一个指标,因为书面语的词汇密度要远远高于口语的词汇密度。楚建伟和高云(2014)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分析了国内大学英语六级满分作文中名词化、词汇密度、被动语态、无灵主语句四个典型书面语体特征,例证了语法隐喻有助于实现书面语语体特征,具有语体正式化功能。语法隐喻还具有语篇连贯功能(李杰,2016),语法隐喻结构尤其是名词化,可以在语篇中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主要是建立“主位-述位”衔接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范文芳,1999),即第一句的述位部分通过名词化成为第二句的主位部分,从而导入新信息,实现前后句的衔接和语篇意义的推进。因此,语法隐喻能产生语义的相关性,能达成跨句的衔接,语篇的信息传递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由新旧信息的不断更替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性。

王红阳(2018)建构了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小句级阶(即句内层面)和句间层面的语篇功能分析(参见表1)。然后采用该模式对动词转名词化典型语法隐喻加以分析,他认为,名物化结构做主位使得原先的过程变得更加突出,取得主位化和前景化的作用,作为主位的名物化多次出现,可以凸显语篇写作的主题;隐喻式的名物化结构成为更方便的衔接手段,可以加大语篇信息密度,满足语言使用上的经济性。

表1.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王红阳 2018)

微观性语篇意义功能涉及:回指重述、意义阐释、因果关系、意义积累(Liardet, 2013)。张延君(2016)和周惠(2017)两项研究都依据Liardet的这四种功能分类(参见表2),对中国高级二语学习者的写作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他们运用语法隐喻能力表达不同意义的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学习者能较好地使用语法隐喻资源实现语篇衔接和发展论点,但还不够成熟,属于语法隐喻发展的过渡(intermediate)阶段:表现出“部分语法隐喻”的使用显著多于本族语者,“完全语法隐喻”的使用少于本族语者,语篇中呈现典型的“部分语法隐喻”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还发现(周惠,2017),在使用语法隐喻构建微观语篇意义时,二语学习者容易出现语义韵误用(例如:动词化隐喻“contribute to”往往只用来体现积极语义韵,“lead to”则体现消极语义韵,而学习者可能会混淆)和搭配错误(比如,名词化后examination常见搭配是undertake/involve a close examination,学习者可能误配为make an examination.)此外,学习者重复使用语法隐喻,过度运用意义积累和详述名词功能,从而导致语意表达冗余,不够言简意赅。

4. 写作复杂性研究资源

虽然二语写作的语言复杂性被定义为“构成第二语言要素的形式特点或意义功能特点”(Housen et al., 2012),但是,Bulte & House(2012)在复杂性结构精细分类中,并没有把语言结构形式复杂性和语篇意义复杂性联系起来。有关语言复杂性的研究几乎都偏爱形式化特征,只关注语言形式,聚焦句法复杂性和词汇复杂性及其涉及的一系列量化测量指标,忽略了语言意义层面。Ryshina-Pankova(2015)首次引入意义层面来理解语言输出的复杂性,使得二语写作复杂性研究突破了语言形式视角,解决了以往研究只关注语言形式复杂性及其量化指标的局限(王淼,2019)。语法隐喻正是基于意义的写作复杂性研究资源。

表2.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类(周慧,2017)

4.1 构建复杂意义的资源

比起其他词汇语法形式,语法隐喻语义复杂度较高,原因有二。首先,语言是人类识解经验的符号系统,经验的最初语言符号识解形式通过语法隐喻的名词化方式,被重新构建为稳定的实体来理解和思考。其次,语法隐喻结构之所以复杂还因为它保留了动态动作意义和抽象的概念实体意义,Halliday称之为 “语义交汇(semantic junction)”(2003:419)。语法隐喻的语义复杂性,使得我们可以从命题复杂性或者信息密度来理解语法隐喻(Bulte & Housen, 2012)。

深入分析这两个原因,不难发现:当事件通过名词化被识解为单个的语义成分时,生成的语法隐喻表达式与小句内其他部分构成了不同的新关系,表现了识解外部世界的不同方式。从语义角度来看,相对于短暂的事件过程而言,事物要稳定一些,也容易量化、度量和修饰。因此,语法隐喻的名词化不仅自身内在语义复杂度高,外在还可以附带额外的密集语义串。从语法角度看,名词词组更容易受到介词短语、定语、关系从句、同位语等多种语法结构的修饰。因此,名词化就好比磁铁,具有吸附性,吸附语义成分形成复杂性结构。名词的这种意义聚敛作用、句法张力和语义张力赋予其构建意义的潜势。与之相对,动词词组的意义潜势相对较弱,其修饰语很有限:在词汇层面上只能源于与动作相关的环境状语,或者语法层面上源于时间维度的时和体。

