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0-12-27李秀萍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译介陕北民俗文化

李秀萍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所谓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1]。陕北民俗文化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构建并传承下来的有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方方面面的习俗和文化,其地域特色异常鲜明,内涵和外延也十分广泛。

文献研究表明,针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10余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陕北民俗文化开展了深入研究:如郭冰庐系统研究了陕北窑洞文化[2];吕静详尽论述了陕北炕头石狮文化[3];李东风对比研究了陕北剪纸文化和陕北汉画像石文化[4];尚进、张娜分析了陕北民歌与陕北说书之间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借鉴的关系[5];张晓慧考察了陕北腰鼓与陕北秧歌发展与演变的内在关系[6];张统宣阐释了新时期陕北说书的发展和社会功能[7];秦燕、刘慧讨论了社会变迁中的陕北庙会文化[8];王沛、田玲等研究了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9-10]。这些研究涉及陕北民俗文化的诸多层面,对于深入了解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以及陕北民俗文化英译方法与技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研究鲜有涉及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路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在概述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积极探索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助推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一、陕北民俗文化概述

陕北概指延安、榆林所辖区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峁沟梁较多,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交通出行较为困难。然而,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陕北却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黄河、黄陵、长城等最具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几乎都与陕北有关。历史上,陕北曾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夏商起,先后有鬼方、白狄、犬戎、契丹、匈奴、龟兹、鲜卑、党项、蒙古等20多个少数民族在此与汉族汇聚、杂居和通婚。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民俗文化兼具地方性、古老性、丰富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异常鲜明,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民俗方面,也体现在婚丧嫁娶、民间艺术等社会民俗和祈雨祭祀、求神拜佛等精神民俗方面。

(一)服饰民俗

旧时,由于陕北冬天异常寒冷、春天风沙大、夏天干燥炎热等原因,当地民众喜穿羊皮袄,腰系红腰带,头戴白羊肚子手巾。羊皮袄可抵御严寒,腰带可防冷风钻入前胸后背,羊肚子手巾作用更大:可挡风、遮阳、擦汗。后来,“羊皮袄”“红腰带”“白羊肚子手巾”逐渐演变成了陕北传统服饰的代名词,甚至在陕北人十分喜爱的信天游唱词中也有所反映,如“老羊皮袄顶铺盖,光景迫下咱走口外”;“白羊肚子手巾头上蒙,红布裤带吊缨缨”;“毛兰裤子红腰带,看你们年轻人爱不爱”。

(二)饮食民俗

基于陕北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结构,当地民众多种植谷子、糜子、绿豆、黑豆、荞麦等杂粮,同时也养羊放牧,因而当地日常饮食以小米绿豆红枣粥、软糜子窝窝、黑豆钱钱、荞面饸烙、洋芋、粉条、豆腐等为主,特色美食包括油糕、米酒、炖羊肉、羊杂碎、羊肉面、拼三鲜等。这些传统饮食文化在陕北民歌和陕北谚语中也能觅到踪迹,如“小米钱钱洋芋蛋,窝窝酸菜家常饭”;“半碗黑豆半碗米,端起碗来想起你”;“六月六,茄子熬羊肉”。

(三)建筑民俗

陕北人通常以窑洞为居,窑洞内有火炕,火炕通灶。灶在陕北称作“灶火”,既可用以煮饭,同时也能为火炕供暖。火炕不单单起着“卧室”作用,还兼具“客厅”功能。来客常被请上火炕,坐在“锅头”,端上米酒,聊天叙话。窑洞外有院,院外又有“硷畔”。人们经常站在“硷畔”,或聊天,或玩耍,或远眺。陕北民歌中经常出现“硷畔”“锅头”等反映陕北民居的词语,如“日落西山羊上圈,干妹妹还在硷畔上站”;“妹妹你坐锅头,哥哥上炕来”。

(四)行旅民俗

过去,陕北人走亲戚,赶集市,逛庙会,或步行,或骑驴,也有富人骑着骡马。“骑驴婆姨赶驴汉,怀中抱个肉圪蛋(指代‘娃娃’)”以及“一道道的(个)水(来哟)一道道川(哟),赶上(哟哎)骡子儿(哟)我走(呀)走三边”,这些信天游唱词正是陕北人行旅民俗的生动写照。

