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中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

2020-12-28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高质量

徐 沈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区域之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党中央已明确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是面向新时代长三角区域迎来的新一轮历史机遇。

安徽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提升长三角的区域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契机[1],打造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安徽名片。201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各省市达成共识,为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明确了相应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2]。基于共识,安徽省按照深化与沪苏浙的产业融合联动机制,参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蓝图,与全国同步加快发展先进的制造业。近年来,安徽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使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2年位居全国前列。

一、长三角一体化中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部地区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徽作为中部省份之一,同时也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安徽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突出展现安徽以先进制造业引领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优势。

(一)有助于推动安徽企业转型升级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安徽企业整体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3]。制造业在各类企业当中占据突出重要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说,制造业企业实力不强,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区域的企业快速发展。当前,安徽制造业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表现在企业成本的“三高”,即企业的用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交易成本高。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个区域企业的成本,拓宽企业的利润空间,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有助于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安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产品供给的质量,也影响农业机械等农用设施的产品供给质量,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能有效保障金融业良性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因此金融业是服务于制造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支持的特殊行业。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促使金融资本高效率地投入到制造业企业当中,进而保障金融业资金有序运转。

(三)有助于促进安徽经济奋力崛起

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把握发展契机,促进全省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相比沪苏浙发达区域,安徽在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又是整个长三角区域中的短板,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加快发展安徽经济,奋力打造中部崛起的安徽经济增长极。安徽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填补产业短板,增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而且有助于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区域贸易规模的扩张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增强区域内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实力。

二、长三角一体化中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安徽在区位、科技、产业、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同时综合了创新活跃强劲、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多发优势,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创新实力不强

安徽用于制造业创新的总体实力不强,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低于发达地区,制造业行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一方面,其产品的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存在不少落后的产能需要剥离和淘汰。以淮南市为例,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来临,淮南煤炭行业由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而遭遇发展困局,亟须通过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相关资料表明,“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在去产能方面成效显著,依法关闭多座矿井,累计去产能1500万吨左右。另一方面,安徽部分制造业企业由于从业人才短缺,导致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与苏浙沪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徽的人口资源丰富,省会合肥汇集了世界科学界的尖端人才,然而人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实力,而是被吸引到周边的发达地区。据最新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安徽的外出人口流向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一带,流入上海260.2万人、江苏257.5万人、浙江228.5万人,合计746.2万人,占安徽流向省外人口总数的近80%。

(二)协调发展不够

培养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提升一国或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4],而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又是培养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关键。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安徽制造业在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上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制造业产业体系内部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强大支撑,然而,目前安徽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企业中占比不高。截至2019年上半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到40%。全省传统企业比重较大,以诸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化工染料等行业的企业居多,且多数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度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安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却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其原因在于苏浙沪地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链相对成熟,制造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而安徽属传统农业大省,工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长三角内部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大规模的产业梯度转移,也直接影响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

(三)绿色转型不力

自2011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是经济效益不高。安徽制造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制造业产业的绿色转型不力。到目前为止,安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消费为主,且能源消耗非常高,其中传统类制造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近年来安徽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单位原煤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安徽煤炭消费的比例高达90%,到2019年仍然维持较高的煤炭消费比例,远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是能耗过大,产生的工业污染物相对较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在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安徽制造业存在的这种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亟待转变,同时也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普及提出了迫切要求。

(四)开放水平不高

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安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总体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一方面,安徽制造业企业与省外企业的经济合作程度不够,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相对于苏浙沪地区,安徽制造业在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遭遇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两头挤压,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安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安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从安徽与浙江的比较当中可以看出,2018年,浙江全省制造业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541个,项目投资额达111.3亿美元;而安徽全省2018年的项目数仅为150个,项目投资额为14.6亿美元。另一方面,安徽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直接影响企业的物流运行效率,加大了本地制造业企业面向外地企业开展合作的开放成本。据相关调研发现,大约41%的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环节的成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很大,近70%的企业认为安徽物流行业和相应的市场建设状况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较少,对于本地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

(五)共享范围不广

虽然从制度的层面已经将长三角地区内省市划归为一个整体,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共享一体化,但是安徽制造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产业联动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在产业联动方面,没有真正实现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分享。长三角产业转移和产业联动是推动整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然而安徽在区域中产业发展总体水平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成本劣势造成的技术壁垒,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尚未实现全覆盖。在利益共享方面,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政绩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加上地方政府在企业管辖权方面存在着行政分权,使得不同区域的要素市场难以在短期内达成一体化的共享。制造业的区块链面临技术瓶颈,并且产业链的跨区域布局亟待优化,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利益博弈也制约了重大产业协作项目的跨省市落地。