在例(2)中,Their children’s great achievements in society will win social respect for Chinese parents. 孩子们的行为动作achieve 被转换为复数概念的物质the achievements,并加以前置定语形容词great和所属格,以及后置介词短语in society. 但是还有一个实现意义扩展的机会:自身表示动作的名词化结构在小句结构中变成新的过程的参与者成分。在例(2)中,achievements的意义进一步得到扩展,因为其作为原因,引发了social respect这一结果。换句话说,例(2)允许通过新的不同方法来连接两个经验意义,以此,孩子们取得成就这一经验现象与家长们受到尊重这一经验现象,共同参与了新的过程。例(2)比例(1)意义得到了扩展,因为它把两个过程并置于一个小句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单元,然而例(1)用了两个小句,即两个信息单元。可见,语法隐喻及其名词化使得抽象、高密度、密集意义的生成成为可能,比如例(2)作为隐喻式,在语义层却做了两次选择,属于“语义特征的组合”(combination of semantic features),具有“语义复合性”(semantic compound),因此“隐喻式在意义层面比一致式要复杂”(李杰,2016)。

可见,语法隐喻是构建复杂意义的资源。但这并不是说“隐喻式”在本质就一定优于更加具体的经验象似性语言体现形式“一致式”。因为,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语篇意义构建研究的实质是语言形式、意义和语境的内在关系,写作过程就是针对语境预设,自上而下寻求与之匹配的表达意义的词汇语法结构,词汇语法是否得体取决于意义与语境的契合性。

4.2 应对高级语篇写作交际复杂性的资源

高水平复杂书面语篇的一个显著性表征(Byrnes et al., 2010; Ortega, 2012)是语法隐喻及其名词化的使用,这归功于“语言意义的概念化功能”(2)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语言意义的概念化功能,将语法隐喻看作是人类用语言识解人类经验的隐喻实现形式。。而语法隐喻及其典型实现方式——名词化(3)Halliday(1985)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经典模式,将其在功能上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及物性隐喻,通过名词化和动词化实现。人际语法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法隐喻的典型体现方式“名词化”,不仅包括语法隐喻中的类转移现象(classshift),还应包括级转移现象(rank-shift),后一类更能体现语法隐喻的根本特征:层级的紧张性、形式的转化性和意义的复合性。,正是语言意义概念化的典型资源,能够满足高级语篇写作的交际复杂性需求、构建生成复杂意义、实现复杂性论元结构,这需要以语义为核心视角来阐释。

Ryshina-Pankova(2015)认为,从语义角度研究语言复杂性,就是聚焦语言对特定语境类型的语篇意义构建功能与语言复杂性之间的关系。语篇意义复杂性、形式结构复杂性,必须与任务复杂性联系起来加以研究。Ryshina-Pankova(2015)提出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需求复杂性,还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加上“特定语境下的词汇语法形式”(Byrnes, 2014),来理解任务复杂性。

为了从比较复杂的交际需求出发来理解复杂性,首先得考虑语境因素,因为语境因素影响特定情境下的意义生成,还影响体现这些意义的语言形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层级模型下,这些语境因素包括体裁和语域。体裁,简单地说就是交际双方要用语言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语言来实现这一目的。Martin(1993)将其定义为人们作为某文化中的成员所从事的一种阶段性的、有特定目标和目的的活动;Thompson(2000:36)将其简要地概括为“语域+目的”。语域是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受不同的情景因素支配所出现的变体。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Halliday(1978,1989)指出,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是某一特定情景语境类型下,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情景因素的意义组合。情景语境(即语域)的三个变量中,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主题事件,与语言的概念意义相关;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与人际意义相关;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媒介,与语篇意义相关。研究表明(Martin, 1984; Eggins, 2004),语场和语旨这两个语境变量与实际情景之间的“距离(distance)”能影响语义复杂性和语言使用的复杂性。

