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策略探究

2020-12-27梁钊华杨依潓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代际贫困地区理念

梁钊华,杨依潓

(1.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民族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自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反贫困行动也取得累累硕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12年年底至2019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锐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10.2%降至0.6%[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几近完成,同时,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两个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此“顽疾”在贫困村中屡见不鲜。2006年3月14日,我国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这也是贫困代际传递概念首次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出现,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高度关注。二是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举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而后又提出“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其中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客观而言,虽然近几年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贫困代际传递与教育扶贫关注日益提升,但不能否认的是其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理论明显滞后于实践现实。对此,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教育扶贫与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反思,进一步推动二者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的核心功能,促进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助力稳步脱贫与根本脱贫。

一、教育扶贫与贫困代际传递概念内涵

早在20世纪,部分发达国家就对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展开了系统研究。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于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拓展与深入。笔者认为,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梳理教育扶贫与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内涵与二者的逻辑关联,是研究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意蕴

教育扶贫指依靠多元化主体,通过多样化教育方式,直接作用于贫困群体,提升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养,充分挖掘、利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以此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长效性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我国教育扶贫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针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贫困对象给予精神与物质资助,为其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条件与机会;二是针对贫困对象展开技能培训教育,通过思想意识与技术技能的同步提升,作用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上两种举措反映出教育扶贫的“扶教育之贫”与“依靠教育扶贫”的双重内涵[2]。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扶贫被赋予的使命与任务更加重大,需要更加客观、积极地对其时代意蕴进行审视。就教育扶贫本质而言,其兼顾公平性与益贫性。换言之,教育扶贫在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了脱贫目的,是针对贫困地区教育的一种“超常规”政策。就教育扶贫功效而言,其通过内力与外力融合,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以此构建可持续发展源动力,实现可持续性扶贫脱贫。就教育扶贫目的而言,其强调扶贫与脱贫共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3]。

(二)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界定与传递机制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基于对贫困阶层长期性贫困问题的研究,提出贫困代际传递概念。贫困代际传递指在家庭、社区或一定阶层范围内,贫困及致贫因素会在代际间延续、传递,使后辈重复前辈贫困境遇的现象。贫困代际传递的传递机制可以总结为:在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缺少生存与致富机会,由此衍生的生存本位意识,使其厌恶风险,进而制约其社会资本投资水平,局限于依靠增加自身劳动力挖掘有限资源的生产力,具体表现如增加人口,这样会进一步减少可利用资本,降低后辈人均资源占有率,使其无力脱离现有环境,由此进入新一轮贫困境遇,即贫困在代际间进行传递。现实中的制度、政策、文化教育、家庭与个人等因素均会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育与贫困代际传递的关联性较高。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投资与贫困代际传递具有密切联系。教育因素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因素,即意味着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分析

借鉴蔡曙山团队提出的“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可划分为五个层级。第一,神经认知层级,主要对象为幼儿阶段孩童,这一层级的作用对象处于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可塑性,因此可通过教育促进贫困儿童智力开发,激发其心智活力,提升脑与神经认知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第二,心理认知层级,主要对象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消除贫困学生的贫困思维与认知,强化其心理认知能力,激发自主奋发动力,提升脱贫主动性。第三,语言认知层级,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育阶段学生,通过教育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语言能力,以此落实、强化扶贫政策,保障扶贫工作实效性。此外,还包括思维认知层级与文化认知层级,主要对象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过教育创新贫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文化认同,通过思维文化创新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以此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脱贫成果的持续性[4]。对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在相关实践工作中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教育需求的扶贫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扶贫举措。如针对基础教育扶贫对象,以贫困家庭基本教育需求为导向,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基本受教育权利为根本,旨在解决人的权利方面的贫困问题;针对职业教育扶贫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针对性、生产性与实践性劳动力并提升贫困家庭技术技能水平为根本,旨在解决基本生存能力方面的贫困问题;针对高等教育扶贫对象,以潜在需求为导向,以拓展贫困家庭个人发展能力为根本,旨在解决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的贫困问题。