(五)丧葬民俗

陕北人丧葬习俗甚多:棺材须用柏木,选择墓地必请阴阳先生,墓窑要用砖石垒砌。丧事一般持续三日,俗称“二昼夜大道场”:首日“起事”,献祭品;次日“迎幡”,阴阳和尚办道场;三日晨起丧,午前抬棺出殡。葬后三日,孝子须上坟祭奠,称为“复三”。此外,还有“数七”(即亡者殁日起,每七日须上坟祭奠一次)、百日、周年等讲究。依旧例,孝子三年内还要穿白戴孝,春节不能贴红对联、喜字、福字等。

(六)婚姻嫁娶民俗

陕北人视婚姻嫁娶为人生头等大事,极为重视,因而生发出许多讲究和繁冗礼节。如择亲时,首先要看“门道”,即考察其家族有无狐臭。这是择亲首先条件,因为陕北人坚信“穷不扎根臭扎根”。其次要看“人气”,即了解其家族人员有无不良品行,社会认可度如何。最后要看“八字”,即确认儿女属相是否相克或“犯月”。陕北当地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的说法。当然,此为迷信,当摈弃。订婚、娶亲仪式更为繁琐、复杂,对于如何“送话”(指订婚、结婚前,新郎须携带厚重礼物拜访女方父母,告知拟定订婚、结婚日期及筹备情况)、彩礼多少、迎送亲人员的构成以及何时“拜婆婆”“拜长辈”“回门”(指婚后新娘携新郎首次回娘家)都有严格规定。这一点在著名陕北民歌《兰花花》中也略有反映,如“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三月里就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七)民间艺术文化

陕北有许多重要艺术形式,包括民歌、剪纸、秧歌、唢呐、说书、腰鼓、小曲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陕北民歌。陕北人认为唱歌最能表达他们的心声和愿望,因而他们无时无处不在歌唱:上山劳动时唱,赶牲灵上路时唱,青年男女互诉衷肠时也唱;高兴时唱,忧愁时唱,烦恼时也唱。可以说,陕北民歌是陕北劳苦大众对生活的颂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命的祭歌,也是他们与自然、与命运相抗争的自我倾诉和对日常生活的点滴素描。除民歌外,陕北人喝酒时有酒曲,打夯时有夯歌,打情骂俏时有酸曲,扭秧歌的同时还要唱秧歌。

(八)精神信仰民俗

陕北人自古崇敬鬼神,喜欢求神拜佛、占卜算卦。陕北境内寺庙林立,凡是村庄,无论大小,必有一庙,庙前常修戏台,每年固定日子唱戏。如遇天旱,必“抬楼子”,祈求龙王降下甘霖以滋润万物。根据陕北民俗,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当地百姓每年必须庆祝的一次盛大节日。人们纷纷赶往庙会,或求神问卦,或敬献布施,或许愿,或还愿。除敬畏鬼神外,陕北人还迷信阴阳巫术和神婆蛮汉。每逢订婚结婚、丧葬出殡等重大事件,必咨询阴阳先生或请其全程参与,这样人们才会觉得安心踏实。过去的陕北人有病不就医,而是招巫看病。治效则归功于神灵,无效则委之于命运。

二、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成因

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可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陕北民俗文化,其流传范围仍然局限于陕北地区,难以走出黄土高坡,更不要说走出国门。许多国外游客慕名前来陕北进行红色之旅,但他们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却知之甚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外传播机制不健全

陕北民俗包罗万象,但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有些民俗文化适合对外表演,如民歌、秧歌、唢呐、说书、腰鼓、小曲等;有些可通过产业化加工,制作、包装成可以对外销售的商品,如陕北剪纸、绥德石狮子、佳县红枣、横山小杂粮、子州果馅、定边炉馍馍、镇川干炉等;有些可通过建造民俗文化博物馆或民俗旅游景点的方式,利用文字、图片、音像、影像、实物进行展示,如服饰、饮食、建筑、行旅、丧葬嫁娶等民俗。然而,无论是组织民间艺术文化的对外宣传表演,还是推动民俗文化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进程,抑或是打造民俗文化博物馆或民俗旅游景点,都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政府专门机构或部门统筹安排、精心策划、科学布局,并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然而,目前当地政府并未设立这样一个协调机构,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宣传尚未形成合力。