语场距离指的是语言和参与者所从事的社会过程或活动之间的距离。在连续体的一端,语言伴随着社会活动,自身就是一种动作,比如正在做饭、正在打牌。而在另一端,语言却成了反思过程,比如说写文章时。前一种情况下,语言主要依附于情景语境而生,后一种情况下,语言通过语篇创设了语境。语旨距离,既指参与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距离。语旨距离短,参与者之间产生互动,而且可能实时反馈、彼此熟悉。语旨距离长,独白式的交际可能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联系不紧密、不频繁、不及时。

语场距离和语旨距离影响语义层及词汇语法层的复杂性,距离越远,语义复杂性和词汇语法复杂性越高。生活经验与语言之间的距离越近、语篇参与者之间的距离越近,这样的情景语境下,概念复杂性和人际复杂性就越低,这样的生活经验就易于被识解为一致式语言表达形式:语言体现大体上与实际发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具体的人和实体通过名词或者代词实现,动态过程体现为一系列相关动词。相反,如果生活经验与语言之间的距离越大、语篇涉及的参与者之间的距离越大,在这种情景语境下,语言就被用来抽象地反映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提取的事件经验,因而概念复杂性和人际复杂性就越高。这样的复杂性情景语境就会被识解为非一致式语言形式,即隐喻式。隐喻式归纳概括具体过程和参与者,通过复杂修辞结构与其他抽象实体建立新的关系。这些把生活经验物化了的抽象实体就是语法隐喻。总之,从语言学角度,Halliday(1993)把情景和语言之间的距离增大,描述为和现实事件过程相一致的、动态的、以动词和小句主导的语言使用向隐喻化的、概括性的、名词主导的语言使用的转换过程。

口头语言使用往往跟情景语境之间的距离较近,因为口头语言本身就是一类话语动作,和反映现实经验的书面语言使用距离更大。然而,以口语还是以书面语为交际渠道并非解释语法隐喻化的重点,重点在于,语场、语旨、连同言语活动的交际目的或者体裁一起所创设的语境。例如,概要性语法隐喻化的语言使用所实现的语义复杂性可能并非书面记叙文体裁的突出特点,记叙文书面体裁可能比其他书面体裁更多地表现出与口语语篇相似的共性特点(Tannen, 1982)。

也就是说,语篇意义复杂性和语言复杂性源于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和语篇体裁(阶段性语篇结构所实现的交际目的)相关变量。鉴于这两个因素,可以有这样的结论:当交际语境涉及不熟悉的参与者,以书面形式,围绕非常识性主题事件展开论述时(学术背景、专业背景下的典型语境),语篇意义复杂性及相应的语言复杂性最明显。应相应语境下的交际任务对于复杂性的需求,语法隐喻成为理论性、客观性、论证性意义生成的工具性语法资源。

5. 中介语发展资源

二语学习者在写作中表现出人称代词过度使用、主语生命度过高的中介语特征(王保健,2019),造成“作者/读者显现度”明显偏高,带入过多的个人情感、立场、态度等主观性印迹,偏离了议论文要求的以逻辑和理据为中心的客观写作风格(吉洁、梁茂成,2015),表现出书面语语体不该有的口语化倾向(赵小东、尚晓华,2012),违背了说明文写作的客观性需求、不利于突显主题(thematization),造成记叙文写作总是以人称作句子的主语、句子结构单一等弊端。王保健(2019)在149篇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学习者写作文本语料库中,以“we you”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03个句子。图1是检索结果的部分截图,所截取的9个句子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主格人称代词+ 情态动词/半情态动词。进一步看,除第8句外,其他8个句子其实都是类似于“if you ..., you will ...”这种讲述虚拟人称故事的习惯。写作主题要求说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办法,至于谁来讲并不是写作目的,不必要说明,而且,人称代词的过多出现不仅多余,还使得写作主题得不到凸显。

图1. 以“we you”为检索词的检索结果截图(王保健 2019)

为了促使该中介语特征向目的语特征发展,王保健(2019)提出把语法隐喻作为对策来矫正人称代词过度使用,其核心理据是:语法隐喻的“跨范畴化(即词性转换)(4)语法隐喻涉及跨范畴/类转移现象(class-shift)和级转移现象(rank-shift),后一类更能体现语法隐喻的根本特征:层级的紧张性、形式的转化性和意义的复合性。”和“级阶转移(5)语法隐喻的级阶理论认为,语言单位由小到大分为:词、词组、小句、小句复合体、语篇这五个级阶(王红阳,2018)。低一级的语言单位充当高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如,语素充当单词的构成成分,单词充当词组的构成成分,词组充当小句的成分,小句和小句构成小句复合体,这样以来,语言具有意义扩展的潜势。“级介转移”往往指一个语言单位的级阶向下转移(级阶下移),即一致式中某个语言单位所处的级阶,在隐喻式中充当同一级阶或者低一级阶的构成成分,如,一个小句充当另一个小句的构成成分(Success depends on how much effort you have made.)。”是实现人称代词和有灵主语丧失的有效手段(田永弘,2017)。

