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延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2020-12-27雷红霞王晓霞赵宝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养羊延安森林

雷红霞,王晓霞,赵宝云

(1.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2.武警工程大学 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6)

一、延安由以粮为纲向生态保护发展转型的成功实践

(一)生态脆弱是导致延安成为贫困地区的重要原因

延安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为世界人民关注、中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然而延安长期属于我国的贫困地区。2019年5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延安告别绝对贫困》的新闻,向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郑重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延安市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69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清零”,7.07万户、19.52万贫困人口脱贫。延安市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告别绝对脱贫[1]。《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该重要新闻时,皆配发一副绽放延安绿色新颜的图片,其意蕴在于着力说明:延安人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一箭双雕、一役两胜,既实现延安人民生活脱贫、又取得延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简言之,延安人民一举同时打赢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的两大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和防治污染攻坚战。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延安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实行以粮为纲、垦荒种粮方针,导致延安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的窘迫局面。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延安成为我国贫困地区之一;另一方面盲目垦荒导致延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98年延安吴起县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号召,作出“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决策,吴起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翌年延安全市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延安全市又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党的十八大后延安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脱贫攻坚中,“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的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脱贫思想[2]65-66,立足延安各县区不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既坚持“宜林则林”发展苹果等林果业,又坚持“宜林则林”发展多样林下经济;既坚持“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发展森林旅游业,又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精准脱贫政策。持续将1998年以来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与精准发展具有延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四项特色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取得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众所周知,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仅是我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目标。那么在我党接下来要实现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延安等一批刚摘帽脱贫的贫困地区,能否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我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呢?在我国5年脱贫攻坚战刚进入第3年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敏锐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个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3]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贫困地区要在脱贫攻坚进行过程及脱贫摘帽后,同时谋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二)延安脱贫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实施农村发展战略时,统筹兼顾、行稳致远,既于2015年打响2016至2020年进行的5年脱贫攻坚战,又于2018年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两项促进农村行稳致远持续向前发展的战略,既在时间上有3年交叉重叠关系,又在建设目标上有奠定基础与巩固提升的关系。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完成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战成果的发展战略;前者为后者奠定发展基础,后者巩固提升前者建设成就。这就昭示延安人民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科学总结、借鉴坚持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成功实践经验,将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成功经验运用贯穿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在新时代实现延安全面振兴。

二、退耕还林使延安取得生态环境改善和贫困人口脱贫双赢

(一)退耕还林促使延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延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坚持1998年开始的退耕还林方针不动摇,到2018年累计造林204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77.46万亩。退耕还林使延安获得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富民的双赢:就生态文明建设考察,退耕还林使延安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转变,森林覆盖率由此前不足10%提高到46.35%,林草植被覆盖率达87.8%,年降雨量由350毫米增加到600毫米,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延安流入黄河泥沙量从退耕还林前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今天从卫星遥感图上可清晰看到,陕北绿色面积向北推移400公里[4]。延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获得国家有关方面的多方面肯定褒奖,延安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2018年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等生态文明名片。首开全国退耕还林先河的吴起县,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18年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0.5万吨以下,五级以上大风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

(二)退耕还林助推延安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再就延安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产生的利民、富民、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社会效益考察。退耕还林使延安80%以上农民受益,退耕户户均领取退耕还林补助金3.2万元,人均收入7400多元。吴起县累计向群众发放退耕还林补助金19.1亿元,22876户105426人领取退耕还林补助金,户均领取补助金83494元,人均领取补助金18117元[5]。2019年5月延安全市宣告脱贫,则是延安坚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产生的利民、富民、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综合效益的最好佐证。

