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基础和时代价值

2020-12-27赵金科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和平命运

李 娜,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与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与时代价值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内容丰富、立意深远的系统论述,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根据人类全球性问题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以架构全球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局面,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外交战略的新时代继承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与生态建设五大畅想理念擘画了世界各国携手奋斗、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愿景,旨在“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对于坚定不移地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打造人类文明发展新范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深入,世界各国正处于求同存异、荣损相依的全球化时代,人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就迫切要求世界各国摒弃斗争思维,在追求人类和平的共同目标中实现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共同应对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破解全人类面临的全球治理困境和世界性难题,构建世界各国共担全球责任、共谋世界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生格局,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概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引导世界各国展现负责任精神面貌、齐心协力解决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景特征,成为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不同国家和平共处的时代选择和现实方案。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问题、打造国际新秩序的理性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正日益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格局,西方主导下的传统体系和模式弊端日渐显现,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全球治理要求,更不能及时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带来全球财富迅猛增长、生产生活方式进步、世界交往日益密切、世界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多方面的现代性困境与难题。首先,因世界性扩张及利润争夺引发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政治安全性矛盾以及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难民危机等发展性矛盾影响国际安全秩序与世界经济健康持续。其次,因资本盲目扩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全球性生态灾难与环境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安全与生存发展。再次,因西方价值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影响难以清除。此外,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攻击、疾病传染防控、跨境犯罪等现代性难题亦需要人类社会共同应对。伴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霸权主义虽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但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实现世界格局的稳定和国际力量的平衡、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旧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有效解决现代性困境的必然抉择,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治理全球性难题、打造国际新秩序的现实选择和理性举措。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可行方案。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带领各族人民在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在世界发展与国际事务中贡献更大力量、发挥更大价值已成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殷切期盼和责任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2]讲话充分彰显了中国尊重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2年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以来,逐渐以崇尚人类和合、寻求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国家外交方略,又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稳步发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展现大国形象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助推亚洲和世界各国实现变革创新、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实践性举措。

二、和合文化、和平发展与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和大同世界构想为文化土壤,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共同体”思想为学理支撑,以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和平外交理念为思想基础,具有深厚的和合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理论逻辑支撑。

(一)理论起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大同世界构想

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和价值精髓。中华传统文化倡导“贵和尚中”,历来崇尚“和合”“和平”“和爱”,和合文化正是凭借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因,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和行动实践的全部过程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追求‘和’,也强调和推崇‘合’。‘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合’是结合、合作、和解。和谐、和睦、和平是以结合、合作、和解为基础的。”[3]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五千年之久,究其文化缘由则与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和合胸怀和气魄不无关联。“和”与“合”由最初甲骨文、金文中的单独所指,发展至春秋时期的“和合”联用,既是社会发展和谐秩序的维系需要,亦是中华文化流变演进的内涵拓展要求。《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是“和合”二字正式合用的初次体现,反映了构建“大一统”社会发展的文化指向。同时,《国语·郑语》中亦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须秉承“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以尊重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包容性态度维护社会稳定,构建起人类“和合”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协和万邦”“大同社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诸多和合语义,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文化基因和思想依据。第一,协和万邦,出自“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协和万邦,是指各诸侯国之间的相处模式,旨在打造诸侯一家、万国和谐、百姓明德和爱的“保合太和”局面,追寻“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的真情一家愿景。此理念亦是和合外交思想的初期体现。第二,大同社会。儒家秉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天下大同观,倡导以“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为价值取向的“仁民爱物”“一体之仁”道德准则,并以此将中庸和谐之道升华为治理之策与处世之道,追崇人和、天和、心和的最高境界——大同世界。第三,和而不同。儒释道三家均是和合理念的主要践行主体,但其和合之爱的侧重点略有差异:儒家主张“仁爱”“和而不同”,如孔子的“和为贵”“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兼爱”“非攻”思想,《论语》中亦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表达;道家遵循以德报怨、和平慈爱的博爱思想;佛家倡导“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大爱思想,三道合一亦充分昭彰了和而不同理念的价值逻辑。第四,天人合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自觉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运行法则,坚守“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第五,和合共生。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和合共生”为价值支撑,谋求构建和生万物、真情一家的平和安稳社会,营造人、自然、社会三者共生的和合之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5]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以这样一种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思维携手书写人类未来前途命运,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与建构的深层文化基底和精神基因。

(二)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阐发与论述,发展为一个关涉生成机理、形成过程、基本问题与丰富内涵的严谨内容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转变,人类社会走向一体化和整体化。”[6]因而,世界历史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核心逻辑,就是阐释人类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走向。马克思、恩格斯曾就世界历史发展走向作出了科学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当今全球发展历史和发展现实正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人类之间交往的跨越性与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广泛深入,世界一体化已演变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扬弃以及对康德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将内涵界定、基本内容、理论特征及发展趋势作了清晰缜密的表述,并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生产力、生产关系、分工活动是世界历史建立的前提基础。自15世纪至17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扩张发展,世界从最初的拉开帷幕逐渐演变到全球一体化。而共产主义则是指构建自由人联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对自然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的摒弃与超越。“‘自由人联合体’是兼顾了个人自由和集体归属的‘真正的共同体’,也是马克思预言国家消亡之后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全新形态。”[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共同体得以建构的关键在于为其提供以发达的生产力为特征的坚实经济基础后盾,从而保证共同体建设的创造主体——广大无产阶级享受到作为劳动创造者的物质与精神双层面的满足,从劳动异化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平等自由的人,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追求目标提供持续原动力。“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一道,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学理支撑与思想来源。

