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
2020-12-28魏彩霞
魏彩霞
摘 要: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生态民生论”“生态红线论”“生态全球论”等诸多见解独到、论述精辟的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001-02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习近平结合世情、国情、民情变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见解独到、论述精辟的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在理论上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实上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高瞻远瞩的指导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许多精彩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同样,自然规律也是客观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因为,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世界上是先有了宇宙万物,有了自然界,后来才產生人类,人类只是自然界后来逐步进化发展的产物。其次,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有其自身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需要大自然。人类必须依赖从大自然中获取空气、阳光、水等自然产品,通过实践获得劳动产品才能生存下来。人类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必须遵循自然所固有的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会被自然界处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1]所以,人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认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兴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说明人类文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注重生态,只有生态与文明统一协调,内在有机融合,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着重强调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因此,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片面强调索取,就很容易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失衡,也会最终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比如,在中国地图上,现在的黄土高原、楼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方,实质上在历史上都曾经是森林茂密、物草丰美、河流清澈,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但是,由于人们不注重尊重自然规律,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土地荒漠化,很多地方的自然环境变得极为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的不同场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阐释,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1月,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习近平提到了自己青年时代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他说:“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习近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反映了我们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保护大自然实质上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相处的统一整体。习近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诠释,更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遵循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持大自然的自我生态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二、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民生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它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它是究竟为谁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因此,共产党的核心的价值追求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这是由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党所有的工作和目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引申到民生领域,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民生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理念赋予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其实现的基础和条件就是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指出,“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3],“环境就是民生”[4]。
2005年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相矛盾的,相反,而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再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2020年3月,习近平主席再回浙江余村,他讲了这样一段话:“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