延安在脱贫攻坚中坚持1998年开始的退耕还林方针不动摇,截至2018年累计造林面积达到2046.45万亩后,如何加强和完善林地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成为延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论述精准脱贫“五个一批脱贫”方略时,把“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纳入“五个一批脱贫”方略之中提出。提出在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重点森林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从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中拿出一点,作为他们保护生态的劳动报酬”“要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又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收入”[2]67,74。延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思想,在累计造林面积达到2046.45万亩后,把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与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精准脱贫方案有机结合,着眼管理维护好退耕还林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实际需要,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精神,在黄龙、延川、宜川、延长等森林资源丰富、生态保护任务重要的县,从贫困劳动力中选聘生态护林员,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截至2018年黄龙、延川、宜川、延长4县聘用贫困户2712人为生态护林员,10.2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产业扶贫走上脱贫致富路[6]。吴起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在林业扶贫中推出林业项目倾斜脱贫、劳务造林优先脱贫、生态补偿帮助脱贫、护林管护扶持脱贫、创新机制加大脱贫等5项林业扶贫举措,帮扶贫困人口走上林业脱贫之路[7]。延安通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将当地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为生态护林员,既对当前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有直接推动作用,又对减少森林火灾、森林虫害灾发生,及防止某些人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推动延安林业行稳致远地健康向前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三、精准发展具有延安资源禀赋优势的林果业、养殖业、森林旅游业和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

(一)精准发展具有延安资源禀赋优势的林果业绿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扶贫的主攻方向和稳定脱贫的长久之策时多次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2]74,83。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思想,延安发展产业脱贫的主导产业有哪些?延安人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识到,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等7项气象指标,皆符合优质苹果生长生态环境需求,被林果业专家视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据此延安把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确立为产业脱贫的首选产业,形成“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产业脱贫模式。既注重做大苹果产业、又在做精做强苹果产业上下功夫。2017年延安作出加强以苹果分级分拣、冷藏冷运、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为主的苹果产业后整理战略决策,延伸苹果产业链、提升苹果附加值,既增加了苹果产业就业岗位,又增加了果农经济收入。已打造出有国内及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延安苹果”“洛川苹果”“梁家河苹果”三大品牌。延安市13个区县全部成为陕西优质苹果基地县,延安全市苹果面积380万亩,农民人均2.32亩,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延安成为全国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国每9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延安。2018年苹果产量289万吨、产值128.7亿元,苹果收入占农村人均收入的50%,洛川县农民收入的90%来源于苹果产业,苹果产业成为延安人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8]。

在发展特色林果业中延安不仅建成380万亩苹果产业,还建成296万亩红枣、油桃等林果业。如果说,苹果产业是洛川县的一张特色产业名片,那么红枣产业则是延川县一张特色产业名片。延川县大力发展具有本县资源禀赋优势的红枣业,该县乾坤湾镇与文旅集团扶贫公司合作,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出农户1万亩枣园建成红枣产业合作社,205户贫困户及258户非贫困农户,从流转枣园地中获得每亩200至500元入股分红。温家源等村富余劳动力,则与文旅集团签订管理枣园劳务协议,在家门口枣园就业。目前该县正引导农户把零星枣园流转出来,组建更多红枣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形成红枣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把延川县建成拥有20万亩优质红枣产业强县的新目标[9]。子长县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成立无公害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油桃产业,2017年大棚油桃规模发展到153棚,总收入400万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大棚油桃)示范村[10]。

(二)精准发展具有延安资源禀赋优势的养殖湖羊和中蜂绿色产业

以放牧方式养羊是延安延续千年的传统产业,放牧养羊难免会造成对草场、林木、地表、山体等自然资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新时代走绿色发展道路,显然不能再延续放牧养羊方式,这样一来延安养羊产业能否继续有所作为?延安人民经深入调研后认识到,与放牧养羊比较,舍饲养羊能产生多方面生态及经济效益:一是开辟出新的饲草资源,使农作物秸秆由无经济价值的废弃物,转化成有经济价值的养羊饲草,延长了种植业产业链,增加了种植业经济收益。二是农作物秸秆转化成养羊饲草,通过喂羊排出的有机肥,既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优质无公害肥源,又能改良土壤肥田。三是能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助于延安打赢防治污染攻坚战。调研中同时发现与延安以往放牧的山羊品种相比较,湖羊品种具有产羔数量多、生长发育快、肉质细腻、出肉率高等优势,养殖一只湖羊比山羊能增加利润100多元。于是延安顺势而为,在发展养羊产业中实现“两变”,“变放牧养羊为舍饲养羊”,“变养山羊为养湖羊”。确立舍饲养湖羊的“生态优先、草畜配套、规模养殖、示范带动”绿色发展理念。为扶持贫困户养殖湖羊,建立“借羊还羊、分户养殖、订单回收”模式(即专业合作社母羊怀羔后借给贫困户分户饲养,母羊产羔后借羊户给合作社还同样数量的羊),既迅速壮大了养殖湖羊队伍,又帮扶贫困户走上发展养殖湖羊产业脱贫路。2018年延安市安塞区舍饲养羊存栏数达21万只,安塞区被陕西省确立为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11]。