语法隐喻理论区分意义的两种表达式:“一致式”和“隐喻式”。在一致式中,概念意义由小句来表达,小句由参与者(名词词组)、过程(动词词组)和环境成分(介词和副词短语)构成。每个小句通过逻辑关系词(即连词)与其他小句建立联系,形成小句组合/小句复合体,即并列或主从复合句。同样的意义也可以通过隐喻式来表达,即小句由名次词组代替,逻辑关系词由隐喻式的动词或者介词短语代替。在隐喻式表达中,过程意义由名词词组而不是动词词组来体现;逻辑意义由动词词组或介词词组而不是连词来体现。因此,从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换过程既涉及到“跨范畴化”,即词性转换,又涉及到 “级阶转移”。

借用概念语法隐喻的“跨范畴化”和“级阶转移”思想,图1中的9个复合句可以改写为相应的隐喻式表达,从而剔除冗余人称代词,主题意义得到凸显:

1)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demands accurate translation, particularly some idioms, proverbs and other native culture.

2)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is a guarantee of clear expression of meaning.

3) With both things clear in mind, it would be easier to tell a story well by choosing appropriate means of expression.

4) Thus, to understand one of them, the backgr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meaning are needed.

5)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is needed in case of misunderstanding may occur.

6) Finally, translation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meaning understood to more.

7) Reference of the suggestions above is believed to render Chinese story more beneficial.

8) It is important to decide on a specific Chinese story to tell.

9) Completion of the two stages of English exercises is believed to help tell Chinese story very well.

以句1)为例,一致式中的两个小句“we want to have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和“we must translate everything accurately, including some idioms, proverbs and other native cultures”改写为隐喻式后,分别转变为名词短语“successful communication”和“accurate translation, particularly some idioms, proverbs and other native culture”。这一改写过程涉及到“级阶转移”:一致式中的两个小句命题转化为隐喻式中的两个短语概念,语言单位发生了从“小句级阶”转化为“短语级阶”的“级阶下移”过程。“级阶下移”进一步再将一个小句命题压缩成的抽象概念,与另一个小句压缩成的概念重新整合,依据这两个命题概念之间既定的“if”逻辑关系,重新整合为一个新命题,这样,作为小句复合体的一致式就进一步“级阶下移”为只包含一个小句的隐喻式。同时,一致式向隐喻式的改写过程也伴随着一系列词类转化,即跨范畴化:一致式中的两个小句在隐喻式中转化为两个名词短语,原有的由动词体现的小句过程意义,转变为名词短语,增加了事物意义、消除了人际交互意义,同时限定成分丧失,有利于凸显主题意义。王保健(2019)引入语法隐喻作为资源手段来矫正人称代词过度使用,是促进二语写作中介语发展的理论教学策略创新。

6. 学术写作能力发展资源

因为学术语篇是说服性的,语场是关于非常识的相关知识与命题,语旨是非亲密关系参与者,语式为书面语,呈现出正式感,而语法隐喻能够帮助作者压缩、分类与组构相关信息,体现出语言上的复杂程度,这决定了语法隐喻的使用对学术语篇非常重要,成为二语学习者学术写作能力发展的宝贵资源。

6.1 概念语法隐喻资源应用能力发展

在中国高级二语学习者社团内部,有研究(钟兰凤、陈希卉,2015)调研了学习者的名词化语法隐喻、动词化语法隐喻、以及情态语法隐喻三者的使用情况,发现三种语法隐喻在使用频次上依次降低,占比分别为91.4%、7.4%、1.2%。这一数据突出了名词化和动词化这两种概念语法隐喻的资源应用率,尤其是名词化语法隐喻资源应用率遥遥领先。

“名词化”语法隐喻资源应用。李文和郭建辉(2020)就概念语法隐喻所区分的13个类别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发现“名词化”是国内外博士论文所使用的最主要类型:在概念语法隐喻所有13个类型中,名词化类别使用量的占比在中国二语学习者社团达55%,英语本族语社团达50%。此外,国内外在名词化所区分的形容词名词化、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化、以及连词名词化的使用上都表现为依次降序,其中动词的名词化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是最强大的语法隐喻资源。

