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和完善方向研究
2020-12-28翟晓叶
翟晓叶
摘 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新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市场经济活力优势、宏观调控高效率优势,以及不断自我完善的优势。在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市场经济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优势;完善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003-0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经济体制基础,为实现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四个自信”的最根本动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列入“十三个显著优势”,列入“十三个坚持和完善”。这充分说明,在新时代我国将沿着市场经济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认识
1.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被称为“资产阶级马克思”的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一个经济体系的资本主义形式与在其中起作用的精神通常存在于不那么决定性的关系中,即一种彼此‘适合的关系,而非存在于‘法则性依赖中。”[1]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并非天然只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并非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社会分工和财产私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两个前提,但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并不是生产资料私有,而是产品所有权明确。马克思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对于那种还要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所有权,就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这就是说,商品生产者即便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如果拥有产品所有权,就可以进行市场交换[2]。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通过两权分离的道路明确了产品所有权,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为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价格在资源配置发挥重要向导作用。价格传递供需信息、平等交换,激发企业家精神、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3]。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确立了价格的核心地位,使价格逐步取代直接指令计划,调节供需行为,形成了供求平衡机制。目前,我国商品市场的价格的放开程度已经达到了98%,资本市场化的程度约为40%,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约为65%,房地产的市场化程度约为40%,技术市场化的程度约为70%,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总体上看约为50%[4]。市场主体之间已通过竞争,基本形成了以价格为行为导向的密切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为理由打贸易战、进行反倾销都是不正视市场经济本质的行为。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欧美发达的商品经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还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现代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模式。正如韦伯所说,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市场经济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不同国家会根据自身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等因素,发展出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1991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提过三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各种模式具有不同特点,比如,美国强调政府少干预微观市场,德国强调市场效率但反对自由放任,日本则非常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管具有什么特点,其各自模式都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模式。中国市场经济模式是根植于中国基本国情,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打着几千年政治体制烙印的中国模式,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生产力,是世界落后国家发展经济的教科书、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但是,不能否认,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也只是千万种市场经济模式中的一种,适合中国本国却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同时也拉开了经济体制转型的序幕。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標,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机制”到“体制”,最后到“制度”,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一步步升华。2019年,我国GDP接近100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达到16%,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如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首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我国能够拥有比西方国家更高的市场经济建设效率,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能够集中投入,在攻克技术难题,在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其次,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能够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比如,在保障“六稳”方面,国有企业起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还能够让我国经济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如果没有众多国有企业及时和无私地分享各自专业领域的经验,就难以创造10天、12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救命医院的中国速度。最后,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生产符合“共同富裕”目标。由于资源禀赋和个人先天禀赋差异,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与其他国家听之任之的做法不同的是,我们时刻警醒收入差距问题,并不断采取措施克服和防治[6]。
2.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中国古代史学之父司马迁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传导信息、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的经济,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其中,利益机制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财富积累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为有了利益机制,市场主体有利益驱动,有去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愿望或努力,懂得“将本逐利”和“趋利避害”,懂得“等价交换”,就能对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做出灵敏反应。尤其,因为有了利益机制,广大企业家会更加积极地去创新创造,不断使用新技术降低成本、丰富物质财富,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张维迎将其概括为“市场的逻辑”,他认为,正是因为发挥了这一逻辑,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和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奇迹。
3.宏观调控与管理优势。宏观调控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由国家宏观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市场及各方主体实施有效调节、达到预期宏观调控目标的动态过程。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受三大因素影响:调控时滞、调控预期和调控博弈。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是中央集权、一党长期执政,这让我国宏观调控受三大因素的影响较小,具备较强的有效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比如在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当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我国各部门都响应了党中央号召,很多企业也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遵守不涨价的规定。尤其在应对疫情造成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这一情形的时候,我国各部门、机构都从大局出发,主动降息、缩短审批时间,各大银行、担保机构、支付宝、京东白条等纷纷延长还贷周期。
4.不断发展完善的优势。相较于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这就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可以试错、可以与时俱进的活力。从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次重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我党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方面还有很多等待专家学者研究的问题。在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始终以不断发展的实践为模板,以更好解释和服务实践为使命,不断向前发展。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
1.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很多强刺激的逆周期政策。一些政府常常以宏观调控为名,行市场干预之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承担去产能、去杠杆的也多数是民营企业。因此,社会上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出现了不同声音,“民营经济完成使命论”“民营经济离场论”影响很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充分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将始终坚持市场经济方向,将继续在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等领域改革,遵循“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本原则。“民营经济不仅不能离场,还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们仍然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被实践证明的宝贵经验。1978年,以三大框架(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为模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勇气和超群的智慧,冲破传统观点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号召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争论,多干少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国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试验制度化,再用形成的新制度去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更加需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继续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3.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低效率一直让公有制饱受大众诟病,一些专家学者更是尖锐主张对公有制进行私有化。针对我国目前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的人提出应该主要由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控股,这是完全不正确的,是对我国经济改革方向的曲解。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列,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所有制、分配制、运行机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表明要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是旗帜鲜明地彰显要求——发展市场经济要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要保障其他两方面的发展。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摒弃全盘私有化的概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高效融合。
4.持续提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微观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宏觀调控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对我国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政策不能仅聚焦于周期性因素和总量因素,更要思考如何解决由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今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拓展调控目标,丰富宏观调控体系,把握调控尺度,进一步提高宏观政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科斯,王宁.变革中国[M].北京:中心出版社,2013.
[2] 王东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创造[J].智慧中国,2019,(1):55-57.
[3]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 郑尚植,亓为康,柴晓东.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逻辑、经验总结与困境反思——基于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4):3-11.
[6] 栾文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