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陕: 整合涉农资金, 助力扶贫产业发展
2020-12-28杨继斌文晓梅
杨继斌 文晓梅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宁陕县紧盯产业扶贫,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以多元化特色产业扶贫发展为基础,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收益联结机制,不断把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关键词:统筹整合 涉农资金 产业扶贫
陕西省宁陕县着力整合涉农资金,创新保障机制,构建资金监管新格局,为助力扶贫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脱贫之路。
一、破立并举,创新“保障机制”有特色
自2017年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来,宁陕县结合县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实际,坚持重点突破和统筹谋划相结合,创新实施“抓住产业破解增收瓶颈、抓住整合破解投入瓶颈、抓住监管破解效益瓶颈”的工作思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探索建立了“财政出资、扶持到村、配股到户、金融委托、主体联动”四方融合推进的“1+4”财政资金扶贫新机制,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换档提速,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宁陕县摸清山区脱贫途径、产业资金需求和资金整合渠道,突出发展特色产业,从脱贫攻坚项目库精准选择项目,科学编制方案。将纳入整合范围的中央、省、市、县财政涉农资金捆绑起来统筹使用,达到应整尽整,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落实,实现了资金规模由零变整、资金效益由低变高、投入方式由分散变集约的转变,有效破解了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结构固有化、项目安排分散化、资金使用碎片化的问题,增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实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较为显著。截止到2019年11月底,全县累计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5.88亿元,其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3.75亿元,为确保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产业扶贫,铺设“困难群众”致富路
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撬动”与“带动”,宁陕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紧扣“三个三”产业布局,即巩固提升核桃、食用菌、板栗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天麻、猪苓、魔芋三大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壮大林麝、梅花鹿、中蜂三大特色养殖产业,适度发展区域特色小众产业,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扩大销售渠道,强化产业技术培训,推动全县产业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发展升级,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县产业扶贫累计扶持贫困5113户,336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流转资源、入股分红、订单回收、劳务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户2838户8507人就业增收。
为了发挥扶贫机制的“带贫”与“益贫”作用,宁陕县强化产业扶贫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明确了各类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标准,将贫困户和新型市场主体紧密结合起来,把贫困户嵌在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条上。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盘活资源,入股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林地、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流转林地85万亩、耕地1.68万亩,通过租赁收益、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等形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6080户贫困户配股资金3600万余元,通过经营主体享受到固定分红收益,形成了宁陕特有的“四大模式”,即黄波食用菌合作社、青龙垭的食用菌合作社“五统一”保底模式,绿宝、梨子园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订单”模式,新场镇同心村“贫困户+互助资金+阳晨联盟”利益链接模式,支部+X(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旅游景区、合作组织、党员干部)+贫困户”党建扶贫模式。同时,对带动贫困户成效显著的,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或推荐申报产业奖补,全县70个经营主体共带动贫困户1745户。
为了实现扶贫项目的“整合”与“融合”,宁陕县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贫困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宜居乡村和贫困村退出,统筹农业项目补“短板”,精准选择产业项目实施,出台了全县《农业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快速启动“十百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截至目前,全县整合涉农资金5638.5万元,60个园区项目都已建设完成并取得实际进展,累计完成投资4574.3万余元,带动贫困户3058户9628人。
为了实现扶贫资金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宁陕县近年来投入产业发展资金9.65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奖补资金2.7亿元,脱贫产业取得大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核桃总面积14.3万亩,经营范围涵盖核桃种植加工的合作社21个;全县板栗产业基地规模达到21万亩,千亩以上的板栗基地村21个;食用菌产业在寧陕县经过“由自然生长向椴木栽培的转型升级、由椴木栽培向袋料栽培的转型升级、由农户分散经营向园区发展转型升级”三次转型升级后,年均发展食用菌960万袋。通过灵通销售信息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搭建供求平台,实现了困难群众增收,使低附加值的农副土特产品逐渐转型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全力打造“宁陕山珍”品牌。同时,把发展林下中药材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出台的《关于印发2017-2020年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将中药材种植纳入规划和奖补之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目前,宁陕将建成标准化天麻生产基地1.1万亩,年产量约在2000吨;按照“打造秦岭药谷,建设猪苓之乡”的发展目标,将建成标准化猪苓生产基地1.4万亩,年产量约在4000吨。
三、精准发力,构建“资金监管”新格局
为了最大限度整合扶贫资金,攥指成拳,聚焦发力,宁陕县以县级监管体系为依托,围绕中央、省、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贫专项资金、苏陕协作等资金,按照《宁陕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和“三专管理”(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原则,确保整合资金专款专用、安全高效、封闭运行,形成“管理一个班子、规划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新格局。积极推行“三级两账”项目资金管理,在县、镇、村三级建立项目建设台账和资金使用台账,将所有扶贫资金和项目纳入网络系统监管。实行“部门管项目,财政管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资金监管体系,建立支出进度周上报、月统计、季检查制度,实行排名通报和项目完成情况销号管理,确保项目台账“情况清、底子明”,有效防止了扶贫资金“趴窝”在账上和拨付不及时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督”优势,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扶贫领域资金的全口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更加阳光透明。
宁陕县注重实效强化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将扶贫绩效目标与项目预算同步申报。实行扶贫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加强扶贫资金常态化监管,强化各镇、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做到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积极推进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对财政扶贫资金按照预算级次、使用单位、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等进行监控,实现对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下达、使用和绩效等方面全程管理,对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的全程监控。按照时间节点做好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和绩效目标自评工作,落实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主体责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理念融入扶贫资金管理全过程,实现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同频共振,有效杜绝了“一批了之、一拨了之”的现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陕西省宁陕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