“动词化(6)动词化主要指将时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让步关系的一致式表述为动词,看作过程(朱永生,2006)。例如,把“... a limitation in working memory resources, and so shallow parsing behavior.”表述为“a limitation in ..., which may result in shallow parsing and behavior.”属于因果关系被表述为动词词组result in;把“If Spanish use factored in to their own life goals, the children of Chilean immigrants from the 1970s would continue to use Spanish as adults.”表述为“Whether the children would ... seemed to depend on whether Spanish use ...”属于条件关系被表述为depend on.”语法隐喻资源应用。“动词化”把原来一致式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所表达的逻辑信息,转换为隐喻式只需要一个小句,实现了结构简练、语义逻辑关系更加紧凑,逻辑关系动态化的效果(朱永生,2006),因此,“动词化”是语义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系的有效资源。研究表明(钟兰凤、陈希卉,2015),学习者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动词化实例最多,占70%以上,其次是把条件关系看作过程、接着是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的没有用到。“动词化”涉及的这四种逻辑语义关系在使用频次上依次降低: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时间关系>让步关系,那是因为学术写作往往涉及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的语言资源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就概念语法隐喻能力发展而言,是否中国高级二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距?当前研究结果不一致。周惠、刘永兵(2017)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显著性过少使用概念语法隐喻;与这一发现恰恰相反,李文、郭建辉(2020)的研究发现,国内博士论文作者对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整体上多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两项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二语学习者所处的层次水平有关,毕竟李文、郭建辉(2020)的研究对象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第二语言习得方向的博士论文,而周惠、刘永兵(2017)的研究对象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两个研究在学科、体裁和语类结构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可能与学生年级高低成正比,年级越高,使用的语法隐喻频次越多,语篇建构水平越高(孙承荣、宋德生,2008),这也符合语法隐喻的个体发生理据:个体在向更高的认知发展阶段跨越时会产生语法隐喻(林正军、张姝祎,2018)。对这两个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以解释为:博士生比硕士生概念语法隐喻产出能力有所发展,而且发展程度超出了同层次级别的英语本族语使用者。

6.2 人际语法隐喻资源应用能力发展

把二语学习者和英语作为母语的本族语使用者之间加以对比,是研究二语发展特征的常用方法。周惠、刘永兵(2017)的对比研究发现,人际语法隐喻的使用频次虽然比起概念语法隐喻少之又少,但与本族语者相比,总体上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就人际语法隐喻资源应用能力发展而言,中国高级二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国二语学习者在通过人际语法隐喻手段建构语篇的人际意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就人际语法隐喻所区分的“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虽然前者几乎不被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使用(钟兰凤、陈希卉,2015;周惠、刘永兵,2017),那是因为语气隐喻与书面语语体不匹配,毕竟语气隐喻具有口语语体特点,这其实衬托了情态语法隐喻对于学术写作的资源贡献。

7. 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7.1 “意义写作”教学理念

“语法隐喻是一种语义发生机制(丛迎旭,2017:135)”,语法隐喻框架下的二语写作研究本质上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更加关注语类结构所承载的语篇意义,以及实现语篇意义的词汇和语法特征。这和Byrnes(2013)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意义写作”概念相吻合。基于意义的二语写作教学框架,强调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侧重词汇语法的语境契合,是一个以意义为核心,包含语境、意义、词汇语法的多层次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杨才英,2017)。杨才英还讨论了意义写作教学步骤:(1) 确定基于某个语类的写作主题,选取典型语篇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发给学生,通过课前阅读,首先让学生获取对此类语篇的感性认识;(2) 课堂讨论分析此语类的结构特点以及词汇语法特点,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布置课后写作任务;(3) 课后独立完成初稿写作,自主完成语法和拼写检查后,以电子文档形式发给教师评阅;(4) 教师评阅(思想的创新性+语篇连贯+语篇结构+词汇语法偏误分析)并做课堂讲评;(5) 语篇再加工直至完稿;(6) 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写作成果展示表演平台,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图2. 基于意义的二语写作教学框架(杨才英 2017)

