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外二种)》字词例释
2020-12-29时攀跃杨文静
时攀跃,杨文静
(1.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宁夏大学 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前 言
《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外二种)》是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包含《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方家园杂咏纪事》《金銮琐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记载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人事,皆系作者亲身经历,为一般史料所少见,价值较高。
郭在贻在《俗语词研究与古籍整理》文中说:“对于那些古奥艰深的文言词语,人们倒不大会放过,而对于那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俗语词,人们往往掉以轻心,以致误解了它们的特殊含意,并进而造成断句标点上的失误。”[1]本文拟重点对字词进行考释,以期有助于文献解读和辞书编纂。所释词条,为保持材料的原始性,笔者对原文标点等仍保留原样且均按照在《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外二种)》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2]。所用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二、字词释例
1. 【刿心】伤心。
故自委质策名,既慨然以师法诸贤己任,其间刿心国事,发逆谋于十年以前,不幸而尽验于鼎革之际。[3]5
案:“刿心”一词,义为“伤心”。《汉语大词典》失收。不过有收录构词方式相同、意义相近的“刿心怵目”,释义为“见刿心鉥目。刿:伤,割;鉥:长针,指用针刺。眼睛被割,心被刺。形容触目惊心”[4]二卷746页。例如季新《〈红楼梦〉新评》:“至于其他骨肉之间,眈眈逐逐之态,随事随处——标而出之,足令人刿目怵心者,不一而足。”亦作“刿心怵目”。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述两年来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刿心怵目”。
《汉语大词典》亦收录“刿目”,释义为“触目,刺眼”[4]二卷746页。例如刘埙《隐居通议·古赋一》引傅幼安《丽谯赋》:“今之上栋下宇、翚飞鸟革,昔之瓦砾粪壤而刿目者也。”运用观境为训法,系连比较同素词法[5],可以确定“刿心”的词义为“伤心”。
他例如清黄宗羲《宋元学案》:“相与讲学枯枯,忘寝食,刿心文囿,根抵左氏、班、马。”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其后在刑部狱,欲取文王以下人事稍著者,编为狱史,以刿心不果。”清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聃蛇胆》:“时而濡毫迅洒,午夜呼灯;时而刿心断须,经旬阁笔”。
2.【派办处】清朝全面施行新政的行政机关。
旋值德宗大婚,充派办处帮总办。[3]7
案:“派办处”一词,义为“清朝全面施行新政的行政机关”。《汉语大词典》失收。但收有于此构词方式相同的“派取”,义为“分摊收取”[4]五卷1170页。例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杨化各家去派取,按着支系派去,也有几分的,也有上钱的,陆续零星讨将来。”“派征”义为“摊派征收”[3]五卷1170页。例如《清会典事例·户部·计屯贴运》:“赤军四百八十名,按名派征运费银一两三钱三分”。
运用联系法和揣摩上下文,可知“派办处”义为摊派办理任务的行政机关。都樾《清末江南派办处研究》提到,清末新政之初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江宁设立由布政使领衔的“派办处”,作为地方全面施行新政的总汇之所,统其纲领,专其责成。[6]
“派办处”为清代特有词语,其语料也都为这个时代。他例如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选择通部资深廉正熟习例案满汉司员十六员。派入北檔房。”清佚名《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户部云南司及派办处承办此案司员、于所管书吏并不严行看管。”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其时吏部投供月多至四、五百人,分发亦三、四百人,选司原设派办处?,司其事者十馀人,犹虞不给”。
3.【帷】“惟”的俗字。仅仅,只有。
即奏曰:“臣到京之日,留心察看,京师内外,均未见守御之具,帷城门有义和团看守而已。”[3]13