(三)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

1.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和平外交思想

毛泽东认为国家之间无论大小强弱皆是平等的,“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10]主张维护各国平等共处、共同发展的和平世界。周恩来在1953年底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根本准则。

2.邓小平关于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当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1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塑造并维护了中国的和平国际形象,实现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江泽民关于尊重世界多样性的思想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及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外交理念,并在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深化为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和平理念。他指出:“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2]他主张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充分沿袭长久以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以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责任追求,呼吁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尊重与维护世界多样性中实现共同繁荣。

4.胡锦涛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3]提倡在经济层面以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全方位对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均衡、普惠、共赢发展;在政治层面本着平等协商对话的原则探求各国彼此尊重的共处模式;文化层面坚持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的理念,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安全层面反对暴力战争,坚持和平发展;生态层面共同打造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空间。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和平外交思想,均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初心的坚守。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初衷与原则相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基和理论来源。

三、五大畅想与世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继承发展的当代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核心原则和缔造动因,具有综合翔实、系统科学、立意深远的内核理念。

(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初衷是在兼顾本国和他国合理关切和共同利益的同时,与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平等安全、持久和平的和合共赢世界,打破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零和博弈原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对话协商中获得更大决策力和话语权,打造各国之间平等协商对话、处理解决分歧的和平共处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逐渐消除全球空间非正义现象。”[1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始至终秉承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对话原则,坚决与唯我独尊、霸道强权的行为划清界限,努力推动大国与小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对话交流协商,共同维护世界安全和人类和平,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立人类政治命运共同体。

(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安全是各国实现繁盛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托。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安全成为每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在全球局势动荡中一国要想独善其身,无异于天方夜谭。世界各国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安全共同体,各国应协同处理国际动荡争端与分歧,统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以寻求人类普遍的安全,以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价值内核,擘画各国人民互帮互助、和平发展的和合愿景,构建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

(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作为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目标取向,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可谓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合作共赢、共同繁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天下的首要话题。”[15]当今世界已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责任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任意一个地区均不能逆全球化潮流而独立自居、封闭自处。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人类同舟共济、互惠共赢、命运与共的最佳抉择,亦是打造人类经济命运共同体新格局与新秩序的明智之举。

(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人类文明的精彩纷呈因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样文明而存在。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既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纽带。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共同书写了人类历史的宏伟画卷。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取长补短,既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持久动力,又是尊重人类文明差异性和文化传统差异性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应尊重文明多样性,秉承融突和合、开放交流、创新发展、兼容并包的发展逻辑,以构筑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理念,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天人合一、绿色低碳的生态追求,是打造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生态家园,人类与自然相应相生、共生共存,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决定人类文明兴衰。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的生态共同体,理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理念和绿色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16]因而,在“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指导下,构筑自然和谐、绿色可持续的全球生态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的生态追求。

四、历史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传统大国崛起模式和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开拓创新。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崛起实质上是野蛮和霸道的崛起,不是文明、和平的崛起,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而中国的崛起则是和平崛起与文明崛起,走的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和文明进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新逻辑、新理念,也是人类世界永久存续的唯一路径,必将对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价值逻辑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自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当下,我国迈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文明与发展担负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科学继承,又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应有之义,也是顺应时代大棋局发展要求的理性选择,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内容诠释与理论完善。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延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和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和平发展的开放思想、江泽民关于尊重世界多样性的思想、胡锦涛关于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继承、凝练升华基础上提出的新时代外交理念与国际战略,是依据国际发展大局与世界面临新境遇给出的时代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时代内涵深化与内容延展。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携手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书写人类文明新高度与新篇章。其理念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与“大同社会”构想,继承了传统和合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理念,致力于构建起“天人合一”和谐环境基础上的世界各国“和合共生”之境及美美“大同社会”,真正将传统和合文化精神传播至全球每个角落。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和合哲学的继承性升华与选择性创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自信彰显。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价值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各领域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7]新时代必然有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与时代任务,打造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其倡导的“共同体”责任意识的强化为新时代民主法治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以搭建互惠合作经济新平台的现代化经济理念助推新时代经济建设,以汇集维护国际安全与秩序的精粹合力保障社会治理与建设,以“生态命运共同体”呼吁的切实履行与主动参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当前,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零和博弈等旧式霸道思维依旧存在,旧式全球治理模式既不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有悖于各国共建和谐世界的理想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范围与指向对象涵盖全球范围所有国家、全部人类,其理念核心是在和平合作、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赢得国际话语权,重新打造更加公正合理、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国家安全格局、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全球治理新秩序,真正彰显人类未来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理念价值。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和平环境,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发展,世界的和平发展亦不能缺少中国的贡献。因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融通和合、赢得人类美好未来,必须明确世界命运与中国命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事实,继而深化世界和平发展的人类共识,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赢得和平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同时也能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五、结束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世界发展形势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客观分析,是中国为谋求自身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提出的现实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战略层面的深邃思维体现和宽广视野彰显,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是以人类共同命运引领世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智慧结晶和思维凝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从包含情感根基、对话原则、价值内核、发展逻辑、目标取向和生态追求的综合性理念接近现实、化为行动、迈向实践。

猜你喜欢

共同体和平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