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河县三院社区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

2020-12-27何家理李净净丁晓雅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油用三变易地

何家理,李净净,丁晓雅

(1.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2.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和物质基础是产业兴旺。国家发改委2020年3月3日公布我国“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人口930万,其中,920万人口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1]。据统计,安康市易地搬迁人口93.87万[2],白河县作为实施该项工程的主要区域,其三院社区探索出了“产业引领、规划三个80%”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产业引领型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白河县三院社区基本情况

(一)社区概况

白河县冷水镇三院社区位于冷水镇西南方的后高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势险恶,自然条件差。该社区由早期的“曹家院子、周家院子、钟家院子”三个院子而得名,于2013年易地搬迁筹建。目前三院社区辖6个居民小组398户1412人,劳动力872人,青壮年劳动力681人。社区耕地面积4400亩,截至2019年底实现土地流转4000多亩。三院社区自筹建以来,经过实行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合作社、社区工厂等措施,2017年已经实现全村脱贫,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市级生态村”。

(二)社区特色定位

依据移民搬迁社区的土地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根据中共安康市委办公室文件《关于深入推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安办发〔2016〕52号)和《白河县省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工作方案》的要求,三院社区主动出击,先后建成核桃园3000亩、油用牡丹园1500亩、速生白杨林地500亩、吴茱萸、白芍、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亩,组建了盛源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昌居生态农业园区、鑫源水产养殖合作社,白河县幸子夫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惠民实业有限公司6个市场实体,实现山上产业全覆盖。山下建有核桃、油用牡丹加工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社区产业提升和“建实体兴业、创宜居社区”的发展定位。

二、白河县三院社区产业引领发展的成功实践

三院社区为实现“建实体兴业、创宜居社区”的发展定位,以“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为解决移民搬迁问题和劳动力就业问题,三院社区建设初期预设“三个80%”建设目标,以解决社区产业发展,即80%群众搬迁到社区居住,80%土地流转到市场主体发展产业,80%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一)农户搬迁就地集中安置达到80%

自2013年三院社区筹建以来,现有社区人口398户,1412人,其中搬迁375户。三院社区移民搬迁主要类型为避灾安置、陕南移民、易地搬迁三种类型。避灾安置主要是2010年“7.18”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三院社区为解决受灾群众的居住,从山上搬迁至山下188户;陕南移民主要是指自陕西省移民搬迁政策以来,三院社区中居民中原居住于山上居民搬迁到山下,共计121户;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原三院社区居住在山上的贫困户,为解决住房、就业和贫困问题,从上山搬迁下来的居民,共计66户。因此新形成的三院社区,搬迁户数375户,占社区人口总户数的94%。且自2012年以来,三院社区共建移民搬迁社区房430多套,搬迁下来的居民375户全部入住,搬迁户就地集中安置达100%。

(二)土地流转达到80%

研究发现,国家易地搬迁政策设计的三大目标“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中“搬得出、稳得住”两个目标基本实现,而“能致富”的目标尚有距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搬迁之后农户与原有生产生活资料距离较远,出现了分离现象[3],只有外出务工一种获得收入来源途径,如何发挥原有生产生活资料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让老百姓实现安居乐业,三院社区建立农村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种植核桃、油用牡丹、速生白杨、魔芋,进行核桃和油用牡丹套种,核桃和魔芋套种等。三院社区先后成立盛源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昌居生态农业合作社3个合作社,先后建成核桃园3000亩、牡丹1500亩(和核桃套用种植)、速生白杨500亩、吴茱萸、白芍、金银花等中药材500亩,进行土地流转4000亩,土地流转率达到90%以上。

(三)农户就地务工达到80%

三院社区劳动力872人,青壮年劳动力681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移民搬迁居民能致富的目标,三院社区土地流转的合作社和单位,以每亩每年120元的价格积极与居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单位依据个人劳动能力,以每人每天100—150元不等的价格提供土地流转居民和社区劳动力在合作社开展除草、打药、种植等田间劳动,增加居民收入。这样以上,社区外出务工劳动力加上社区剩余劳动力,能够达到社区就业率的80%。

