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三大政策维度

2020-12-28吴爱邦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讲话文艺时代

吴爱邦

(广州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现状,对党的文艺政策做作出新的提炼和新的论断,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要义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论述的经典文献中。主要有:《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文代会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等。这些经典文献蕴含了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三大政策维度,即文艺本质、文艺属性、文艺发展。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第11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1],进一步阐述了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不仅为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了政策纲领,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夯实了理论基础。

一、文艺本质维度: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关于文艺本质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艺的人民属性;另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党在新时代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文艺的人民性,习近平强调认同、实践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主要概述为三个层次: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具体实际,在《讲话》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艺方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作用。从文艺政策形成的脉络而言,《讲话》是新时代党的文艺政策的理论起点和先声。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文艺的地位看,文艺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力量,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党的文艺政策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为党制定和出台文艺政策确立了重要的目标。《讲话》开宗明义:“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3]1《意见》则直截了当加上一个标题“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1。《文代会讲话》也在开篇就道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5]1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发扬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站在战略的高度,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

从文艺的性质看,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在于它是人民的文艺,决定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基调。《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13《意见》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4]4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43习近平总书记强化文艺的人民性,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现代性特征[6]。习近平总书记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角度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性质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文艺的标准看,在文艺批评标准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四大”标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3]30,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为党正确引导文艺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在文艺价值取向上,精辟论述了文艺的市场性和社会效益性关系,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策略准则。

从文艺的领导看,《讲话》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3]27《意见》指出:“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4]16《文代会讲话》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5]21通过分析《讲话》《意见》《文代会讲话》等文献,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内容可归纳为:党的文艺队伍建设、发挥文联作协的作用、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等。这揭示了新时代党领导文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选择。

从文艺的策略体系看,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策略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几大方面。在政策方向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确保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在政策指引上,坚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及“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方针,确保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在政策发展上,弘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尊重和遵循文艺的美学规律,体现政策的导向性与文艺的学理性相统一。以上文艺策略根植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之中,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培根铸魂,构建起新时代党的领导下的文艺事业的现代化体系。

上述五个方面,是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根本性的解答,形成了以人民性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思想架构[7]。文艺的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人民性取代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文艺个体性,确立了新时代文艺政策的基调。这推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转换,人民性观念成为文艺工作者文艺创作的核心理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文艺人民性共识的确立,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政策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总之,对于新时代党的文艺政策,要从文艺的党性和人民性内在统一的层面上去把握和理解。实践证明,紧密结合文艺的党性和人民性,提高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文艺属性维度:市场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政策的重点在于确立文艺的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科学合理的文艺批评标准,引领文艺创作、文艺传播、文艺鉴赏等文艺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文艺的市场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1.坚决抵制文艺“唯市场”论

文艺“唯市场”论崇尚金钱至上,降低、贬低甚至忽视文艺的社会效益,从而抑制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文艺“唯市场”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钱至上。把文艺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把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作为文艺创作的动力。二是市场量化标准大行其道。在文艺市场上,文艺作品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 等 量化 指标 ”[3]20绝 对化 ,“ 被市 场 牵着 鼻子走”[3]21。三是部分文艺作品质量堪忧。在市场效益的推动下,一些文艺工作者把低俗混同于通俗,把欲望看作希望,把单纯感官娱乐等同于精神快乐。其结果是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对人民的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5]17,消解了文艺本应具有的思想性。文艺“唯市场”论实质是“劣币驱逐良币”[3]9,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3]20,从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3]9。

2.把文艺的市场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

文艺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功能和作用,摒弃唯市场论,杜绝低俗、庸俗、恶俗,是习近平文艺政策观的关注焦点。对于文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阐述,激发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良知和艺术理想,为新时代文艺政策建构所需要的社会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1)文艺的社会效益居于首要位置。《讲话》指出:“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3]20可见,文艺的社会效益、社会价值高于文艺的市场效益和市场价值。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鞭策文艺工作者做到“六不”:“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5]19

(2)把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讲话》从义利关系的角度阐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3]12《文代会讲话》强调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5]19文艺的经济效益一般指文艺作品所产生的利润,社会效益则指文艺作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形式对民族、国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了实现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既遵循市场规律,又重视文艺发展规律,在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中找准平衡点、结合点,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