二、国内外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实践表明,教育是提升综合国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之一。为了提出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优化策略,现对国内外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工作的脉络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我国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等,基于教育视角对这些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现状进行客观审视发现,其共同存在教育投入及资金利用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群众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工作,并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教育扶贫政策创新。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并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水平。2013年,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其中从经费保障、学生就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与安排。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该文件再次强调了教育脱贫与教育扶贫工程。通过梳理以上政策发现,目前教育扶贫已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中,且教育扶贫的政策实施趋于具体化,这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实施、落实教育扶贫规划与政策时更加精准,有效保障了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教育扶贫经费增加。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5.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1%,这是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七年保持在4%以上。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有50%以上应用于义务教育且明显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在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撑下,2018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①数据来源于《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统计公告》。。三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了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与特岗计划等一系列举措,还强调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多元力量参与等举措,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二)美国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对美国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实践进行梳理发现,美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植入了精准扶贫理念,即针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以此构建完善的教育扶贫体系。如在学前教育阶段,联邦政府予以优先支持、促进普及与优质化,1965年提出《开端计划》,1981年提出《开端计划法案》,其中提出政府必须承担推进教育公平的重任,优先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必要与及时的教育补偿。2007年提出《开端计划入学准备法案》,其中将项目周期改为五年一个循环,并为支持该计划的开展构建了一个国家体系与六个国家中心。至2017年,约102万名儿童及其家庭加入计划,其学习与生活各方面均得到一定扶持;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政府针对贫困学生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如1965年颁布实施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与保障处境不利儿童教育质量两个方面,依据法案第一款规定,政府要向低收入家庭儿童所在地教育机构提供财政援助。2002年对法案进行调整,提出了联邦教育资助资金的效率性要求,并明确教育结果问责制,以确保资助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每隔一定时间美国国会会对该法案进行调整,但宗旨始终是围绕为贫困学生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在高等教育阶段,联邦政府为贫困学生提供多元化资助体系,其中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学生贷款等具体措施[5]。

(三)北欧国家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众所周知,北欧国家是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推行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儿童抚养与青少年教育方面,北欧国家均制定了非常完善的保障政策。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建立了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的学前教育保障政策不同,北欧国家的相关政策不仅关注儿童自身,还兼顾儿童父母,即在为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的同时,还会为其父母提供免费孕期保健与完善的休假制度等,以此完全消除低收入家庭的育儿压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北欧国家也同样采取免费教育,其施行九年或十年义务教育,在此期间免收学生各种学杂费,且为其提供免费午餐或交通等,在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教育阶段同样免费,直至学生参加工作获取收入,这一举措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完成中等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高等教育阶段,北欧国家同样免费,此外还会提供一定的助学金,在此政策支撑下,低收入家庭学生经过高等教育提升了自身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由此步入中产阶级的可能性被提升,即贫困的代际传递被阻止。综上所述,北欧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涵盖了公民从孕期至大学毕业的各个阶段,这一举措得益于欧洲国家经济总量小、人口数量少、人口结构相对简单等国情背景,我国可以结合本国现实情况适当参考借鉴其做法。

(四)拉丁美洲国家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拉丁美洲国家与我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对拉丁美洲国家的贫困问题与减贫举措进行分析,可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拉丁美洲国家教育领域存在以下突出的矛盾:其一,公共教育费用快速增长与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的矛盾;其二,入学人数迅速增长与高辍学率的矛盾;其三,教育结构中重高等教育与轻基础教育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拉丁美洲各国开始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并提出“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在满足受益家庭中适龄儿童入学并达到一定出勤率的条件下,通过直接现金补贴方式促进贫困人口人类资本投资。相较于以往的扶贫举措,该计划具有以下创新性:首先,该计划具有条件性。将贫困家庭获取补贴与应承担的教育义务相挂钩,这种有条件性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效保障了儿童受教育的时间,推动了学龄儿童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以此从根本上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其次,该计划具有有效、准确的目标人群选择机制。主要救助目标是贫困与赤贫家庭,并针对主要救助目标形成了严格、公正、客观的筛选程序。最后,该计划具有科学、灵活的转移支付机制,即针对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可灵活采取统一金额补贴法、可变金额补贴法或多维可变金额补贴法。从某种程度来说,“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为社会扶贫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现代社会转移支付实践提供了借鉴。