三、长三角一体化中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5]。制造业企业是安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应当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针对安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次从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深入探究契合安徽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以创新发展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有经验数据表明,不同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只有一体化发展程度超过门槛值,才能发挥正向促进创新产出的作用,否则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6]。近年来,安徽依托长三角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认为科技革新将缩短企业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得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从新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置于发展的首位,着眼于引领企业在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运用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在举措上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快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制造业去产能的主要手段。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制造业传统产业或部门的改造当中,从供给端入手,不断调整和优化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引进创新型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制造业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大人才资源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安徽不仅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强化制造业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还需要完善针对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于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协调发展完善市场体制机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产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必须要相互协调。从新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协调主要是着眼于解决不同产业部门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因此,安徽需要基于协调发展来调整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7],不仅要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制造业企业外部公平的竞争氛围,还需要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建立标准化的统一规则。

一方面,打造区域共同市场,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安徽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联手制定实施适应区域共同市场的贸易法则,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制机制,取消不同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和贸易壁垒,破除一些阻碍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另一方面,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协调联动,逐步建立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之间在创新、交通、信息及污染防控等方面的区域联动机制。如安徽的制造业企业与长三角科研院所合作,将科学研究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使安徽充分享用长三角的科研资源。同时,加快构建区域联动、高效便捷的大数据平台,完善信息互联互通的区域联动反应机制,有效带动安徽制造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以绿色发展提升产业生态效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产力,巩固产业发展成果。从新发展理念可以看出,绿色发展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重要的发展理念,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事关改革发展全局。长三角一体化中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产业的绿色发展作为战略引领。在绿色发展上,要注重制造业产品供给的生态效应,不断提升产业生态效益。

在生态保护方面,优化生态保护的制造业企业空间布局。安徽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严格遵守生态红线不触碰,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布局、企业优先发展布局和生态安全底线,确保国家或区域的生态安全。同时,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红线意识。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生产企业需要做到严格遵守,否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安徽行业监管部门还需要完善生态系统的制度性和法制性保障。只有实施最严格的制度和法规,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制度保障。通过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把资源损耗、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当中,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创新方面,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规避制造业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推动制造业向“绿色+智能”的方向转型。第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某个企业或者生产部门采用新技术,可以比原有的技术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采用的这种新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创新。安徽通过“皖电东送”工程,加强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交流合作,合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预计2020年全省可减少煤炭消费总量约400万吨。第二,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来确定某种物质被利用和再利用的效率,进而确定该物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三,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生态创新使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有利于加快生态修复进程。生态创新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探索出的一种创新路径,能够有效加快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进程,从而更快地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痕迹。

(四)以开放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开放发展是一个经济体谋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新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开放发展着眼于处理经济体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安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开展全方位的制造业开放合作,提升安徽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形成促进安徽制造业全面开放新格局。安徽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开展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合作,增强安徽制造业企业科研实力,鼓励制造业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和跨国经营。鼓励安徽制造业企业扩大特色新产品出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支持“走出去”制造业企业抱团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加快境外制造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与发达国家在政府合作框架下的现代企业技术合作,努力提升安徽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水平。

以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契机,为安徽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突出的省级开发区以及其他国家级平台为载体,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制造业100强,筛选一批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具有龙头效应的制造业项目集中签约。在安徽合肥举办的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作为东道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有600多个项目签约成功,签约项目总金额突破7000亿元,其中有80%以上的项目来自制造业。

(五)以共享发展分享产业经营收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在实践层面深化了发展的人民属性,把共享发展作为牢固树立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共建共享是安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参与共建共享的各方可以分享合作所带来的各种红利[8]。制造业规模经营能够带来足够的规模化经营收益,需要科学把握制造业发展“度”的底线,这个“度”包含有两层经济学内涵:一是人民通过广泛参与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活动而创造出规模化经营收益;二是人民在创造出规模化经营收益之后对收益进行分享。

安徽在制造业规模化经营收益的创造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受项目资金、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客观影响,不同区域的最佳经营规模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的主观因素。就单个的制造业市场主体而言,存在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最佳经营规模。如果劳动力要素投入比重过大,往往对应于过分依赖于劳动力的粗放型制造业生产模式,很难进行大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无法形成统一规范的集约化运营方式,规模经济效益难以显现,自然难以给生产经营者带来足够大的收益;如果劳动力要素投入比重过小,单纯依靠某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则很有可能超出一定的规模限度,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不仅收益不再增加,反而可能会减少。因此,发展制造业规模经营的底线思维体现在“发展适度”,尽管受到自身实力、外部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但是经营规模的合理区间仍然大部分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

安徽省在制造业规模化经营收益的分享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确保适度规模经营,将充分释放规模化经营带来的收益,收益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也应当由人民来分享。实践证明,制造业适度规模经营本身就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富民惠民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发展制造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极大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成本,减轻劳动者从事流水线作业的劳动负担,有效提高资源、要素的整体配置效率;从微观层面看,发展制造业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培育壮大整个制造业市场的每个微观经济主体,有效延长单个微观经济主体的产业链,让人民分享产业链当中每个环节所带来的收益,实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为造福人民提供更为充分、更加可持续的保障。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高质量
《安徽记事》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5.回声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