7.2 意义写作理念下的语法隐喻能力培养

针对教学层次阶段和写作任务体裁,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培养二语写作意义生成与语篇构建能力。初步介绍阶段,语法隐喻不一定要用作写作手段,但应该理解其作为表征经验的概念性工具,从而典型反映文本的体裁特点。比如,给定学生一组名词或名词短语,并帮助他们把这些名词短语串写成有具体语义范畴的段落,建议以表征日常生活中个人经验为主题内容。中级阶段,可以围绕特定文化主题,借用事件过程的名词化语法隐喻、抽象术语、概括性表达来辅助探索相关话题,作为话题内容展开的手段。到了高级阶段,语法隐喻以其概念表征和语篇构建功能而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二语学习者在议论文这种宏观性体裁中,得产出更加复杂的反思性或者阐释性写作。对范文中语法隐喻功能的详细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法隐喻是如何通过各种逻辑关系把抽象意义关联起来。语法隐喻及其名词化也可以作为工具,教授高级阶段另外一种复杂而宏观的写作体裁——综述。综述写作是出于交际目的重新构建知识的能力。综述性写作,应该教学生使用语法隐喻这一手段来“浓缩信息”(Hood, 2008; Byrnes, 2011)。更重要的是,聚焦概念表征功能,有助于以更有意义的语法隐喻表达式来理解概括性行为。伴随着意义浓缩,语法隐喻通过分类、合成、评价从而辅助识解原文(Charles, 2003)。

总之,这些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语法隐喻在不同语境下所体现的各种功能,明确语法隐喻在构建和重新构建知识以及评价经验时的潜力。一旦语法隐喻的功能得到凸显,就有必要学习与之相关的派生构词规则,还有形容词、扩展性修饰词、关系代词、所属关系介词短语、惯用动宾组合、语法隐喻在句子中的语法定位等语言细节。例如,学术英语写作名词化教学的关键是“名词化教学要素”的准确选取和“产出导向法”指导教学实践(陈浩、文秋芳,2020)。其中,“名词化教学要素”包括:名词修饰语、修饰语排序、介词及其使用理据、属格变化(从名词到名次所有格、从代词到物主性代词)、词性变化、词形变化(从副词到形容词)、和表示逻辑关系的动词;用“产出导向法”(文秋芳,2015,2018)来构建“驱动”、“促成”、“评价” 三个环节的教学流程,并重点聚焦促成环节,设计单词、短语、句子、语篇各个语言单位级别上的产出练习,可以逐步促成名词化产出能力的提高。先聚焦句子内部的名词化教学,再跨越句子级阶到具有组织语篇信息功能的名词化教学。

7.3 意义写作任务中语法隐喻的应用案例

既然语法隐喻是语境和篇章意义的结合点,又是高级写作文本构建语篇衔接与连贯、客观性、人际性功能的核心手段(范文芳,1999),那么二语写作教学必须应对写作交际需求、写作体裁和语域,分析语言对特定语境类型文本的语篇意义构建和语法隐喻之间的关系。

写作任务教学案例:一位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给跨文化专题报纸专栏投稿,解释外国人眼里中国家长“活给孩子”的生活方式。从体裁语境和情景语境来看,作者要应对的是一个跨文化语境下,对目标现象这一概念意义做以书面解释(有关现象的描述、原因、结果、意义),故需要复杂性语言的使用;从人际意义来看,因为要写给报纸专栏,交际对象为非熟悉的大众读者,这也表明写作任务具有复杂性需求。所有这些语境需要用反思性、摘要性语言模式来体现,而语法隐喻就应用而生,其两个功能有助于实现写作任务的交际需求:对经验的概念重塑功能、语篇概念配置功能。

7.3.1 概念重塑

指的是对个体经验的概括抽象、评价、指出特定语境的外延意义。因此,通过概念重塑,作者就可以满足解释性任务的概念复杂性和体裁复杂性需求。这篇写作任务要求作者全面解释说明“中国家长‘活给孩子’式的生活”。以下例(1)、(2)、(3),节选自一位二语作者的写作语篇,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语法隐喻来体现“中国家长‘活给孩子’”这一经验意义。

例(1)Most immigrants in China do not know Chinese parents like Zhang Yucheng. Suppose they heard about him, they would get to know not only about his four children but also that this 48 years old parent takes three jobs regularly every week. Zhang works as a technician in a university laboratory,editor at night for a magazine, and part-time teacher in a training school on weekends. Despite the workaholicself-devotionin immigrants’ eyes, he does not have any compla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his children with better financial condition. 例(1)中,语法隐喻self-devotion以抽象的概念重新识解中国家长Zhang Yucheng每周常常要干三种工作的具体动作。语法隐喻的使用把各个层面的意义都联系起来,对所发生事件加以动态概要回顾、归纳概括离散的动作,同时可以让作者对这些过程提出个人评价或立场,扩展意义生成——workaholic self-devotion在这里略有贬义。

