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S高校为例

2020-12-27段塔丽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地专业建设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作为一个以实操性和实务性为取向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不仅表现在前专业化阶段的助人实践中,而且体现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之中”[1]。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2]193。社会工作专业的这种实践性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实践教学有着特别的“偏好”,并予以高度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对实践教学考核不严、管理松散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不仅偏离了教育部社会工作教学大纲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而且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本专业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增强其实务操作能力,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强调专业性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借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本专业必须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自身的社工价值理念,树立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培养专业能力”[2]193。

针对本专业的学科特点,要培养新时代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就必须建立适合本土实际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证明,选择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巩固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应职业化的助人活动的需要,是培养新时代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而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对于确保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参与各类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偏少、功能单一,难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需求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与实操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S高校系教育部与陕西省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早在2010年,该校已成功入选教育部学位办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MSW)人才培养授权点。该学位点自201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9届130多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然而,调查中却发现,作为社会工作专业MSW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数量较少,且功能比较单一,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于毕业实习和极少数选修课的专业见习。此外,从已开设的多门专业课程来看,诸如高级社会工作实务、青少年社会工作、性别与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课程,均在不同程度上需要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然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选择的地理空间,基本上限于城市社区,农村地区极少。此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位主要限于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所属的街道社区,民政系统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团组织等机构数量很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雷同性、功能的单一性,无法满足本专业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实践需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形式、忽视质量内涵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是该专业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第二课堂,它为在校学生提高社会服务技能、以及在将来走出学校尽快适应社会搭建了平台。国内外许多高校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在于它不仅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为高校师生开展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或主要方式的教学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对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使得S高校社会工作专业MSW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相当普遍。曾几何时,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时,往往未经认真考察基地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具备接收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就匆忙与对方签订合作协议。至于实践教学基地后期如何建设与管理,基地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均未纳入议事日程。此种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创建模式,往往使得实践教学基地“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三)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基地缺乏长期稳定性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找一家合作单位建立一个实践教学基地并不难,难的是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来保持基地的长期稳定性。这其中包括合作双方能否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基地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笔者在走访中发现,S高校现有的近10家社工专业MSW实践教学基地中,使用年限基本上都在1-2年,3年以上的实践教学基地几乎没有。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遇事无章法可寻。不少实习生到达实践教学基地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往往感到脱离了学校老师和辅导员的管控,就可以充分享受个人自由。而基地工作人员也往往认为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带有“临时性”,不需要像对待员工那样“正式”和规范。至于校内指导老师,往往也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实习质量好坏与自己无关。可见,正是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才导致该校社会工作专业MSW实践教学基地缺乏长期稳定性。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据调查,S高校社会工作专业MSW实践教学经费开支,主要用于毕业实习生的生活补助、往返交通补助和办公杂费等开支。经费标准为每生460元(市区)~600元(省外)不等。学生普遍反映实习补助低。至于毕业实习以外的专业见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往往得不到任何补贴。此外,如果毕业学生想利用实习期间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以便为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设计)搜集一些资料,无疑会产生较多的费用。不仅如此,要保持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也需要投入一些相关的经费,如对实践教学合作单位督导老师的培训;对一些实习基地硬件设施较差的单位,还需要租用实践教学场地以克服其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但由于S高校用于毕业实习的经费实行的是包干制,没有其他多余经费可供支配;同样,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也往往因科研经费专款专用,而无法拿出相关经费支持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经费的短缺,无法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

(一)打破本专业固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创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模式

创新社会工作专业MSW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必须打破本专业固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创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MSW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模式。具体做法是:首先建立基础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个案工作室,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校团委、校工会针对在校生所设的社会实践岗等,是本专业学生课外实践的主要场所。为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将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见习等实践作为一个系统,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建立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既需要一定数量的保证,又需要在城市、乡村、乃至于跨省跨市等不同区域的分布,同时还要保证有专业督导人员的指导。在此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创建功能互补、形式多样、满足学生专业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最后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在宏观指导思想上应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个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发现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互利互惠、营造“双赢”,是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前提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仅仅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的一个开端,如何使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位感受到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今后长远发展目标,并尽可能地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一个资源环境优化的实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高校与实习基地所在单位经常保持一种互动关系,促进合作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密切配合,这无论是对于实习基地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对于高校保持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期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与实操性特点,要求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目前,西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MSW研究生实习经费普遍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方面,首先可以吸取国内外不少高校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筹措经费。诸如可以尝试着建立以校内实习实践专用经费、学生创新创业科研经费、校外有偿科研合作经费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实习经费筹措机制。其次还可以尝试着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政府、企业、基金会和一些民间组织等渠道拓宽经费来源。再次,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实习实践活动加大扶持力度,针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多一些拨款。最后还可以通过自筹经费形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

(四)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监测与评估原是现代公司企业为了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所采取的一种监督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已远远超出生产领域,进而向许多非生产性领域广泛渗透。在高校中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实践采取监测与评估的办法,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而言,主要是考虑到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本位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客观公正地衡量实习学生的成绩与实习效果,考察社会工作学生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度,促使他们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监测与评估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采用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励和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改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此外,监测与评估还可以有效帮助实习学生对自己的实习绩效做出自我评价。可见,监测与评估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它在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基地专业建设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