(二)对外传播意识不强

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宣传需要全员参与,包括政府部门、涉外表演团体、民俗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管理者、相关文化公司和企业,也包括有条件发展民俗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乡村和当地民众,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由于对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许多涉外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乡村干部和当地普通民众对于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心存顾虑,积极性不高,意愿性不强。许多村干部和村民只考虑眼前收入,不能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愿意配合当地政府开发当地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三)对外传播配套政策不完善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我国面向新时期,新形势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并不断出台助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和举措,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11]。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榆林、延安两市应依照中央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和出台符合当地实际并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当地民俗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调动各界人士,特别是民间艺人和广大民众参与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陕北民俗对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力度,推动陕北民俗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对外传播语境单一

民俗文化产品真正“走出去”并能受到国外民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途径就是让他们了解并理解民俗文化产品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而连接二者的桥梁无疑是语言。陕北民俗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对外传播的产品,如民歌、说书、剪纸、石狮子等。近年来,为了促进陕北民俗文化产业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又陆续筹建或改造了部分民俗文化村和民俗文化展厅,如榆林建成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延安打造了民俗文化影视城,还专门编排了大型歌舞剧《延安印象》。然而,纵观上述民俗文化产品或旅游产品的介绍材料或宣传文本,几乎是清一色的汉语版本,很少有英文译本。个别产品虽然附有英文介绍,但往往错误百出,惨不忍“读”。毋庸置疑,译介的缺失和不完善是造成陕北民俗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最主要的一个障碍。

三、传播学视角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传播学(communication)旨在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一门学科[12]。传播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借用了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社会学科中的一些理论观点,还借鉴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自然学科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信息传播过程,即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

传播学问世于美国,其奠基人主要包括拉斯韦尔(Lasswell)、卢因(Lewin)、霍夫兰(Hovland)、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和施拉姆(Schramm)。其中,拉斯韦尔最为著名。拉斯韦尔在其经典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全面论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结构和功能,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根据拉斯韦尔,信息传播过程包括五个要素,即(1)谁(Who);(2)说什么(Say What);(3)以何种渠道说(In Which Channel);(4)对谁说(To Whom);(5)产生何种效果(With What Effect)。5W传播模式可以表达为:传播者(信息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渠道(媒介)→传播受者(受传者)→传播效果。其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者,从而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理论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为研究陕北民俗文化传播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陕北民俗文化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当地政府除了要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契机,抓紧建立健全和完善陕北民俗文化传播机制和配套政策,大力提升各级各类相关人员重视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意识和水平以及全面打造陕北民俗文化产品和民俗博物馆、旅游景点外,还需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构建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即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第一个W(Who),是指由谁来搭建传播内容与传播受者之间的桥梁。换言之,由谁来承担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任务,让译语受众了解、喜爱陕北民俗文化,并且愿意欣赏或购买陕北民俗文化产品。这是解决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去”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一支既精通英语又娴熟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队伍,让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去”只能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当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陕北民俗文化传播主体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陕北民俗文化译介和传播主体队伍的构成应该是多元的:首先,挖掘本地现有人才,从本市外事、旅游等涉外部门以及当地高校选调一部分翻译水平高、对中西文化领悟力强的翻译人员和大学英语教师组成专、兼职翻译团队;其次,定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再次,鼓励民俗文化企业与当地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让当地高校承担民俗文化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任务;最后,采用长短期相结合的方式引进若干名既了解中国文化又有较高汉语水平的国外译者,让其对本土译者的翻译进行审校、把关,避免译语出现语言错误、语用失误、文化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二)精选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即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第二个W(Say What),是指需要译介的文本和传播的信息。陕北是民俗的沃土,也是民俗的宝库。陕北民俗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因此,对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一定要有选择性。筛选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选择最能代表陕北民俗文化精髓和特色的内容进行译介,如民歌、剪纸、石狮子、小曲等;其二,选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内容进行译介,如说书、秧歌、唢呐、腰鼓以及反映陕北当地民众生活状态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影视剧等;其三,选择可读性和可译性均较强的内容进行译介,如饮食、服饰、建筑、行旅、婚丧嫁娶等民俗以及以陕北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等;其四,选择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民俗旅游景点中的宣传文本和介绍材料进行译介。总之,陕北民俗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既要确保其在陕北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性,也要考虑其在译语受众中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同时也要避免选择与传播受者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冲突的民俗文化内容。

