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黄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0-12-28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麻黄碱外感利尿

葛 群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 中医科,天津,300452)

麻黄是麻黄科草本类小灌木植物,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研究[1-3]认为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4-5]发现,麻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利尿、发汗、免疫抑制、抗凝血等,并可以保护脑、肺、肾等多个器官功能。研究[6]认为麻黄对于肾脏疾病所诱发的小便不利、水肿、感染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然而,部分医生[7]考虑麻黄的发汗力峻,有耗液损津之虞,临床应用时颇为谨慎。本研究分析古籍中对于麻黄治疗肾脏病的文字记载,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总结麻黄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麻黄的药用价值与药理作用

麻黄属于中药中的发散风寒类药物,通常在秋季采摘木贼麻黄、草麻黄与中麻黄干燥草质茎,晒干后入药,味苦且辛辣,质地温和[8]。麻黄归膀胱经与肺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9]。现代药理研究[10-12]发现,麻黄中含有黄酮、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鞣质、多糖等多种成分,其中以盐酸伪麻黄碱与盐酸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具有利尿、升压的作用;麻黄碱属于拟肾上腺素药,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收缩血管、增强唾液腺与汗腺分泌、改善平滑肌痉挛等功效[13-15];多糖与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16]。目前,麻黄的药用价值已得到临床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包含麻黄生物碱与麻黄的中西药也屡见不鲜[17-19]。

2 麻黄在肾脏病中的治疗功效

2.1 免疫抑制功能

研究[20]发现,肾小球损伤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即炎症细胞形成的细胞因子能够损伤肾小管-间质或肾小球。通常情况下,临床上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西药对抗免疫抑制,然而此类药物毒副反应较强,易导致骨髓、肝脏等功能损伤。麻黄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炎等功效,接触性超敏反应实验[21-23]发现麻黄对细胞免疫具有抑制作用,且从麻黄中分离的超支化酸性多糖成分也提示其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王冬影[24]对4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应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与西药联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75.0%,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可改善肾脏纤维化。此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能够缓解紫癜性肾炎、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所致的蛋白尿、水肿。

2.2 利尿、发汗作用

麻黄具有利尿、发汗、消肿的作用,其中发汗作用有利于肺气宣泄,通调水道,适用于治疗肾病表证,且对癃闭、水肿等病证亦有独特的功效[25-27]。中医研究[28]认为,麻黄是“开腠发汗”方剂的君药,麻黄对皮肤β肾上腺素受体具有激动作用,通过扩张汗腺导管而使机体发汗。同时,麻黄中包含d-伪麻黄碱,该物质具有利尿功效,即麻黄通过促使肾血管扩张提高肾血流量,或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吸收,最终发挥显著的利尿功能[29-31]。水肿是肾脏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严重者可诱发低血容量休克、肺水肿、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目前,针对肾病所致的水肿,临床普遍采用利尿剂治疗,但一些患者对利尿剂存在抵抗,治疗起来十分棘手[32]。《金匮要略》[33]中对水气病的描述与肾病水肿十分相近,且使用多个含麻黄的汤剂治疗此病,如麻黄附子汤、甘草麻黄汤、越婢汤等。上述方剂中麻黄均具有通利三焦、开六腑五脏之腠理,并促进正气流通,推荡经络、脏腑、肌肤之邪气的功效[34]。

2.3 调节血压作用

研究[34-36]认为,麻黄碱对肾上腺素能神经具有兴奋性作用,能够促进血压上升,所以一些临床医师将麻黄列为高血压忌用药物。然而,动物研究[37]发现,麻黄根可以降低大鼠血压,其中麻黄果多糖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张中波等[38]对58例椎管内麻醉患者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小剂量麻黄碱预防低血压,并与常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预防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72%,低于对照组17.24%。

2.4 抗凝作用

麻黄具有温经通络、温散寒凝的功效[39]。《神农本草经读》[40]记载:“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 ”“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症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本草正义》[41]记载:“麻黄破癥结积聚,消赤黑斑毒,则宣通其气机而瘀积亦得渐通”。《外科证治全生集》[42]记载:“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无发表之功”。阳和汤具有破癥坚、积聚之功,其中味辛温和,可开腠理[43-46]。麻黄不仅具有散邪发汗、宣散肌表血络之寒的功效,还具有活血、行气、化痰等功效。慢性肾脏病因炎症因子激活、免疫损伤而形成肾小球微血栓,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增生,系膜基质、细胞增生,基低膜增厚,间质纤维等导致肾小球硬化,这与中医“瘀血”的病机十分契合[47]。血瘀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产物,也是其病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进展等环节具有显著的作用。

2.5 抗病毒与外感治疗

《本草纲目·草部》[48]认为麻黄是疗伤寒及解肌第一要药,其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麻黄细辛附子汤能够改善能量代谢与氨基酸代谢,调节甘油磷脂、花生四烯酸代谢与鞘脂代谢等多种途径,继而对抗流感病毒。研究[49]发现,肾脏病与外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肾脏病因外感而起,并可由外感加重或复发。患有肾脏病的患者通常免疫力较差,特别是通过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损伤了机体防御力,继而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抑制肾脏病患者感染,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加重。外感水肿的病机与麻黄功效契合,而麻黄是治疗肾脏病外感水肿的主药。常克等[50]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小儿肾病两感证,其中研究组40例患儿接受常规对症治疗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对照组40例患儿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结果显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尿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3 麻黄应用于肾脏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中医对于麻黄的禁忌证与不良反应也有许多的认识,其中“疮”“淋”“咽”“血”“衄”“寒”“汗”“尺中迟”“尺中脉微”等不可使用麻黄,即麻黄“九禁”[51]。《本草纲目》认为麻黄微苦而辛,性轻扬且热。同时,阴阳气血缺失者,应禁用或慎用麻黄。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兴奋肾上腺素交感神经的功效,可以对肾上腺素受体发挥激动作用,并间接促使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继而兴奋中枢,但大量使用麻黄也可以诱发焦虑、失眠、躁动等症状[52]。此外,麻黄对于心肌β细胞具有兴奋性作用,可强化心肌收缩作用,所以不可与洋地黄类、强心苷类药物联合使用,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53]。鉴于上述问题,临床使用麻黄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证情并结合季节合理选用,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考虑配伍问题,以便优化用药方案,规避不良反应,弥补使用缺陷,发挥出互补作用[54]。

4 结 论

麻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有免疫抑制、发汗利尿、抗病毒、调节血压、抗凝血、治外感等多种功效,临床应用麻黄治疗肾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疾病的证候特点与麻黄处方的配合规律,合理应用此药,保证药物疗效与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麻黄碱外感利尿
麻黄碱对PC12 细胞内BDNF、PSD95 和synapsin1 表达水平的影响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小剂量甲氧明、麻黄碱联合预防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术中低血压的效果
高血压患者慎用含麻黄碱的感冒药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
产后外感高热辨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