三、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策略

基于对国内外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分析,从中得到启示,可以从教育扶贫理念、扶贫资源、政策方案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扶贫理念,利用信息技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促进贫困人群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眼光不能局限于教育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单维关系,应立足教育本体立场,回归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积极效益。转变民众教育扶贫理念,要充分利用政府职能,加强教育宣传,将“知识改变命运”理念根植于人们心中,以此改变贫困人群的教育观念,激发其教育脱贫主动意识,逐步落实扶贫政策。目前,我国处于“后扶贫时代”,在教育扶贫理念下进一步衍生出教育精准扶贫理念,即基于教育视角,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与不同贫困人群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6]。首先,对贫困人群精准识别。政府相关部门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学龄人口就学与资助状况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动态跟踪,精准识别其教育需求,定位扶贫对象。其次,对贫困人群精准帮扶。地方政府在不断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通过发展贫困地区远程教育,缓解优质资源短缺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强化教育扶贫效果。最后,对教育扶贫工作精准管理,教育扶贫监管部门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落实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充分利用监督反馈信息,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二)整合教育扶贫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扶贫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体,而是作用于某一贫困地区。因此,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是指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整体素质,以此构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在这一认知下,需重新审视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问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此首先要整合教育扶贫资源,即对贫困区域内与区域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对已有教育扶贫资源的整合与梳理,在上级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下,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执行资源均衡分配。其中包括两个重点:一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资源均衡配置的执行力度,推动资源流动,还可通过高层平台动员引进更多外部资源;二是“因地制宜”原则。这意味着资源的均衡配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当下我国脱贫攻坚核心要义与指导思想下,教育精准扶贫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包含一定的差异性原则,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7]。

(三)完善政策方案设计,加强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扶贫理念逐渐被广泛关注与认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用以强调教育对于扶贫、脱贫的重要功效。目前,教育扶贫已然成为我国脱贫攻坚、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并逐渐形成了初级政策框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增加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贫困地区学生获取资助的规模与数量、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与收入水平等。但客观而言,目前我国在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贫困地区贫困群体主体意识淡薄、政策意识不强、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等,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方案设计,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首先,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特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优先与倾斜,以此缓解教育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马太效应”,推动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落脚于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其次,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扶贫政策的可操作性,对此可在教育扶贫政策中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或相应的项目规划,以此推动政策落实,强化教育扶贫政策成效。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扶贫政策的协同作用,一是强化教育扶贫政策与相关配套设施的协同作用,即政策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设施的协同作用;二是强化宏观教育扶贫政策与地方教育扶贫政策之间的衔接与融通,通过强化整体与局部的协作,提升教育扶贫长期效果[8]。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软环境

教育扶贫理念下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在于“扶人”。改善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软环境,重点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队伍。师资规模是落实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2006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启动实施了“特岗计划”,2007年施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上举措有效补充了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数量,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还可以积极拓展城市优秀教师调动与社会资深教师返聘等渠道,扩充乡村教师队伍,在保障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其次,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如何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巩固师资队伍、扩大成果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对此,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是一项有效举措,如提升乡村教师生活标准、完善各项补助政策,使其看齐或高于城市学校,以此解决乡村教师队伍人才流失问题[9]。最后,关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困境,可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将职称聘评向乡村学校倾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以此缓解乡村教师人才倦怠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发展软环境,为教育扶贫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可有效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猜你喜欢

代际贫困地区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