(三)优化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的是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第三个W(InWhich Channel),即信息应以何种渠道或媒介传播出去。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仅靠当地演艺团体每年出国一、两次面向有限的国外观众表演或展示陕北民间艺术抑或仅凭当地文化公司向国外游客售卖若干本剪纸或若干个石狮子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在改变思路,拓宽传播途径上下功夫。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现在是互联互通的时代,很少有人不上网,也很少有人不用手机。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和地域限制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通过建设中英文宣传网站、中英文博客或中英文微博的方式传播陕北民俗文化,也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和朋友圈的功能发布陕北民俗文化产品或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信息。这些传播媒介便捷而又高效,很容易突破地域和地理概念上的限制,方便对陕北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国人和外国友人随时随地了解陕北民俗文化的保存、发展和对外交流情况。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介。当地政府应重视电影、电视和陕北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通过投资制作表现陕北风情和陕北民俗文化的电影、电视或艺术片来宣传陕北文化,从而让国内外受众了解、欣赏并热爱陕北文化并产生来陕北一看究竟、一饱眼福的欲望。最后,充分利用广告宣传。增加当地民众的收入也是开发和推广陕北民俗文化产品的动力之一,而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愿意购买陕北民俗文化产品,就需要借助广告宣传的作用。第四,充分利用国外图书出版和影视发行机构。以陕北为背景、反映陕北民众生存状态和陕北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经过译制后需要通过国外图书出版公司或影视传媒机构去发行、推广。因此,要善于开拓与国外图书出版和影视发行机构的联系渠道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陕北民俗文化传播途径。

(四)重视传播受者的需求和意见

传播受者(受传者),即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第四个W(To Whom),是指传播信息的接受者。陕北民俗文化译介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受传者了解陕北民俗文化,喜欢陕北风土人情,并愿意走进陕北。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地再好,如果得不到传播受者的认可和喜欢,也不能算作成功的译介作品。因此,在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过程中,译者要全面了解和分析传播受者。首先,在译介前,要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充分了解传播受者的真实需求,如他们更愿意欣赏饮食、服装、民居、行旅等物质民俗还是民歌、说书、剪纸、腰鼓等民间艺术;他们更愿意通过影视、图书、互联网的方式了解陕北文化还是通过实地旅游的形式感悟陕北的民风民俗、品尝陕北的地方美食、体验陕北人民的热情好客。其次,在译介中,要充分考虑传播受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和我们之间的差异性,避免出现由于文化冲突、语用失误、历史文化背景信息缺失引发的交际失败,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最后,在译介后,要注意倾听并虚心接受传播受者的反馈意见,并据此修正、完善译介作品。

(五)注重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的最后一个W(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既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文化译介就是一种以地域为主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而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译者就需要准确把握民俗文化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民俗文化译介具有一般传播行为的特点和性质;作为文化翻译的一个分支,它同时又遵循文化翻译的一般规律。基于民俗文化译介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陕北民俗文化时既要秉持“文化传真”的原则,即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准确再现原语的表现形式及蕴涵的文化信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译语的可读性以及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灵活使用异化、归化、等化翻译策略或异化、归化、等化翻译策略的优化组合,积极排除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力争实现陕北民俗文化的预期传播效果。

陕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特色鲜明,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陕北民俗文化既顺应了文化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加强和改进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应在理顺对外传播机制、推出配套政策、提高相关文化公司和民众对外传播的意识和积极性以及加强与国外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还应积极借鉴传播学理论,重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者、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因素,积极探索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路径,优化对外传播模式,助推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

译介陕北民俗文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陕北的婆娘陕北的汉》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