(二)把文艺批评的市场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起来

1.文艺与市场相统一

(1)文艺和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具有深刻内在性的关系。文艺既反映市场规律,也反作用于市场规律。文艺既不能脱离市场,也不能成为市场的附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艺产生深远的影响。《讲话》里提到的“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就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意见》强调“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4]15,《文代会讲话》呼吁文联作协“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5]20。由此可见,文艺批评要正确对待资本、市场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讲话》和《意见》均明确提出,对于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要进行合理设置,不能偏废。

(2)文艺批评无法摆脱市场化的语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文艺批评作为人活动的精神产品,不仅受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物质生产、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制约。从宏观上考察,市场开拓了文艺“增量”产生和壮大的空间,提供了文艺“存量”改革和发展的可能。新时代,市场作为一种决定性的资源配置手段,是影响文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开展文艺批评不可脱离、不容忽视的语境[8]。基于此,《意见》指出,要建立合理的文艺批评标准,把票房指标与专家评价、群众认可统一起来。

2.文艺批评的“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文艺批评的结构性重组,文艺批评也呈现“市场化”的趋势和倾向。一方面,文艺批评以市场作为衡量文艺价值的主要尺度。文艺批评家服从市场利益、市场规则,屈从低俗媚俗庸俗的文艺潮流,以文艺作品的点击量、发行量、收视率、粉丝量、付费会员数、票房等量化指标作为评价的参照物,以追求娱乐化、感官刺激为主体的消费者作为评价对象。另一方面,文艺批评的价值引导作用弱化。技术和资本大量介入,改变了文艺批评的话语权,改写了文艺批评的规则,也造成文艺批评边界的模糊。在市场价值和市场效益主导下,文艺批评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也缺乏对社会历史的追踪、对文艺规律的遵循和对社会生活的拷问。

3.文艺批评要的是真批评

习近平关于文艺政策的论述强调文艺批评的引导意义,引导文艺工作者“褒优贬劣、激浊扬清”[3]29,真正发挥文艺的“批评”作用。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比如《讲话》《意见》《文代会讲话》等,提出“中华美学精神”“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命题,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些经典文献成为党制定文艺政策的直接依据和主要内容,也成为文艺批评的“先导”[9]。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文艺批评“四大标准”,代表了党的文艺政策在文艺批评领域的贯彻落实,为新时代文艺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批评文艺批评“去批评化”的现象,“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3]29。文艺具有商品性和艺术性两重属性,其中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商品性是第二位的。文艺作品的质量不是由市场性来决定的,而是由艺术性、思想性来决定的,文艺批评家应从文艺的社会效益、思想影响力等方面引导人民的文艺活动,从而提升人民对文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对此,《意见》要求文艺批评实现“三个统一”,即“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4]6,“把票房收入、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和群众认可统一起来”[4]7。

三、文艺发展维度: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文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是文艺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和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一以贯之在政策上把文艺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既注重文艺的传承,又倡导文艺的创新,把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之中,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提供了重要动力。

(一)文艺的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文艺继承是文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文艺继承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艺创新。新时代文艺的继承,在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文艺创新不是离开民族文化的创新,而是延续民族文明血脉、发扬光大民族精神的创新[10]。文艺创新的实质,不在于突发奇想、推倒一切的“另起炉灶”,而在于对传统文脉继承和守成基础上的创新。新时代文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从数量向质量、从高原向高峰跨越的重要动力,是产生“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3]10文艺精品的根基。

2.文艺继承并非泥古复古和崇洋媚外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艺,离不开科学、理性、全面的分析,需要辩证、客观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从文艺发展的规律出发,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政策方针,并在新时代使之丰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3]26“古为今用”指发扬光大古代文化的精粹,为现时代所采用;“洋为中用”指学习借鉴汲取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社会文优秀明成果,为本国所使用。与此相反,文艺的传承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秉持“拿来主义”,将继承传统文化引向复古主义、国粹主义,呈现妄自尊大的优越心态,使民族文化传统固化;二是全盘西化,把外来文化凌驾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妄自菲薄,忽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艺传承的两种症结,体现文艺传承的两种极端:固化历史传统,造就文化自负;夸大文化的相对性,则导致文化自卑。无论是文艺的“泥古复古”,还是“唯洋是举”,文艺传承都将处于撕裂之中,其实质都是丧失文化自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为文艺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3]26