例(2)是另外一个中国家长Huang Yali的案例,把她的具体经验识解为语法隐喻parental sacrifice,并和例(3)的self-devotion语义相关。Huang Yali also demonstrates too much parentalsacrifice, just like Zhang Yucheng. With her husband left far behind in remote rural area, she just accompanies her two kids all the year around in a capital city school for a favorable educational condition ....

例(3)是第三个家长Wang Yongqiang,他的经验被抽象识解为dedication,作为“活给孩子”这一主题的延伸。例(3)Chinese grandparents lead a saving life style throughout their remaining years so as to leave a heritage for their grand children.. Wang Yongqiang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grandparentaldedication....

文章结尾例(4),把第三位家长分别为孩子们所做的self-devotion、sacrifice、以及dedication,借用语法隐喻加以评价:评价为外国人眼里的 “confusion(不解)”、中国人眼里的“tradition(光荣传统)”。例(4)The child-orientedlife commitmentmay be confusing or even unreasonable by many foreigners. Thisconfusionon the part of foreigners can be dissolv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such an honorable Chinesetraditionas “respect the elderly and cherish the young.” ....

因此,该学生的写作突出了语法隐喻对语言意义的概念化功能,以life commitment作为上义词范畴,统领全篇主题意义。

7.3.2 概念配置

指的是在语篇中的各个概念之间构建联系。概念配置功能促成语篇复杂性:促成语篇中的概念意义连贯地、有逻辑地展开。例(1)中,概念隐喻self-devotion辅助把相邻小句的意义连接在一起。例(2)中,语法隐喻sacrifice重述家长为孩子的付出,从而把第一个家长和第二个家的实例衔接起来,使主题意义进一步推进。例(3)通过dedication进一步引出“家长付出”这一概念意义的隔代特点,添加了这一主题意义的第三个实例Wang Yongqiang. 最后是例(4),语法隐喻confusion,是一个信号词,表明“家长付出”这一主题从现象说明转向现象评价,从而辅助构建了说明文体裁的典型结构。

因此,不论在特定语篇阶段内(“活给孩子”现象的举例描写,如例1、2、3),还是穿越语篇阶段(从举例描述到评价,如例4),语法隐喻都很强大,不但能实现段落内部局域性衔接(如例1),还能实现各个段落之间的全局性连贯(例2、3、4)。总之,聚焦语法隐喻,就能揭示作者是如何应对写作任务,把经验识解为抽象概念,然后再把这些抽象概念组装配置成特定的推理,以构建语篇。

8. 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为二语写作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资源性贡献,表现在语篇意义构建、语篇意义功能、写作复杂性、中介语发展和学术写作等多个维度,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语篇意义构建研究揭示了语言形式、意义和语境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把语法隐喻作为三者之间的契合点:语法隐喻以意义为核心,关联语境层和词汇语法层,可以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就书面语篇意义构建提供的语言符号资源。语义功能研究聚焦语法隐喻如何实现语篇简洁、衔接连贯、抽象概括、语义客观化、语体正式化等语篇功能及其对微观语义的构建功能。语法隐喻作为语言形式、意义和语境的契合点,使二语写作复杂性研究突破以往只关注语言形式复杂性的局限,而是把语篇意义复杂性、形式结构复杂性和任务复杂性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进而揭示了语篇意义复杂性和语言形式复杂性源于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和语篇体裁等语境因素,语法隐喻因此成为满足高级语篇写作交际复杂性需求的资源。语法隐喻还为中介语发展(例如人称代词过度使用)和学术写作能力发展提供语法资源,相关研究对二语学习者在向高级文字水平发展过程中促成语法隐喻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语法隐喻框架下的二语写作研究本质上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以语篇意义构建为根本,借助意义写作理念,思考如何进一步建立词汇语法、语篇意义和语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特定语境类型的写作任务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运用语法隐喻语言符号资源、构建具有语境契合度的语篇意义。反过来,基于意义的二语写作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会如何影响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表现及写作能力发展?这是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课题。

猜你喜欢

二语复杂性隐喻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复杂性背后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