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2020-12-27李冬
李 冬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高校肩负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传承什么样的文化?以及以何种精神面貌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和必要措施。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外化为自觉行动,应积极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模式,打出一套“组合拳”。
1 引领路径
1.1 用好课堂阵地坚持教育引领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向大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本质属性和核心要义,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倡导内容的丰富内涵,做到“知其然晓其所以然”。其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集体备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研究,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改革教法,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着力打造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典范,确保理论教育浸润学生心灵。再次,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能力,探索出“一师一品”“一专业一特色”的课堂思政模式,防止生搬硬套,强行结合,用好课堂教学引领功能。
1.2 强化综合宣传坚持舆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舆论宣传引领,高校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随行。高校要坚持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结合,用“接地气”“冒热气”的语言讲述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且发生在身边最鲜活的案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感染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固化在教学生活场所、文化长廊或文化墙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电子屏、橱窗、宣传栏等载体随处可见。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特征,积极运用“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手段,善于利用微电影、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开设文艺方面专业的高校要发挥文艺作品以文化人的作用,积极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宣传活动。
1.3 打造活动平台坚持体验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24个字,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要强化学生参与体验,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地区经济发展成果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展和开展民主实践社会调查研究等体验方式加深理解;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法治建设成果展和邀请司法机关开展普法宣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组织大学生瞻仰红色教育基地及开展诚信建设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诚信意识等。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等活动,开展校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项课题,组织师生进行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1.4 突出以上带下坚持示范引领
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以上带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带头参加党员干部帮扶困难师生行动和学校、社区志愿服务,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立起来,用实际行动作表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距离最近接触最为紧密,行为容易引起学生效仿,给学生的影响也最深远,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做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要通过党课培训、团课培训、学生干部培训等途径激发他们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起到带动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1.5 开展志愿服务坚持实践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践行,高校要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实践环节,把实践育人要求纳入学分制改革范畴,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觉开展志愿服务,不断开拓实践育人统筹推进新格局。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以校团委为牵头部门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涵盖义务献血、关爱老人与留守儿童、环保公益、节能减排、下乡支教、送文化下乡和服务脱贫攻坚等多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打造了“新站区环保天使”“太阳花敬老孝老”“滨湖惠园扶困帮弱”“送金融知识进社区”“助力砖洪脱贫”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普遍性、经常性、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在大学生心中播撒了“真善美”的种子。
1.6 创建文明校园坚持文化引领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要与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校园阅读活动,不断提升高校师生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开展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学社”等学生社团建设;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打造工作载体和活动品牌,教育引导学校师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提升校园生态环境,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中注重礼节礼仪教育,凸显活动仪式感,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中举行升国旗仪式、奏唱国歌,在“国家公祭日”等开展纪念活动。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教育,加强文明习惯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大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出行的宣传教育,着力增强师生外出旅游、交通出行的文明意识。让大学生得到文化熏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7 塑造先进典型坚持榜样引领
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新风尚,引导师生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推动师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高校要强化身边榜样的宣传力度,开设“榜样”等专栏专题,常态化推出先进典型,让其走近师生走上网络,实现“模范天天见典型处处见”,使广大师生看到听到后心动行动。高校要创新开展改革先锋、青年榜样、好人模范、文化名家、劳动模范、工匠大师等“六进”校园系列活动[2],让好人模范和榜样引领学生成人成才。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与驻地政府合作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项目,坚持用身边的好人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榜样模范实践,并在实践中推选出新一批榜样模范,形成争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1.8 完善法治体系坚持制度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决定了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完善运行治理制度体系。高校要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围绕大学章程,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全覆盖,时时处处事事体现法治精神,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利于规范校内师生所有行为,推动广大师生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不断推进高校法治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同时,要常态化开展宪法宣讲、法治大讲堂、廉政文化进校园、“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2 结束语
高校只有切实开展教育引领、舆论引领、体验引领、示范引领、实践引领、文化引领、榜样引领和制度引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工作,才能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