延安天然次森林和退耕还林面积共计4338万亩,森林面积占延安国土面积的78%,林草覆盖率达81.3%。延安林地植物中具有蜜源价值的植物种类有400多种,其中作为优质蜜源的洋槐林面积有1100多万亩,是生产优质洋槐蜜最纯净、面积最大的优质产地[12]。发展中蜂养殖业同样有多重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有不与种植业、林业发生争地争劳动力的经济效益;二是借助蜜蜂为苹果授粉,可提高苹果产量40%至60%,实现苹果产业与养蜂产业双赢;三是中蜂养殖业在增加农户收入中有不污染环境的生态效益[13]。据此延安把中蜂养殖业确立为养殖业又一项特色产业。2018年富县张村驿镇有30多年养殖中蜂经验的何正荣,吸纳农户78户、其中贫困户28户,成立茂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起蜂蜜生产加工厂,实现中蜂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当年成功注册“鄜仙土蜂蜜”品牌。在茂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下,截至2019年6月富县中蜂养殖量已达3万余箱,养殖户1018户,其中贫困户344户[14]。黄龙县充分用好、激活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蜂养殖业,创建出“园区+公司+农户”的发展中蜂养殖业模式,提高蜂蜜品质、扩大产业规模。全县有中蜂养殖户1634户,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0个,养殖中蜂8.8万箱,生产蜂蜜1300吨,实现产值7120万元,养蜂户人均增收近1.2万元。2018年该县推出的“黄龙蜂蜜”产品,一举斩获全国第三届蜂业大赛优质蜂蜜金奖,以每斤1000元交易价格创西北五省蜂蜜价格之最[15]。

(三)精准发展具有延安资源禀赋优势的森林旅游业及林下经济

黄龙县森林覆盖率达78%,林草覆盖率超过90%。县内的黄龙山系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陕西五大林区之一,享有“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黄河绿洲”“黄土高原绿色明珠”等美誉,具有发展森林旅游业的资源优势。从上述县情实际出发,黄龙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思想[2]65-66,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坚持用生态农业推进森林旅游业,把生态工业融入森林旅游业,强力推进森林旅游业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进“春看山花、夏居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的全季森林旅游。通过精准招商,使国内首个森林科普基地瓦子街树顶漫步、陕北清水第一漂白马滩石门峡漂流、锦绣黄龙大型旅游娱乐等森林旅游项目落户黄龙。人口仅5万人的黄龙县,2018年接待游客达838.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2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森林旅游业成为黄龙县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之一[16]。

林下经济是森林产业的子产业,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下土地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发展农、林、牧、养殖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既有助于保护林地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林地的经济附加值。进入21世纪林下经济在我国迅速崛起,十八大后党中央明确提出,各地应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延安用好激活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的安塞区雷坪塔村妇女张莲莲,从1981年至今带领全家人植树20万株,取得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效益:一是为1750亩荒山披上“绿装”,雷坪塔村林草覆盖率高达98%,使昔日黄土飞扬的雷坪塔村,变成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新农村。二是2015年张莲莲又在自家千亩人造林地发展林下养鸡,2017年林下养鸡产业实现收入480万元。三是通过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建起从养鸡场到加工厂再到销售点的林下养鸡产业链,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助推当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17]。宝塔区和安塞区在发展林下养殖业中,既成立强正森林养殖猪专业合作社,发展森林杂交猪饲养产业,又利用林荫优势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既提高了林地附加值,又提高了猪肉和鸡蛋绿色产品品质,增加了猪肉和鸡蛋营销收入,形成林下养殖业与果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吴起县围绕林下经济发展多种产业:从事林下养鸡养猪的有15户;从事林下种植中药材的有19户;从事林下种植油用牡丹的有13户[7]。黄龙县七彩山鸡、森林猪、香菇、连翘等多种林下特色产业也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延安各项林下经济收入达8.1 亿元[18]。

猜你喜欢

养羊延安森林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夏季养羊八注意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