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差异化监管与村镇银行发展
2020-12-28刘建军
刘建军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但农村金融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经营能力不强、合规意识淡化、适应统一监管较难、科技运用不足、风险防控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应从坚守定位、优化战略、差异监管、科技融合等方面加以改进完善,以期推动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镇银行;差异化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064-02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服务好乡村振兴。”2019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村镇银行要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这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村镇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三農”和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中小企业遭遇经营困境,需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扶持力度,在这一背景下,以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为重要使命的村镇银行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就村镇银行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展开。
1.围绕促进小微企业融资。黄孟复(2010)认为,小企业90%以上、微型企业95%以上与银行信贷无关,说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余传奇、张羽(2012)认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度不高,导致企业地位与融资状况表现出不平等的一面。马九杰等(2012)认为,信息透明度低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向中小银行申请贷款融资,中小银行是小规模企业贷款的主要提供者。
2.围绕可持续发展路径。胡秋灵、王菲菲(2010)认为,村镇银行为服务“三农”而设,但有些偏离了办行宗旨,出现盈利性与政策性之间的矛盾。陈英兆(2012)提出,村镇银行存在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过于单一、缺乏有效金融创新等问题。黄永新(2019)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优劣势,认为村镇银行与小微企业是共生关系,从提高公信力、健全信用担保机制、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3.围绕差异化监管。年志远和马宁(2009)认为,服务对象风险较大导致不良资产率有时会较高,如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不良资产率来衡量,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李东荣(2011)根据拉美小额信贷监管经验,建议在我国应对不同类型的小额信贷机构在不良贷款认定和风险分类、拨备政策、资本充足率要求、小额贷款资产权重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
综上,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风险防范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我国村镇银行的治理体系、差异化监管与发展路径之间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
二、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以长治市为例
1.综合经营能力不强。一是不良率较高。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村镇银行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7%,2019年长治市村镇银行不良率为4.94%,且各银行间极不均衡,有的不良率仅0.56%,有的高达10.27%。二是盈利模式单一,且空间收窄。票据、理财、信用卡等业务基本缺失,贷款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达80%以上,且高利揽储导致负债成本高企,盈利空间有限。
2.依法合规意识淡化。人民银行、银保监等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对村镇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从人民银行监管履职来看,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范围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管理、存贷款管理、支付清算管理、征信管理、人民币管理、金融统计管理等方面,一些村镇银行经常因违反规定受到处罚。从长治来看,近三年来村镇银行因其触发存款准备金管理、金融统计规定等制度红线受到罚款8次,共计50多万元。
3.适应统一监管较难。农村地区融资需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与城市金融机构面临的信贷市场不同。在基本业务、管理模式、准入规则和股权结构等方面,村镇银行有别于大中型商业银行,如果完全沿用城市或者大中型银行管理模式,村镇银行难以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模型和指标,无法形成自身的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模式,无法准确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4.金融科技运用不足。因经营理念、风险管控等因素影响,村镇银行多依托发起行科技支撑,自身科技运用动力不足,线上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差距较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主要是客户信息资料初步收集,而贷款业务的申请、发放、管理等仍需通过线下办理。由于科技没有深度融入业务过程,利用大数据实现客户精细化识别、精准化营销、差异化管理的系统化水平较低。
5.精准防控水平较低。从外部环境看,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人口密度低、金融市场相对隔离且交易成本高、金融风险程度高且风险难以分散、农民缺少传统抵押品等特点,信贷业务存在较大违约风险。从内部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门槛低,自身资金较少,资本对损失的吸收能力有限,同时,对引进的德国IPC等微贷技术消化不足,运用技术随意性较大,信用评级与违约概率之间关联的精确性不够。
三、政策建议
1.坚守政策定位。村镇银行应强化支持小微的“三农”的责任意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谋求与当地产业结构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创新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中长期稳定的融资需求。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及排污治理,设计专门的“绿色信贷”产品等。特别是对接农业特色产业、核心涉农企业、上下游农户、返乡创业人员需求、涉农个体工商户等方面,发展“一对一”金融服务,培育业务发展新动能。
2.优化发展战略。发起行在提供“兜底”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原则在战略、品牌、人才和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强化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责任以及股东的法律责任,稳定和提高村镇银行管理队伍及其能力,增强村镇银行自主发展能力。对于经营管理状况优秀的村镇银行尽快落实“一行多县”政策,允许其在同一地市范围内其他区县设分支机构,在为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提供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提升区域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3.强化差异监管。一方面,从监管目标、监管主体及对象、监管依据、规则等方面构建村镇银行差异化监管體系,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促使其增强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监管指标等方面适度放宽,为村镇银行发展营造宽松外部环境,对经营良好、评级优秀的村镇银行,适当放开业务限制,如鼓励其积极开展票据、理财、信用卡、发债等业务,增强资本筹集和运用能力。
4.深化科技融合。结合本地业务经验,实现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客户价值管理、信贷风险识别和防控水平。一是进一步补齐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短板,拓展线上服务功能,构筑起稳定高效的电子服务网络。二是完善风险管控体系,通过日常业务收集的企业规模、经营状况、贷款记录、信用记录等综合确定客户风险等级,动态调整信贷风险管理台账,实现风险定期识别、提前预警、及早处置。三是践行“创新金融”理念,探索与微众银行、网上银行、蚂蚁金服等民营银行或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通过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资源共享来识别客户、创新产品、优化流程、科学定价,增强差异化金融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孟复.中国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5.
[2] 余传奇,张羽.农村中小微企业地位与融资不平等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2,(9).
[3] 邵志燕.金融结构缺陷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浙江金融,2012,(5).
[4] 马九杰,王国达,张剑.中小金融机构与县域中小企业信贷——从需求端对小银行优势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4).
[5] 胡秋灵,王菲菲.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村经济,2010,(11).
[6] 年志远,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J].经济纵横,2009,(9).
[7] 陈英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2,(12).
[8] 黄永新.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共赢发展路径研究[J].征信,2019,(4).
[9] 李东荣.拉美小额信贷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研究,2011,(5).
[10] 范方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