3.文艺政策把文艺的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党的文艺政策发展历史表明,党关于文艺传承创新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顺利发展与否的关键所在,是助推文艺工作的重要力量。毛泽东看待和处理传统文艺的基本原则“推陈出新”“古为今用”[11],是党指导文艺传承创新的重要策略方针,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文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对于文艺的传承,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艺的民族性,同时强调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彰显文艺的现代性。这从辩证的角度深刻阐释了文艺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并上升到党对文艺事业顶层设计的高度,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讲话》阐释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艺渊源、文艺传世、文化自信等理论主张,强调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继承和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3]26他首次提出“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概念和命题,强调文艺建设的立足点和根基所在。关于文化建设,他多次重申“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12]“不忘本来”即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3]26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也重申了这一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命题主要有三层内涵:表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蕴含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诉求,充盈对文化创造性的期待[13]。这一命题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着眼点是中华历史,要以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发展原则,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在文化的交流交锋碰撞中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14]。“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文艺传承的根本立场,在西方文化大举入侵并多管齐下进行侵蚀同化的背景下,对于文艺领域杜绝西化和洋化、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现文艺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可见,新时代文艺要扎根于民族历史和传统之中,切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文艺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加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希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建设战略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2014年《讲话》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继承理论进行凝练,并从多个层面实现了理论建构;2015年《意见》对文艺继承理论进一步深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1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44关于文化的传承部分,报告从整体阐释了三大内容,即在立场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方法上立足新时代社会实践、在视野上促进世界文明的互鉴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确立新时代文艺传承的理念,既延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体系,又建构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理论范式,勾勒出党对文艺继承和创新的策略脉络,反映了党的文艺政策的延续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体现了党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彰显了党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文化情怀与价值理想,凸显了党守正创新的文化立场[16]。

(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文艺创新。2014年《讲话》论述传承中华文化时不仅高度概述文艺创新的问题,而且首次提出文艺创新的新要求。《讲话》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3]11因此,“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3]112015年《意见》延续了文艺座谈会的精神,重申“把创新 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 过 程”[4]11。2016年11月《文代会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中第三点是关于文艺创新的论述,其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精辟指出文艺创新的关键要素:内涵、精神、题材、内容、形式、手法、技术等,向文艺工作者提出合乎时代精神和文艺实践特点的新要求[5]16。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基本原则”的第三条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双创”成为党的文艺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方针。报告在阐发社会主义文艺时,提出“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2]43这一新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命题。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工作者创造文艺精品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勇攀“高峰”的根本要素。上述经典文献表明,文艺创新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形态愈加深刻和系统,必将引领新时代文艺走上繁荣兴盛的新道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艺创新需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第一,创新的目的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5]10这表明,创新不仅仅是形式、技法、题材等方面的创新,关键在于内容、精神的创新,通过把握时代精神、实现传统文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创新的方式方法是全面的、整体的、立体的。《讲话》强调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实现文艺的深度创新。一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既要注重文艺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也要重视文艺的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等。二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当前,新技术改变了文艺的生产方式,催生了网络文艺、数字文艺、虚拟文艺等文艺生态,对文艺范式、文艺技巧、文艺类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讲话》倡导“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3]11,《文代会讲话》主张“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5]16。可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成为新时代文艺创新的重要方法。第三,创新的心态要力戒浮躁。文艺的浮躁之风,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急功近利,即市场价值、金钱意识占据主导,劣币驱逐良币,其结果是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二是粗制滥造,即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怪诞”,作品的思想不够精深、艺术不够精湛、制作不够精良,其结果是精品力作不多、文艺经典稀缺。文艺的浮躁不仅伤害文艺本身,而且伤害社会的精神生活。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正视创新心态,“远离浮躁、不求功利”[5]18“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5]19,增强艺术定力,坚持执着追求,提升文艺的原创能力。

四、结 语

文艺政策离不开文艺思想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文艺工作实际,出台了系列重要理论纲领和实践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逐步体系化、理论化,为文艺政策的构建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党的文艺政策完善的过程,就是文艺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讲话》是新时代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杰出篇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艺政策基调的确立,为新时代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是文艺规范化、制度化的起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艺的市场性与社会性相统一是文艺政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正确认识文艺的属性起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文艺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确立文化自信作为最根本的自信,不仅廓清了文艺政策的文化源泉问题,而且成为新时代文艺政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标识所在。

猜你喜欢

讲话文艺时代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注水”讲话
□文艺范
男朋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