三、白河县三院社区产业引领发展经验总结

(一)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立足点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三院社区结合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东风,首先积极招商引资,在社区内建设了鑫源水产养殖、核桃牡丹油深加工厂、宏利源制衣有限公司、辛子夫建材有限公司、康农现代农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常年使用劳力40个、季度性使用劳力350个。其次,成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大规模农林产业发展。三院社区目前核桃、油用牡丹、速生白杨种植形成规模。最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三院社区制定“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社区,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村级发展模式,在山下建设宏利源制衣社区工厂、核桃、油用牡丹加工厂,富硒苦荞(草莓)茅台系列白(果)洒罐装生产;沿河两岸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产业,以水产养殖、草莓、中药材种植园为依托发展休闲旅游观光产业,打造鱼溏垂钓、草莓采摘、果酒品鉴、田园休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民俗经济综合体。

(二)搬迁距离适度,利用原有生产资料吸引农户就地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脱贫攻坚的逻辑起点,“稳得住、能致富”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三院社区居民主要由三院社区山上居住的避灾安置、陕南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组成,居民户籍和生产资料都在三院社区内,且居民搬迁距离适中,平均15公里以内。因此三院社区利用山上土地资源,退耕还林,大面积种植核桃、速生白杨、油用牡丹等农业产品和作物,有效吸引土地流转居民山上开展劳务用工,山下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就地就业。

(三)“三变”改革使农户与新型农业主体形成互动机制

三院社区立足社区实际情况,按照“三变改革促发展、立足产业助增收”的工作思路,通过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与农户建立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股金分红等多种合作共赢机制,增加居民收入。

首先,坚持民主公开、严格规范程序。在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份量化设置等工作中,坚持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要求,按照白河县关于“三变”改革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三院社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三院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 《三院村“三变”改革清产核资实施办法》《三院村“三变”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 《三院村“三变”改革股份量化实施办法》。为保证清产核资真实有效、群众认可,对三院村公共资产、公益性资产及村民资产进行了核查登记;对成员身份界定、折股量化等工作,均通过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后方可确定,进入下一阶段工作,做到程序公开、公平、公正,使居民积极参与,成为“三变”改革的主体。

其次,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方向。“三变”改革的目的是盘活现有资产,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三院社区建立农业园区,发展中药材、乡村旅游,扶持昌居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白芍、油用牡丹、大棚草莓、金银花等中药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30万元投向该公司,实行保底分红,已向60户贫困户发放分红1.8万元。通过以上方式,把三院社区新型农业主体和三院社区居民有效结合。

最后,坚持党建引领、保障改革发展。冷水镇党委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选派一名班子成员到三院社区挂帅,全面抓好统筹协调、任务推进和检查指导等系列工作,抽调镇纪委、财政所、农业站、综治办得力干部全程参与改革,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保障。三院村支部、村委会将“三变”改革作为促进全村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机遇,及时到组到院落召开动员会,宣传政策,讲解“三变”好处,统一了广大群众思想认识。为保证各阶段改革任务顺利推进,村干部在毫不放松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经常加班加点,商讨改革措施和办法,到户了解社情民意,沟通思想,推进工作。为消除群众担心少数人侵占多数人利益的问题,村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有看法的坚决整改,将不良苗头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2013年土地流转组建2300亩核桃园,当时设计5年内每亩土地年流转费为100元,5年后与农户实现成果收入四六分成(农户40%、园区60%),到2017年5年期已满,调研发现收益未达到预期目标,请示县政府出面协调,将兑现成果期限再推后5年(即10年后兑现原承诺),得到了农户理解和认同。

猜你喜欢

油用三变易地
光伏支架对油用牡丹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
油用牡丹助农增收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