案:“帷”是“惟”的俗字,义为“仅仅,只有”。《汉语大字典》未收录此义项。《汉语大字典》中“帷”只有两个义项:①帷幕;帐子。如《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②用幕布遮挡。如《新书·连语》:“周武王乃使人帷而守之,民之观者撑帷而入。”[7]两个义项中“帷”与帷幕的本义有关,但从本书中“帷”出现的语境及上下文关系来看,“帷”显然与“帷幕”义无关,有“只有”义,同“惟”。
“帷”为帐幕,“惟”为副词只有、只是,本是两个不同的字,但是俗书或借“帷”为“惟”。如《集成》清刊本《合浦珠》第七回:“若得贤侄在此下惟,使老夫朝夕得聆珠玉,尤为深幸。”《明清小说俗字典》注:“‘惟’当为‘帷’。”[8]明佚名《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吾窃以为非以形传形为大孝,帷以德传德,则孝大矣。”“帷”大抵写作“惟”。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青楼人珍馐罗绮,贵若嫔嫱,帷凤冠补服不可得,诚不了恨耳。”结合上下文分析“帷”当为“惟”只有义。
《康熙字典》:“帷,《广韵》雨非切,《集韵》于非切,并音韦[9]275;惟,《唐韵》以追切,《集韵》《韵会》夷隹切,并音维[9]336。“帷”与“唯”两者音近。近代汉语中音近更代较为普遍,如“幢”俗作“憧”、“幡”俗作“憣”[10]。以上“帷”由音近“惟”俗写,为“只有、仅有”义。
4.【妥员】合适员吏。
并速派妥员,向联军迎头交涉,阻止前进。[3]18
案:“妥员”一词,义为合适员吏。《汉语大词典》失收。但收有于此构词方式相同的“妥善”,义为“妥当完善”[4]四卷309页。例如《四库全书总目·圣谕》:“今办理四库全书,应钞之本,理应斟酌妥善。”“妥当”,义为“稳妥适当”[4]四卷309页。例如明李贽《答焦漪园》:“今不敢谓此书诸传皆已妥当,但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而已,断断然不宜使俗士见之。”运用归纳法、联系法和文例求义法可知“妥员”义为“合适员吏”。
他例如清金松岑《孽海花(上)》:“又说在德京,用重价购得一幅极秘密详细的中俄交界地图,自己又重加校勘,即日付印,印好后就要打发妥员赍送来京,呈送总理衙门存档,先托如妥为招呼等语,辞气非常得意。”清陆士谔《清朝秘史》:“安徽苗练向称勇敢,着翁同书、傅振邦饬令苗沛霖遴选练丁数千名,派委妥员管带,均着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民国蔡东藩《民国演义》:“当下授意段派,即令推荐妥员”。
5.【凤驭】太后车驾。借指太后。
慈安甚喜,启盒拈一饼,对使者尝之,以示感意,旋即传太医,谓东圣骤痰厥。医未入宫,而凤驭上升矣。[3]52
案:“凤驭”一词,借指太后。《汉语大词典》失收。但收有与此词构词方式、构词理据相同的另一个词:“龙驭”义为“借指皇帝”[4]十二卷1481页。例如前蜀韦庄《喻东军》詩:“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
帝王们称龙比龙,帝后们称凤比凤,历代以来都把皇后的容貌称为“凤姿”“凤仪”,皇后戴的冠饰称为“凤冠霞帔”。[11]运用归纳法、联系法等,可知“凤驭”义为“借指太后”。值得注意的是“凤驭”借指太后,只有此书一个例证,不过考虑到《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原则,“凤驭”应据补。
6.【椽属】同“掾属”。佐治的官吏。
吴携书画古玩自随,日与椽属雅歌投壶示整暇。[3]72
案:“椽属”一词,义为“佐治的官吏”。《汉语大词典》失收。但有构词理据、造词方式相同的“掾属”一词,义为“佐治的官吏”[4]六卷786页。例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秋八月,公东征海贼,’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曹操令曰:‘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武生为府掾属,公务繁伙,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康有为《大同书》庚部第七章:“府史皆有长贰、掾属、胥徒焉,其官数各视其地”。
“椽”与“掾”形近,“木”和“扌”两者经常混用。如《大正藏》第五十册道宣《续高僧传》卷六《释慧超传》:“名僧胜集,稠人广座,纷纶飞伏,雍容摸揩。”“摸揩”即“摸楷”,“木”和“扌”二旁不别。《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以旧将举事,百姓檐篙荷锸随逐之,十余万众。”“檐”就是“擔”字。[12]且“椽”和“掾”两者声、调、韵相同。《康熙字典》:“掾”《集韵》重缘切,音传[9]387;“椽”《集韵》重缘切,并音传[9]483。两者声、韵、调相同,容易音近代替。因此运用联系法、归纳法及参考“椽属”出现的语境可知:“椽属”义为“佐治的官吏”。
他例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司徒九江朱伥,以年老为司隶虞诩所奏耳目不聪明,见椽属大怒,曰‘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君劳臣辱,何用为!’”西晋陈寿《三国志》:“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椽属征事。”明蒋一葵《尧山堂偶隽》:“唐世节度,观察诸使辟置僚佐,以至州郡差椽属,牒语皆用四六,大略如告词,李商隐《樊南集》、罗隐《湘南杂稿》皆有之,故韩昌黎《送石洪河阳幕府序》云:‘撰书辞,具马币’”。
7.【芽孽】植物的嫩芽。同义复词。
周环十余丈挖成大池,以千余袋石灰沃水灌其根,虑其复生芽孽也。[3]80
案:“芽孽”一词,义为“植物的幼芽”。《汉语大词典》失收,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版),检索到6个用例。最早出现在唐代《晋书》:“说曰:‘凡草木之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也;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芽孽矣’”。
《汉语大词典》:“芽”,义为“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4]九卷284页。如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甘露既降,朱草萌芽。”“孽”,义为“分枝,幼芽”[4]四卷253页。如《吕氏春秋》:“厚土则蘖不同,薄土则蕃藩而不发。”古人行文不避重复[13],“芽”“孽”两者皆有幼芽义,为同义并列复合词,“芽孽”即“植物的嫩芽”。另有“芽柯”一词,义为“植物的幼芽”[14]。
《汉语大词典》还收有“芽蘖”一词,释为:“植物的嫩芽”,与“芽孽”相同。《汉语大词典》“孽17”条:“孽,通‘蘖’,萌生、产生。”[4]四卷253页例如《明史·李敏吴世忠等传赞》:“盛极孽衰,国计坐绌。”所以“芽孽”“芽蘖”可以看作文字假借的异性词,义为“植物的嫩芽”。
8.【热梦】美好的、吸引人的梦。
拳匪为太后李阉所主张,此名士作诗颂美,盖作热梦。[3]140
案:“热梦”一词,义为“吸引人的梦”。《汉语大词典》失收。但收录有与此构词方式、造词理据相同、意义相反的另一个词:“冷梦”,义为“含有孤寂、凄凉意味的梦”[4]二卷408页。例如唐陆龟蒙《奉和袭美暇日独处见寄》诗:“冷梦汉皋怀鹿隐,静怜烟岛觉鸿离。”唐杜荀鹤《将游湘湖有作》诗:“岳钟思冷梦,湘月少残篇。”宋张耒《书初凉夜至将晓》诗:“体劳径就枕,冷梦分南北。”参照“冷梦”,再通过归纳法、联系法等可知:“热梦”义为“美好的、吸引人的梦”。
他例如明褚人获《隋唐演义》:“触我一腔幽恨,打破五更热梦,此际冷飕飕。”明福善日《憨山老人梦游集》:“闲来伴坐。蛱蝶蘧蘧。热梦未破。六手执如意坦腹而坐坦腹颓然。”清魏秀仁《花月痕》:“正是:热梦茫茫,年华草草;独客无聊,文章自好”。
9.【熟洽】亲近熟悉
苹三熟洽至交,予兄弟无往来。[3]153
案:“熟洽”一词,义为“亲近熟悉”。《汉语大词典》失收。但收录与此词构词方式相同、同素异序的另一个词“洽熟”,义为“亲近熟悉”[4]五卷1172页。例如《廿载繁华梦》第二八回:“想六姨太待大爷不错,他因洽熟了,就怀了这般歹心。”《汉语大词典》仅有此孤例,通过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版)检索,另有提前最早书证的他例北宋《史书·册府元龟》:“《周礼》凡百馀万言玄质於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於经传洽熟,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
今谓“熟洽”为同义复词,同义基础在于:“熟”“洽”两者都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义。《汉语大词典》“熟9”条,义为“达到深知的程度”[4]七卷242页。例如《吕氏春秋·重己》:“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高诱注:“熟,犹知也。”“洽3”条,义为“达到深知的程度”[4]五卷1171页。例如《魏书·邢峦传》:“萧渊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务。”近古还有大量“洽熟”“熟洽”连文者可证。如《清史稿》:“延年史学洽熟,尝补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以原书不言田制,则度地居民之法亡。”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阮吾山侍郎博闻强识,尝直机廷,故于朝章国典尤所熟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光泽何愿船刑部秋涛,博览强识,尤熟洽舆地之学。”由此可知“熟”和“洽”为同义复词,“熟洽”义为“亲近熟悉”义,与“洽熟”为同素异序同义词。
三、结 语
以上考释的词条,既有清朝专有的典章制度、官吏名称词语,又有不同朝代所较多使用的词语,但所有词条《汉语大词典》均没有收录或虽有收录但义项不全。由此可见,考释《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外二种)》中的字词,不仅对辞书编纂和汉语词汇学研究有帮助,还可以为清朝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